引无论是回放影片音效或是音乐,它的低频能量都能轻易地让我感受到,这是包括ATC、Ensemble等参考喇叭所无法企及的表现。
PMC FB-1●二音路二单体落地型传输线式喇叭●建议售价:73,000元(胡桃木外观,黑色底座选购配备4,500元)
原厂公布规格●频率响应:22Hz─20KHz●灵敏度:90dB●平均阻抗:8Ω●最大输出音压:大于110dB@1M●建议扩大机功率:150W●分频点:3KHz
参考系统
数位讯源:Ensemble Dichrono Drive/DAC,Theta GⅤa。数位前级:Lexicon MC-1。前级:Mark Levinson No. 38SXL,Chord CPA-2200。后级:Mark Levinson No. 23.5XL,Chord SPM-1200C。综合扩大机:Ensemble Evocco。喇叭:Wilson Benesch Bishop,ATC SCM-100P,Ensemble Profysia,PMC TB1。线材:Prophecy Volecity、Apogee Electronics A-110数字线,Cardas Golden Reference、MIT CVT MI-330 Terminator、Siltech 4-120讯号线,Power Source SEⅡ喇叭线,Power Source SEⅡ、Ensemble Powerflux电源线。电源处理器:Tice Power Block Ⅲ,Ensemble Isolink/Power Point。
看到这篇评论的标题,可能会有人很不以为然的说:都要七万多元了,哪还算是平价?!没错,以这个价格来说,它应该是属于中价位而非平价,况且其它木皮处理还要更贵,所以称它为平价器材确实挺没天理的。不过,环顾市场上具有鉴听色彩的喇叭,同时还要具备有家用喇叭背景的设计,七、八万元以下的选择实在是相当有限,这就是我将它列在平价范围的原因。
那么「优质」呢?它真的算是优质鉴听器吗?这点或许会引起读者的疑问,因为以相近或更低的价格,已经可以买到「音响器材龙虎榜」A级的Dynaudio Contour 1.1,「年度风云器材」的Harbeth HL-5ES,还有「音响论坛最佳推荐」的Thiel CS.5,这些都是市场上颇受好评的喇叭。相对之下,FB-1算是市场上的新面孔,没有奖项、市场风评可以撑腰,况且它怎么看都不像是鉴听喇叭,所以用「优质鉴听器」这样的字眼来形容它,似乎非得要提出更强而有力的证明来辅助不可。
那么,让我们从FB-1的设计构造与声音表现逐步谈起,让您了解我所谓的「平价优质鉴听器」涵义何在。
一路偏执到底的PMC
在上一期的「彻底研究」以后,我花了许多篇幅为PMC进行介绍,我自己也藉由参观工厂、访问主事者Peter Thomas的过程中,对这家英国专业鉴听喇叭厂有了更深一层的认识。说实话,这些年来见过的国外音响业者超过百位,但是要找到像Peter Thomas这么标准的偏执狂,恐怕不是一件容易的事。不相信吗?从他们家的产品就可以看出一些端倪。Peter Thomas热爱鉴听喇叭设计,而且还坚持要将传输线式设计融入所有的旗下产品。当其它厂家绞尽脑汁,或从价格着手,或从宣传取胜,就是要把全球录音室标准配备Yamaha NS-10近场鉴听喇叭换下来时,他老兄却硬是坚持从设计取胜,把传输线式设计运用在TB1这么小的喇叭上,也懒得将它推销给录音室用家,俨然一付「不懂得用它是你自己的损失」的态度,这不是偏执狂是什么?当市场上需要PMC喇叭提供更出色的低频,希望Peter为BB5喇叭设计一款超低音搭配时,他老兄硬是坚持BB5的低频延伸已经足够,只能再以XBD这种「辅助低音」喇叭来构成完美搭配,而且还非得将BB5进行修改才愿意配套出售,这不就是标准偏执狂的处理方式吗?再来,当全球音响业界已经公认「5.1声道」就是要包含独立的超低音喇叭,Peter还是不愿意为PMC顶级产品另外设计一款超低音,反而要录音室将「.1声道」的讯号用其它五支喇叭来回放,这不就是偏执狂的行径吗?
奇怪的是,他的偏执往往都能得逞。录音室用家虽然搞不懂TB1这么小的喇叭为什么要发出丰沛的低频,但着眼于声音表现而用它换下NS-10的例子比比皆是。音响迷虽然很难接受BB5/XBD体积超大却只有三音路的事实,但是听过它的人也未见抱怨低频量感或极低频延伸不够的,所以到头来还是认同Peter的设计理念。至于5.1声道喇叭在录音室的用法,伦敦专业录音界与好莱坞电影配乐录音室也早已认同了Peter的作法,所以他的偏执可以说是至今全胜、无失分。
FB-1喇叭●使用1吋铝振膜高音单体与7吋塑料中低音单体各一只●配置Bi-Wire端子●外观尺寸:1000×200×300mm(高×宽×深)●重量:18Kg
PMC旗下第一款家用喇叭
我常在想,或许就是因为Peter的偏执向来得逞,所以让他在许多产品的设计细节上更加偏执。比方说,PMC喇叭有多种木皮外观可以选择,而且为了专业领域的应用性,PMC一向提供黑色粗糙漆面的版本,价格也相对便宜一些。不过,Peter坚持MB1、BB5与XBD等型号一定要贴木皮,即使像电影配乐录音室的鉴听喇叭不能有反光漆面,他也顶多提供黑色木皮而非较便宜的黑色粗糙漆面版本。为什么?说实话,我一直搞不懂,此间代理商也为此头疼不已(要是有较便宜的外观处理版本,可以让更多音响迷接受它),但是Peter又不曾为此有过明确的答案。
另一个明显的例子,则是出现在本文的主角FB1身上。当许多国家的代理商向Peter提出,希望PMC推出一款纯家用市场的中价位喇叭时,他老兄心里第一个想到的就是把TB1加以修改,让原本刻意安排在小音箱里的传输管道得以延展,试图创造出30Hz以下的低频延伸,与传输式喇叭所理当具备的低频量感。更夸张的是,Peter虽然是为了因应家用市场需求而着手设计FB1,但是他心里想的仍然是一个专业蓝图:
是不是有一种完美的妥协方式,能够让这款喇叭符合家用音响的需求方向,同时又能够让它具备鉴听喇叭的用途呢?
请注意,这种想法并不只是单纯的「将鉴听喇叭用于家用音响系统」,因为这种方式已经很多人都做过了,包括PMC亦然。Peter的想法,是希望创造出「可以具备专业用途的家用喇叭」!
以前,了不起只会听到设计者说:「我们的目标,是设计出鉴听喇叭质量的家用喇叭。」或是专业鉴听喇叭设计者说:「我们的鉴听器,绝对适合用在一般的音响系统上」。既然Peter要在中价位产品上达成上述完美的妥协,他就必须先找到完美的出路。
结果,他办到了。
同时具备二者用途的关键
在专业录音室里,大家习惯将近场鉴听喇叭(Nearfield Monitors)摆在控音台上,主鉴听喇叭(Main Monitors)则是箝入前上方的墙壁内,所以鉴听喇叭的外型也要跟着配合,这也是家用喇叭在耐用度、中性声音的条件以外,另一项无法成为专业鉴听喇叭的主因。FB1虽然碍于体积与外型的关系,无法成为大型控制室的主鉴听喇叭,但是它的瘦高型设计与传输线式音箱构造,却换一种方式解决了近场鉴听喇叭的需求问题。Peter刻意维持TB1的单体配置于FB1前障板顶端,传输管道开口则安排在前障板底部,所以当录音室将它用于控音台前方时,通常可以让单体部分露出台面上,这种摆设方式与一般近场鉴听喇叭无异。同时,低音传输导管开口可以透过控音台下方,将极低频声波传送出来,这样一来不但解决了问题,同时也破天荒让录音师享受到具有30Hz以下低频的近场鉴听效果。
不过,万一控音台高度太高怎么办?很简单,PMC设计了一种底座,可以让FB1再升高一些,要是还不够的话,顶多是在喇叭底部放几个空心砖就完成了。从此可以看出,Peter确实想出了完美的妥协方式,完成他的专业家用两相宜喇叭设计。
这时候不免要了解二个问题。首先,FB1既然是由TB1演进而来的落地型版本,为什么价格会上涨达一倍?还有,它们既然采用相同的单体,甚至连分音器都一样,那么声音表现到底能有多少差异?
其实,价格差异的问题很容易理解,让我用MB1/XBD的例子解释起。很多人搞不清楚,MB1加上一只外型相仿、配置一只相同低音单体的XBD辅助低音,为什么价格却上涨一倍以上?我曾经问过Peter这个问题。他说,一般的MB1喇叭和MB1/XBD整组进行制造的版本,其实是有很多差异的;换句话说,如果您先买了一对MB1 ,不能在日后随便就加上一组XBD来「升级」,因为整组进行制造的MB1/XBD视为一套完整的扬声系统。同样的,FB1并非只是TB1的放大音箱版,它们二者之间除了单体、分音器以外,并没有直接的关联。在喇叭材料的整体成本当中,音箱其实占有最大的比重,甚至于经常比单体加上分音器还高;况且,Peter一再强调FB1起因于音箱制造难度所造成的成本上扬,绝对大于二款喇叭之间的价差比例。
外观处理与造型更加讲究
至于二者之间的声音差异问题,当然就要靠实际比较才能了解了。最早进入「音响论坛」时,我手中接下的第一件评论器材是TB1,后来还买下放在个人录音室里当作近场鉴听喇叭,对它的声音表现算是相当熟悉,这回刚好可以将它们放在一起比对。
从外观上作比较,FB1与TB1其实真的只有单体部分相同,都是Vifa D25AG-06铝振膜高音与Vifa M17WG-09塑料中低音制品,其它如外型设计、外观处理都有相当大的差异。这么说好了,如果先撇开声音表现不谈,TB1看起来就是标准的平价喇叭外观,没有给人特别惊喜之处。黑色粗糙漆面的TB1S看起来还富有几分令类的专业气息,木纹的版本看起来就相当普通;说实话,一点都算不上好看。但是FB1就不同了,除了瘦高型身躯看起来比较像「正常」的家用喇叭以外,原厂在线条修饰与木皮的要求上也严苛许多。据Peter表示,以前PMC的音箱都是交给一家木工厂代工,后来这家工厂营运出现问题,他就干脆出资把整家木工厂买下来,一方面可以确保PMC的音箱供应不出问题,另一方面又可以要求质量提升。换个角度来看,这也是一种偏执狂的标准作风。
FB1的二阶分音器与TB1相同,原厂没有刻意设计成零件一大堆的复杂模样,只要是一个零件可以完成的工作,就不会出现二个以上的零件在那个位置上。在音箱结构方面,为了让FB1能够发出极低频,原厂所设计的管道总长度为3公尺。从中低音单体的孔位向内部观察,可以发现FB1的传输管道第一个转折点在高音单体后方,沿着音箱后半部向下延伸到底座,再从传输管道开口传送低频。
对了,FB1可以选购防磁单体的版本,方便用家贴近电视机摆设,有这方面需求的读者可别忘了。
肯定是多声道系统的悍将
FB1进行试听的过程中,我的三枪投影机刚好送来安装,所以聆听室里掀起了一阵多声道系统整合的混乱场面。目前我暂定将以PMC TB1为环绕声道喇叭,分别装置在侧墙与背墙上,准备大展结束之后就动工,所以目前就先以FB1当作主喇叭来暖暖身。
虽然我不想带给读者们无谓的联想,但是又非得在第一时间告诉您:FB1用在多声道系统里肯定棒透了。即使只用二声道来看影片,我还是让聆听室里几款不同的喇叭轮流上阵,看看它们用在影音系统里的效果会是如何。结果,最便宜的FB1效果颇令我吃惊,虽然它表现对白的能力不若ATC强,整体气势也没有Wilson Benesch来得好,但是它在重现大动态场面时的感觉就是比较「对」,直觉上FB1就是能担当影音系统重责大任的合理价位喇叭。而且,无论是回放影片音效或是音乐,它的低频能量都能轻易地让我感受到,这是包括ATC、Ensemble等参考喇叭所无法企及的表现。
PMC所强调的低电平解析力,在FB1这款家用设计取向的喇叭上可以表现出来吗?正是因为它的低频能量很容易涌现,所以在搭配前倾不退缩的高频响应之后,可以在低电平播放下表现出相当不错的平衡感。至于大音压的回放挑战,FB1在基本需求上都能轻松过关,只是建议您在试听时要多加注意周围环境的属性,以免受限于硬调子空间而误认它的高频有清亮倾向。事实上,我长年使用的TB1也有这种困扰,在我自己的录音室里声音表现总是相当平衡,但是曾经有朋友向我借去当作录音参考,却因为环境没有好好处理而使它出现高频铃振声。基本上,FB1与TB1的音色不算是无尘无染型的个性(印象中这个价位带的喇叭通常也没有这种本领),所以您应该在空间与搭配方向上稍微注意一下,以免让素质不佳的质感搭配使它走偏了。
恰如其分的鲜明度与灵活音乐性
用纯度高、声底较柔和的扩大机来搭配,是我为FB1所作的初步建议。在我的系统中,Mark Levinson扩大机组合虽然纯度够高,驱动力也十足令人满意,但是柔和程度尚不足以供应FB1。用上Ensemble Evocco综合扩大机之后,就已经达到一定的契合程度了,尤其是搭配MIT线材后的方向更对味。总之,FB1不是音色过亮的喇叭,但是请别让不良搭配使它变成声底尖锐的个性。
至于FB1其它项目的表现,请读者们从「音响二十要表现」中逐项了解,其中的简单描述应该可以让您认识FB1的声音走向有帮助。截至定稿时,我已经和这款PMC首度的家用喇叭产品相处约二个月,对于它源自鉴听喇叭的恰如其分鲜明度,配上家用喇叭的灵活音乐性所成就的整体表现相当欣赏。这样的优秀制作,也应该获得众多音响迷的欣赏才是。
音响二十要表现
音质:干净、富有水分的厚声底
音色:前倾不退缩的亮度,但没有刺激性的高频
高中低频段的量感与控制力:颇为平均,低频部分的控制力相当好
声音密度与重量感:拜低频能量感所赐,非常足够了
透明度:恰如其分
层次感:中上
定位感:相当优秀,而且聆听角度不会受限于某一点,听起音乐来轻松很多
活生感:中上
结像力与形体感:优秀
解析力:优秀
速度感与瞬时反应:速度感视扩大机而定,基本上还是要大功率后级才能让它表现得好;瞬时反应则是中上水平
强弱对比与动态对比:对鉴听喇叭来说算是中等水平,但是在家用系统中可以表现得很称职
乐器与人声的大小比例:中等
乐器与人声的质感:中等
细节再生:优秀
空间感:中上
整体平衡性:优秀,特别是因为低频能量感足够,所以有本钱尽量将摆位向前调整,对于中频密度感需求较高的系统来说相当好用
器材个性:带有鉴听器色彩的家用喇叭
搭配推荐:高纯度、柔和声底、大功率是最佳搭配方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