奇妙的是New Tempo将专辑中的舞台与空间描绘得相当清晰,进而让头脑联想产生画面,而且是立体的3D画面,一对真正的好喇叭,就该如此。
三音路两单体低音反射式设计,频率响应:35Hz-35kHz(-3dB),平均阻抗:4Ω,灵敏度:89dB,建议扩大机功率:20- 150W以内,尺寸:1,000×187×320/450mm(H×W×D)。参考售价:148,000元,进口总代理:博承(02-28749459)。
〔图〕台湾难道没有够水平的录音吗?请大家不要忽略了这张台北打击乐团十五周年纪念专辑「被丢弃的宝贝」。这张专辑不仅好听,还很考验音响器材。无论是定位、空间感、舞台感或者是低频的延伸,要表现得很全面,并不容易。想测试家中音响回放实力的朋友,一定要买来听听。(TCD-5243,风潮)
焦点:虽然是一对小型的落地式喇叭,但是低频的量感与延伸绝对会让一些体型较大的喇叭汗颜。此外New Tempo无论是定位、音质与音场的表现都远远超过你对这个价位带喇叭的期待。
搭配建议:这对喇叭的效率虽然不低,但是若要将它的低音单体发挥实力,建议还是搭配一部大功率扩大机。
1945年德国福斯(VW)公司的金龟车诞生了,这款为车迷津津乐道的经典造型轿车,虽然多年来历经无数次的小改款,却一直到2003年才正式停产,取代之的是一款百分之百重新设计的新一代金龟车。为何一开始会引用这个例子呢?其实本文要介绍的Audio Physic The New Tempo就与金龟车就有极为相似的背景。
创业精神的延续
说到Tempo这对喇叭,我们不得不回顾一下它的历史,因为它对Audio Physic有着很重大的意义。最早期一代的Tempo生产于1986年,这是该公司自创业以来正式投入市场的第一对喇叭,同时也可说是创办人Joachim Gerhard喇叭设计理念的率先实践。然而Tempo也没有辜负期望,当初推出后随即获得许多音响迷的广大回响,自此也让Audio Physic踏稳了在Hi End音响界的第一步。随后几年的发展至今日,他们已针对不同的消费族群设计出多款不同型号的喇叭,产品线可以说是相当的完整。而在这多年来,Tempo也历经了数次的小改款,最后则是发展到了TempoⅢ(第三代)。到了2001年,Audio Physic决定不再实行细部的改款,重新设计出一款不同的后继喇叭,但是精神的延续依旧没忘,所以就命名为New Tempo,也就是这次的主角。
真正的大改款,单体全部更新
New Tempo除了在名称上与旧有型号有关连之外,其余的部分可都是完全不同了,根据原厂的数据显示,这对新喇叭的主要设计都是源自他们家另一款较高级的落地喇叭Avanti。单是从外观上看来,New Tempo可以说是Avanti的简易版,除了中音单体少一颗与箱体的加工、大小不同外,其余看起来都很相似。但是原厂也表示,这两款型号毕竟等级不同,所以New Tempo在制作成本上也作了适度的节省,但是该注意的细节与应有的声音表现完全,并不因此打折扣。首先我们先看看New Tempo选用的单体,高音采用的是丝质软半球单体,取代了先前Tempo系列惯用的Vifa尖鼻子高音单体。中音部分用上了一只采用ACD(Active Cone Damping)的单体,这个ACD其实就是在喇叭振膜的背后增加一圈阻尼物。Audio Physic表示,这个ACD是世界上第一个能够有效降低金属振膜谐波失真的悬边,同时又能确保金属振膜单体质轻与反应迅速的优点。
看到上面的论述,大家可能会问这对喇叭到底用了什么低音单体?还有这些单体的尺寸到底有多大?而这些单体又是哪一家公司生产的呢?从网站上与原厂提供数据中,我们只知道New Tempo用了两颗低音单体,至于尺寸与单体的制造商(包含中音与高音)原厂都没有交代。我想原厂可能是希望消费者将焦点注意在他们的设计理念与声音表现,而不要陷入单体品牌与尺寸的迷失。就以往我对Audio Physic的了解,他们用的单体绝对都是如Vifa或Seas等名厂的制品,而且它们往往会将这些买来的单体,依照自己的需求作修改,经过修改的单体特性当然也与厂制单体有所不同,这可能也是不公布单体厂的原因之一吧!
强调相位一致与低频延伸的设计
除了单体全面更新外,New Tempo还有两个比较特别的设计。首先就是相位一致的设计,作法就是将箱体的前障板设计为后倾7度的斜角,让高音与中音单体到聆听者耳朵的时间一致。这种将前障板设计为倾斜的作法,同样可以在其它一些知名的喇叭上见到,只是每一家因为选用的单体特性不同,所设计的倾斜角也不尽相同。另外一个就是New Tempo的两颗低音单体是置于喇叭箱体的左右两侧,作动的方式并不是一些超低音喇叭上常见的Push Pull(推挽)发声,而是比较少见的Push Push发声(单体背对背同时朝左右发声)。这种低音发声设计方式具有两个特点,第一,即使是采用较小的单体,可以得到让人满意的反应速度。第二点,就是这种设计的喇叭如果在较小的空间聆听,较不易受到低频驻波的干扰,适用性也比一般喇叭较高。
既然这种Push Push的发声方式能使低频反应更迅速,所以箱体做工与强度也是Audio Physic非常注重的,内部结构与支撑都做得很扎实,以避免单体在剧烈的活塞运动时与箱体产生不必要的共振。另外还有一个小细节必须提出来赞扬一番,就是喇叭端子的部分。除了选用了高级WBT铝合金端子外,他们也认为箱体的振动也会直接传导到喇叭端子上,进而影响声音的表现,所以Audio Physic在端子与箱体的连接处用上了沥青材质作有效的避震。连一般喇叭厂不会注意的小地方也不放过,由此也见识到德国人一丝不苟的细心性格。
要得好声,先求摆位
在正式聆听前,还有一点是必须提醒Audio Physic的用家,就是喇叭的摆位。上过他们家网站的读者应该都会发现,有一个选项是专门说明Audio Physic喇叭摆位的方式。其中有几个要点:首先,他们建议用家不宜将喇叭摆的离后墙太近,否则容易会有低频驻波的问题。另外喇叭距离侧墙的位置也不宜太近,最好距离超过1.7m,如此一来墙壁的反射音才不会影响我们对喇叭直接音的听感。最后还有一个建议,我在这次的试听摆位过程中也得到了应证,就是两支喇叭之间的距离最好是聆听者与喇叭之间距离的一点二倍,至于Toe In角度再依据自己的听感微调,如此一来便可获得最佳的效果。换句话说,如果家中的聆听空间属于较为狭长型的空间,而且又要符合原厂的建议,似乎只能变成近场聆听了,你也可以说Audio Physic的喇叭很适合在较小的聆听空间中使用。
在搞定摆位后,终于进入听感的部分,这次试听过程中讯源我用的是Audio Analogue Rossini与Philips 963 SA,扩大机则是用了Pathos Classic One、DA&T A-295W与PS Audio GCC-500这三部综合扩大机。一开始我搭配的是Classic One,在这个组合中,我听到了很多的细节,音质也很细腻,另外当我在听LAGQ那张「guitar heroes」时,吉他演奏的扎实量感表现得可圈可点,舞台感也很出色,但整体听起来,稍嫌清淡了点,似乎没将New Tempo的实力完全发挥。于是我换上了输出功率较大的DA&T,结果我听到了更结实有弹性的低频,可是当我在大音量下聆听一些大动态的片段时,有些微失真的情形发生。我心中还是充满着疑虑:我认为这对喇叭的实力绝对不只是这样而已。
搭对扩大机,马力全开
这一切的疑虑,在我接上了PS Audio GCC-500后都消失不见。首先就以台北打击乐团那张「被丢弃的宝贝」为例,这张专辑相当考验器材在舞台空间感、乐器定位与低频量感三方面的表现。我要说的是在PS Audio的驱动下,New Tempo可以说是从容的过关了。首先是舞台感,大部分的音响迷都会说声音归声音,影像归影像,除了看视讯软件外,关连性不大。奇妙的是New Tempo将这张专辑中的舞台与空间描绘得相当清晰,进而让头脑联想产生画面,而且每一种乐器敲击时在空气分子中弥漫的感觉相当真实自然,就好像坐在舞台前欣赏一般。一对真正的好喇叭,就该如此。
再来是声音的定位,我听到的每一种乐器(包括乐曲中敲击的各式瓶瓶罐罐)的声音都很凝聚,彼此相对位置都很正确,不会产生混淆。为何我会如此肯定New Tempo在这方面的表现?很简单,你只要拿出这张专辑的内页,他们把演奏曲目的乐器配置图都清楚的标明了,这也刚好可做为喇叭在这方面表现的依据。最后要说的就是低频的表现,以第三首为例,当曲目进行到最后,定音鼓阵阵的大力敲击重现,真的是如同大浪一般,不断的向我袭来,毫无崩溃的情形,我感觉到地板就好像跟现场的木头地板一样在上下震动。没有亲自体会,真的很难想象这样细长的喇叭,居然能发出如此骇人的低频,我想很多大落地喇叭,也不见得可以作得到。
其余表现依旧杰出
在安抚心中惊魂未定的情绪之后,心想喇叭空有量感当然还不够,速度感也要够快才行。于是我拿出Sabu「palo congo」中的快速打击乐敲击来考验New Tempo,结果当然是毫不费力的轻松过关。接着我也播放了欧依斯特拉夫的小提琴演奏,来看看这对喇叭在乐器质感方面的表现,结果我听到的是很温暖柔顺的琴音,高音的延伸也很细腻流畅,音质也超出我们对这个价位带喇叭应有的期待。最后我拿出Chesky那张综合试音片(Chesky UD95)来对New Tempo作总测试。结论当然也没让人失望,所有项目几乎都高分的过关了。这样一对出色的制品,如果不给它最佳推荐,当然说不过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