谁这么大的口气,居然敢说是喇叭王?其实美国Wisdom Audio根本不必自己说,它家产品的巨型、重量与高高在上的售价,早就让Genesis、Goldmund等竞争对手膛乎其后。2002年拉斯维加斯的CES展上面,Wisdom的强势出击立刻造成轰动,因为它们展出了一套号称百万美元的音响系统。这家公司租用了一间可容纳数百人的中型剧院,以豪华林肯轿车在CES主展的Tuscany酒店外接送参观者,一对高14英尺的巨大屏风,外加每声道由12只12吋单元组成的低音柱,总重量超过二吨半的Wisdom旗舰音箱Infinite Grande就摆在舞台上,这套音箱定价60万美金。还不仅如此,用来搭配的器材包括金嗓子Accuphase DP100+DC101分体式SACD唱机、乐林Jeff Rowland Coherence前级,以及16部乐林Model 10后级与2部Model 8Ti HC后级。线材全部都用美国第一线Synergistic Research的顶级产品,不少人听过后对Wisdom广阔的高低频延伸、精确的定位、杰出的分析力与逼真的舞台感都啧啧称奇,Wisdom开始接订单接到手软。
这几年来,Wisdom一方面推出了Neo NS-27之类一般人比较能负担的产品,一方面并未放弃在高端市场的努力,他们已经有整套的多声道组合。以像张小桌子的7-B超低音来说,没有内建功放,而售价居然高达16000美金,但Wisdom贵得让你没话说。这个超低音使用1只18吋单元,有4个4吋的音圈,磁铁就有三十多公斤重,能发出7Hz的极低频,你可以用超过1000瓦的功放去对付它,掀起的空气波动绝对足以摇晃房子。我曾在香港听过第一代的Rush四件式音箱,留下的印象至今难忘,因为自己使用过Genesis 2.5音箱,对设计理念相近而表现更为精进的Wisdom只能说佩服!
由于Wisdom异军突起,它的创办人Tom Bohlender认识者并不多。故事源起于Tom Bohlender认识了David Graebner,后者发明了一种类似铝带的长条式磁带单元,二个人共同成立Bohlender & Graebner公司,开始将这种单元商业化生产,他们的客户包括大名鼎鼎的Genesis与VMPS等。这种平面单元是以磁性电路直接驱动扩散面,由于振膜的重量很轻,所以能发出非常丰富的讯息。而整块振膜以平均方式发声,不但水平扩散角度大,线音源的垂直方向基本上并不会产生声波干扰,因此可以有极佳且自然的表现。传统锥盆单元以音圈前后运动带动音盆振膜,发出的是一种球状波,当几只单元一起发声时,这些声波就会扩大、重迭变成复杂的反射与干扰。而且,音圈移动与音盆的分裂失真问题,都会影响到声音最终的传真度,传统单元的频宽也受了限制。Bohlender & Graebner公司提供的RD50、RD75等平面电磁单元,却没有一般静电喇叭或电磁式屏风喇叭的缺点,失真很低,频宽很广,扩散角度很大,所以Genesis喇叭刚推出时也造成很大轰动。
不过David Graebner最早设计的平面电磁单元,在超高频部分滚降较明显,20kHz以上就不行了,因此Genesis另外加上圆形的扁平式金属振膜高音,让频宽可以上到45kHz。这又产生另外二个问题,一是以多个高音单元连起来,造成分音器复杂,灵敏度降低,阻抗也不太和善,旗舰Genesis I的中高音屏风最低阻抗甚至在1欧姆以下,很多功放都无法应付。第二个问题是很多个高音排成一直线,并不能成为真正的线音源,在聚焦、定位方面仍有进步空间。
Bohlender与Graebner拆伙之后,独自成立Wisdom Audio,仍然以平面电磁单元来设计喇叭,但Tom Bohlender对单元进行了一些改良。首先他把原先的RD50、RD75单元变窄,但导电箔反而加大(称之为SMART线路),因此一条平面单元的频宽可从125Hz直上30kHz,接近全频段发声。由于一条单元就涵盖了音乐中80%以上的讯号,中高音不必再以其它单元匹配,相位、速度、失真、交越重迭等问题一扫而空,Wisdom只需加上没有方向性的低音即可。所有Wisdom的喇叭,中高音柱都设计成高瘦状,原因是新的SMART单元特性太好,理论上可以让喇叭消失于无形,而且容易摆位。唯一的缺点,是这些单元非常贵,成本比旧单元高出3-4倍。
刚开始Tom与Debi Bohlender在他们的车库中完成了原型音箱,好像是牛奶木箱上面插了一支旗竿,很快的他们的设计就有珠宝盒似的外观处理,1997年以Wisdom Audio的品牌推出。当时有二款产品,M-50是单向发声而D-75是双向发声,他们以2万美金的售价在几个月内就卖了18套,Tom知道情势大有可为,于是第二年正式在内华达州的Carson市建立工厂,不怕昂贵的发烧友又买了57套产品。发烧友的称赞还不够,1999年美国CBS录音中心选中Wisdom M-75作为他们的鉴听参考系统,Tom下定决心做更大的产品,第二年四件式的Rush就问世了。于此同时,M75被美国发烧天书《The Absolute Sound》的主编Harry Pearson颁发“金耳朵奖”,江湖地位崇高的H.P认为M75是现阶段的最佳音箱之一。
2001年Wisdom以SMART线路制作的铝带振膜推出了第一个点音源设计的产品Baby Adrenaline,售价15000美金。再来就是旗舰Infinite系列推出了,至此为止Wisdom所使用的单元技术已经非常成熟,那条75x3吋的铝带单元与12吋的长冲程低音普遍用于所有产品中,差别仅在于数量多寡而已,由于单元一致,几乎每个型号的频率响应、灵敏度、阻抗负载等参数也都一样,越大的型号低音能量更汹涌澎湃而适合在大空间使用。另一方面,Wisdom也往多声道领域发展,2004年推出的Neo系列甚至有挂墙式的产品。厂方公布的数据说,它们的SMART铝带单元每隔17米音量才衰减1dB,了不起的成就!传统锥盆单元在3米外的聆听距离高音至少会衰减6dB以上,这表示原本就不需要音箱的SMART铝带单元可以做得轻薄小巧,甚至隐藏在大尺寸屏幕后面,而在房间的任何一个角落都可保持一致的音压。高频参数看起来并不惊人的Wisdom M75,所提供的空气感、录音中的细节、微妙的音乐起伏,或者乐器的泛音完整性,反而是传统音箱都难以比拟的。
由于从140Hz(厂方建议的分频点,可根据实际需求调整,分频点越高中音越饱满丰厚,较低则低频越干净爽快)以上都由SMART铝带单元负责,等于是没有分频器的全频单元一样,声音的纯净无染可想而知,为了与高音有良好衔接,Wisdom特别在加州定制12吋低音单元,使用短音圈长磁隙设计,音圈的活塞冲程居然有三吋长,它所能推动的空气量比二只普通18吋单元更多,连续承受功率为1000瓦,全力工作时低音规模感不得了。这只低音单元有极低的失真、很快的瞬变能力、很好的控制能力,但光是磁铁就将近20公斤,所以音箱的结构与支架都必须特别处理。Wisdom找到一家吉他厂为他们设计坚固耐用的低音箱,箱体以半吋MDF板构成,箱内再加反对称式支撑板强化。我接触过不少大型音箱,包括PMC、ATC的主动有源产品,它们的低音都不容易比Wisdom更快(当然这跟搭配的功放有关,如果用胆机就无法保证了,我听过几次都以加拿大的Sim Audio后级推动),低音能量不但多,而且又劲又猛,全无拖泥带水的问题。M75有多种外饰,最受欢迎的银灰色烤漆由内华达州一家专门翻修古董车的公司处理,手艺非常精巧。
那么铝带音柱与低音箱之间要如何衔接?Wisdom为所有四件式产品设计了一部主动的电子分音器Brain,其实它还是一部精密的均衡器,高音有4.4kHz、4.7kHz、5.2kHz、6.3kHz、7.5kHz、8.1kHz、8.8kHz等七个频段可调,调整范围从-2dB到-9dB。Brain是以Burr-Browm的OP放大器与精密电阻所构成,对音色的干扰尽量减少。至于低音域,一样有55.4Hz、72.9Hz、84.1Hz、99.8Hz、114.6Hz、128Hz与145.6Hz等七段可调,范围从-0dB到-7.8dB。电子分频本来就是发烧友的终极理想境界,金嗓子的分频器只能做高低音二段调整,这部Brain相形之下简直像超级计算机,可以随心所欲调出所要的声音。想得到音乐性较浓,有胆味的效果吗?只需把6.3kHz与7.5kHz的地方稍微降低一点,小提琴就柔和多了,人声更有表情。想得到更雄猛有力的低音震撼效果吗?将99.8Hz与114.6Hz稍微加强一点,鼓声几乎能把人打翻!
而在电子分音/均衡器Brain的前面板,还有简单的中高音与低音音量调整,阻尼系数与Q值参数是用来调整低音速度的,可玩的花样多了,你搭配中性自然的Sim Audio不错,用柔美宽松的Jeff Rowland来推动也行。不过Wisdom在低频延伸没有设限,所以M75能发出20Hz以下的极低频效果(通常都是录音时被忽略的空间与器材噪声),小空间无法容纳,发烧友只能准备50平方以上的听音室来伺候。代理商说Tom Bohlender调整出来的声音很接近鉴听喇叭,直接、快速、色彩清淡、细节很多、平直而极少染色。他会藉由频谱仪先量测空间的特性,然后再调整喇叭的各频段音量,把高中低音完全弄平。但是这种鉴听喇叭式的声音不见得大家都喜欢,所以Wisdom标榜是百变金刚,发烧友可以自己动手创造无限可能。
这次在深圳雅乐音乐花园新开辟的听音室中,仍然是以Sim Audio的P5前级+4部W6单声道后级推动,音源使用了Esoteric 03多功能播放机。不像其它四件式音箱很难摆位,M75只需将低音箱放在高音柱旁边并略为向前,让二者的发声相位一致即可,其它问题都能由Brian分频器来搞定。M75有着大型音箱规模感硕大无比,发出很大的音压而仍然保持轻松余裕的优点,它呈现的舞台3D感广阔,低音真的可以让沙发整个摇动起来,却又有凌厉的速度与干净的线条,光是低音的成绩几乎就所向无敌了。
在安静的背景下,M75有着非常拟真的音像比例,定位精准。许多大喇叭的结像大而化之,M75一方面有大喇叭的从容与逼真感,也具备了小音箱的精确。欣赏人声时歌唱者就活生生站在二支喇叭中间,不会只有喉头的震动,你还看到有血有肉的身躯。播放Telarc唱片的《1812序曲》最能感受M75的动态无限,以大音压听完这段音乐我不禁面色凝重,因为M75动态起伏太惊人了,小音量时结构完整,低音轻易表现出能量与劲道;大音量时结构不乱,高音依旧平顺不紧绷,而低音足以让人站立不住。来一段Dorian唱片的圣赏《管风琴交响曲》,M75的极低频不但来得又沉又有重量而且速度飞快,连脸上的肌肉都被声波震得晃动。《炎黄第一鼓》鼓声结棍而密度高,每一记敲击都让室内空气为之激荡不止,鼓形大而凝聚,共鸣清楚但绝不拖尾,高潮时甚至还有看到演奏者挥汗的错觉。
这样的声音却很有弹性与韧度,其实在一个分析力高超,细节盈耳的系统中,我们可以一览无遗看到录音的真貌,而真实乐器是不会生冷硬朗的。德国TACET唱片有一张《向克莱斯勒致敬》的小提琴录音,改编自俄罗斯作曲家林姆斯基的一首小品《印度之歌》,以真空管麦克风制作的录音非常精采,M75的线音源发声除了有历历在目的定位与形体感,弓弦互擦的微弱信息都被忠实放大出来,当最后琴音嘎然而止,M75居然还能呈现几秒的“余音”,而这是我从未在其它音箱听过的!M75可以纤细柔美,当然也能气冲斗牛,它呈现的音场不局限在二支音箱中间,而是轻易扩展到喇叭的外侧,由于音像够大,音场中的密度也特别高。钢琴独奏时你可以看到低音键与右手键之间的距离,音像大小合宜而没有膨胀,从独奏乐器到整个管弦乐团,M75按比例放大,这是其它中小型音箱永远达不到的效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