丰富的义大利小城人文气息-Sonus Faber Elipsa落地型喇叭(3)


唱巴洛克音乐与弦乐特别好听

為什麼我会提到「义大利文艺復兴那种丰富的味道」呢?或许公司刚从义大利旅游回来,脑海中义大利的印象尚未褪去,所以不自觉得就会将音乐厅感与义大利联想在一起。事实上,我是一个理性的音响迷,对於哪种器材最适合哪种音乐这样的说法并不能苟同。不过,在聆听Elipsa时,我不得不承认,Elipsa在唱

David & Igor Oistrach父子所演奏的韦瓦第「Concerto Grosso No.8」(DG 463 616-2)时,最让我感动。这首巴洛克风格的大协奏曲用Elipsa来听,可说是好听到极点。那管弦乐合奏所塑造出来的低频弹性、和谐自然延伸的音响效果真是美得无以復加。而丝丝缕缕的弦乐又甜润又有光泽,而且饱酝音乐的活生感。

Elipsa是义大利喇叭,难道设计者在调整声音时,用的是韦瓦第的音乐吗?否则这首曲子听起来怎麼会特别动人?理智告诉我,这样的推论是不成熟的,如果义大利喇叭真的是以义大利古典音乐作调声,那麼所有的义大利音响器材应该都能将歌剧唱得非常好听才是。义大利最著名的不就是歌剧吗?可是,事实并不是义大利器材唱歌剧都好听。或许我可以这麼说:Elipsa唱起巴洛克音乐或弦乐都会特别好听。因為,在这张CD中,还有他们父子搭配钢琴或大键琴等演奏的曲子,它们也都特别好听,那二把小提琴的和声如丝绸般滑细美极。如果此处的小提琴可以代表Elipsa的弦乐表现,那绝对具有百万喇叭的价值。

或许Elipsa在此的表现那麼好还有一种可能,那就是这张CD的录音效果与Elipsa特别对味。不管啦!总之Elipsa唱起这张CD来让我特别感动就是。如果说能够以一张CD定Elipsa生死,那就是这张CD。假若您买了Elipsa,一定要去找到这张CD,唱唱看是否会让您感动。假若会感动,那就证明不是我的偏好。如果您听了觉得不好听,那就还要找找看问题出在哪裡?

精準的音色分辨能力

為了证明Elipsa是否对巴洛克或弦乐表现得特别杰出,我又特别找出Philips那张音乐家合奏团与Roberto Michelucci所合作的「四季」。这一听,再度验证了Elipsa唱起巴洛克音乐特别好听的事实。无论是丝丝缕缕的弦乐合奏,或独奏,Elipsa都能够发出好听的弦乐声,包括第二轨发出单音伴奏的提琴木头味都很真实。华丽、甜美、丝丝缕缕的解析美感以及很平衡的低频量感造就了Elipsa唱巴洛克音乐的绝佳音响效果。

Elipsa只能听巴洛克音乐吗?这个疑问突然从我脑中冒出。当然不可能!為了释疑,我找出「Nessun Dorma,The Art of the Tenor」(DG 463 783-2),这是一张集去世、在世伟大男高音的精选集,您不仅可以在一张CD听到12位著名男高音的不同嗓音,也可以从蒙特威尔弟(1567-1643)听到普契尼(1858-1924),可说兼具欣赏与教育功能的CD。当然,我选这张CD并非要教育读者,而是想听听Elipsa能否将每位男高音的嗓音特色清楚表现出来。

整张CD听完,我认為Elipsa能够将每位男高音的嗓音特色表现得很好,只要是我熟悉的男高音我都能够清楚辨识出来,这代表Elipsa能够显出精準的音色。除此之外,那些男高音的中气也都很足,形体适中,并非特别庞大。从这些男高音的表现中,我也瞭解到Elipsa著重的是精细平衡,而非庞大突出。

高、中、低频段量感适中平衡

听过巴洛克音乐与男高音之后,我对Elipsa的基本表现已经了然於胸,接下来我想试试爵士乐,因為爵士乐的现场演奏不仅可以测试Elipsa的音乐活生感,而且还可让我们清楚了解Elipsa对乐器再生的精确程度。当然,我也想了解Elipsa的高、中、低频量感平衡性。我选的是Jacques Loussier Trio那张「The Best of Play Bach」,这张CD可以窥知Elipsa的钢琴木头味、触键质感、低音键弦振感,还有脚踩大鼓噗噗声的扎实与否。此外,如果您听到的是软趴趴没有活力的爵士乐,那就代表Elipsa的音乐活生感与暂态反应都不行。

从扎实的噗噗声中,我可以瞭解Elipsa的低频量感并不会「超多」,而是恰恰好。我是依据什麼表现来判断的呢?如果低频量感超多,脚踩大鼓的噗噗声就会太软,太肥,没有适当的Q度与硬度。此外,从Bass的音效中也可以判断低频量感是否过渡,如果您听到的Bass声柔中带刚,手指弹奏的接触质感清楚,那就是恰恰好的低频量感。反之,如果您听到很软的Bass,那就代表低频量感已经过多了。

从这张爵士三重奏中,可以很明显的感受到Elipsa的高、中、低频段量感都相当平衡,没有特别突出的某段量感。也就是因為这样,所以Elipsa的声音具有平衡之美,而不是刺激的欢乐。而在音乐活生感方面,如果用Pass那套扩大机,音乐显得特别活泼,感觉上无论是钢琴、爵士套鼓或Bass的速度都快人几步。如果用Bryston,您会觉得音乐活生感不急不徐,不会特别让人注意到「快」这个字,但活生感依然充满音乐间。

而在乐器再生的精确性上,钢琴的晶莹音粒、刚性低音键以及适当的木头味都表现得很恰当,没有太多夸张,可说是真实胜过「过癮」。Bass的弹奏质感可以让人感受出那是「弦振」所发出的低频。至於爵士套鼓的鼓、鈸也与钢琴一般,真实多过夸张。整体听来,Elipsa的那三个单体虽然没有发出让人血脉喷张、震撼皮肤的过癮音效,但该有的都不缺。

义大利喇叭唱起铜管爵士乐又如何呢?来,让我们听听Telarc那张「In the Spur of the Moment」(CD 83482)。这张CD演出的是长号(伸缩号Trombone)高手Steve Turre,还有大师Ray Charles以及其他乐手,爵士乐的好听就不用说了,那长号饱满圆润厚实的铜管之声迷人极了。同样的,Elipsa并没有特别突出特别庞大的长号,也没有刺激的吹气声,但整体音乐却很平衡,听起来很舒服,而且音质音色很美,这相当程度代表Elipsa在中频段与中低频段的特性。

从生活中去体会义大利设计师想要的声音

接下来我想听听古典音乐的钢琴,我选内田光子所演奏的莫札特「第二十二号钢琴协奏曲」。当管弦乐如春风般流泻出来,我的心情不自觉的轻鬆起来,那是「很顺」的声音,也是平衡的声音。而当内田光子的钢琴出现时,那圆润又带有木头味的钢琴彷彿西方人喜欢的反射灯光,让屋内的亮度不会太耀眼,但又拥有清楚的多层次之美,而且温润的木头味尽显。我这样的形容可能有点抽象,但的确是我听著钢琴协奏曲时脑中涌现的感受。

Elipsa这种「顺、美」的音乐表现力让我不禁想到台湾音响迷与欧洲音响迷的差异性,台湾音响迷生活在比较紧张的社会中,喜欢的是刺激的音响效果,要的是重味。而欧洲音响迷生活在步调比较慢的社会中,他们懂得欣赏「慢活」的乐趣,因此较喜欢「流畅顺美」的音响效果,这就是Elipsa的写照。不知道您有没有发现,在地义大利的匹萨饼身很薄,涂上简单的蕃茄酱与起司,很少加太多料,吃起来相当爽口。而台湾的匹萨经过改良,饼身变厚了,上面还摆满各种肉类菇类水果等,口味很重。从生活中,可以发现义大利人与台湾人的差异﹔从生活中,我们也可以想像义大利音响设计师所追求的声音。不是吗!

听过钢琴之后,接下来应该轮到小提琴了。我听五?龙Ryu Goto那张小提琴曲。此时我发现Elipsa的小提琴声音线条并不会细细的,而是很健康的大小。而且,小提琴的光泽、甜味、擦弦质感、稍暗木头味通通具备。当然,我不排除稍暗的木头味与Bryston扩大机的特性有关,不过,Elipsa本身也具有小提琴的木头味,这是可以确定的,因為换上Pass来听时,木头味依然显现,只不过亮度光泽更多而已。

接下来听阿卡多那张「帕格尼尼加农砲」时,可以感觉到Elipsa的小提琴拥有一种收敛恰当的耐听味道,这种适当的高音收敛配上撕撕沙沙的细微擦弦质感,再加上Bryston稍暗的木头味,就形成了Elipsa的迷人小提琴表现。无论是小提琴或钢琴,都不会有咄咄逼人之感,听起来顺耳舒服,没有压力,真的有如置身义大利小城,蔚蓝的天空、淡黄斑驳的墙面,还有思古之情。

听钱舟的小提琴特别对味

最近我找出钱舟在2000年由马可波罗唱片所出版的「德弗札克小提琴曲集一」。这张CD印象中只有刚拿到时听过几次,后来就一直束之高阁,所以印象很淡。这次无意中找出来,用Elipsa一听,却吓了我一跳!為什麼?因為我听到的是很美的录音,无论是钢琴或小提琴都美。可是,记忆中我对这张CD却没有「录音杰出」的印象。当时聆听这张CD的器材不够好?不对味?或当时心情不佳?三者都有可能,总之又是一次「错杀忠良」。

虽然内中所演奏的都是熟悉的曲子,但现在Elipsa听起来却别有一番风味。从第一首的「F小调浪漫曲」开始就非常好听,钢琴音粒晶莹,有触键质感,有木头味,钢琴的重量感又不会太沉重。而小提琴则是悠扬委婉,散发出迷人的光泽与甜味。真的,用Elipas听起这张CD的小提琴与钢琴特别好听,我只能用「对味」这二个字来解释。

丰富的义大利气息

Sonus Faber Elipsa与Stradivari Homage相比如何?我没有兴趣去做AB比较,因為价格相差那麼多,做AB比较一点意义也没有。Elipas是不是少了一个低音单体的Stradivari Homage?当然不是!箱体大小不同,单体不同,声音的面貌自然也就不同。不过,可以确定的是,Elipsa有它独特的风味,并非活在Stradivari Homage阴影底下的喇叭。假若您喜欢Elipsa的造型,不妨更进一步去瞭解它的声音特质,它会带给您义大利小城的丰富人文气息。


编辑:18928843168 微信:gzhifi E-mail:gzhificom@163.com 用QQ登录论坛,参与分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