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同CD机不同音色
记得在CD机刚推出的时候,在许多人的脑海中,所有的CD机声音应该都是一样的。因为他们认为CD机的核心技术就是数字化,而CD机大部分的工作程序都被固化到一块块由少数几家公司研制的通用IC中。所以,尽管CD机的品牌不同,但所出的声音都已经由这几块芯片决定了。事实证明这种观点是错误的:不仅不同品牌的CD机声音差异很大,即使是同一型号不同时期的产品(例如原型号和MK II 、SE版比),彼此间在音色上也有一定区别。可以说,大至CD机的读取方式、D/A转换、数字滤波、模拟放大电路,小至一个电流、电压或电容、电阻的取值,又或者不同品牌的元器件,都足以使CD机发出不同的声音。要不是这样的话,我们玩音响会少了很多乐趣的。正因为如此,挑选一台CD机还是大有学问的,特别是您挑选的是一台档次较高的CD机时。例如,您打算购买一台10000元左右的CD机,您当然希望它的音色厚实、温暖,不要有明显的“数码味”,但同时又要求它本身具有良好的解析力、大动态、宽阔的音场......。而且,挑选时您还会理所当然地认为上述这些方面,自己应该是能得到的,因为——“我付出的代价并不少噢”。但事实上是这样的吗?为此,我近期专门试听了四台万元左右的进口CD机(SACD机)。所用的功放为Mark Levinson 383、音箱为Dynaudio contour 1.3MK II。这种搭配方式也许有人觉得会直白了一些,但恰恰能全面展现出某一台CD机的声音特点。
四台万元级机的不同感觉
首先上场的是一台法国机,其设计师曾参与某一著名模拟唱盘的研发。因此,该品牌的CD机被誉为“最有模拟味的CD机”。我听的这台机子音色比较温暖,边角也被刻意打磨过,但是层次实在是太模糊了,速度也有如老牛蹒跚,以致旁边的发烧友也惊讶地说:“Dynaudio的声音怎么会这样呢?”发烧友所注重的解析力、层次感、动态范围声音大打折扣,这样的声音您会喜欢吗?
第二个上场的是某日本著名型号。初听之下,觉得声音够生猛、冲击力比较强,场面撑得够开,一句话就是Hi-Fi性相当好。但如果听的时间长了,或者听得更仔细些,便会发现其某些不尽人意之处——刻板、刚硬,该细腻、柔和的地方也显得有些粗枝大叶、一带而过,在音乐的表现形式上总少了一些耐人寻味的东西。该CD机的另一个问题表现在各个部分的衔接上:每一部分单独听都不错,但连起来听就觉得有些不大对劲——好象“你有你唱,我有我唱”,各频段衔接得还不够平顺、流畅,就象某些DVD画面偶尔出现的、轻微的“马赛克”现象。
第三个上场的是一台英国机。听起来也有其迷人之处——甜美、飘逸,空气感和湿润感都比较明显,显然是经过了设计师的“特别校声”。但个人觉得该机高频的飘逸感是以牺牲中频的厚度为代价的,在听感上表现为乐器和人声的质感不够强烈,有一点“空洞感”,同时也使声像的分离度不算太好。
第四个上场的是一台名气不小的日制SACD机。应该说这台SACD机还是能比较好地展现这种最新音频媒体的神奇魅力的,即使播放CD,其解析力、层次感、动态范围也是有优势,与其同一品牌的CD机相比,也是明显胜出。但声音稍显得比较单薄、冷淡,有一种呆板、机械的感觉,数码的痕迹还比较重。而比该SACD机高一级的另一型号,在保持其所有优点的基础上,则显得圆润、柔和得多,但其15000元的售价已超出我们的预算范围了。
看了我上述的描述后,您也许觉得我太挑剔了。但如果是您自己“真金白银”掏10000元来挑CD机的话,也许比我还“较真”呢。从心理上讲,10000元绝不是小数目,而且是用于系统中相对来说是比较廉价的节目源部分,当然是谁都希望可以表现得更全面一些,但实际上的结果却往往不尽人意。
MYRYAD MCD 200的优势
我留意MYRYAD MCD 200这台激光唱机已经有一段比较长的时间了。为什么我会留意它呢?因为正如我前面所述,在万元以内找一台合乎高标准要求的CD机确实不容易。而MYRYAD MCD 200定位在8000多元的价位,可以说颇有竞争力:它的英国对手虽然在音色上各有千秋,但大部分售价都比它高,而中高档的日本对手虽然造工比较扎实,但声音总少了一份潇洒和流畅,而且价格也比MCD 200贵。所以,MCD 200在两年多的时间里,在完全没有做广告的情况下,仍然备受发烧友关注,销量一直不错。
个人认为,MCD 200最锐利的武器在于其超卓的解析力和中性的声底。CD机作为系统的源头,超强的解析力是至关重要的。以此为基础,才能派生出浩如繁星的细节、鲜明锐利的声像边缘、抽丝剥茧般的层次感。如果一台CD机先天是模糊朦胧的,后面的功放、音箱、线材、脚钉等又怎能凭空“生出”些细节来?即使后面的器材解析力再高,终究很难弥补得了。如果靠这样来改善器材的解析力,实在是“事倍功半”。所以,一台好的CD机首先尽量能将唱片的音乐信息能挖掘出来。
其次,一台好的CD机在音色上应该比较端正。太花哨的音色,就如同音染严重的音箱,会让系统带上深深的烙印。其实中性、透明的声底,对搭配是有利的,因为这样反而会减少搭配的变数,令玩家可以通过音箱→功放→线材的途径,由大至小、一步步调配出自己所喜爱的音色。但如果CD机本身的色彩比较浓烈,则使玩家不易判断哪个环节的改变对系统的音色影响最大,从而不易判断下一步调整的努力方向,增加了校声的难度。而且作为节目源器件,本身的任务就是尽可能反映软件的原貌;至于录音软件的原貌是怎样的,是否合您的口味,那是录音师的事情,我们无法控制,也没有必要在播放时就改变它。
MCD 200的解析力是非常优秀的,即使在当今的英国CD机队伍中也是独树一帜,个人认为这与专擅此道的美国CD机颇有异曲同工之妙。高解析力所带来的好处也是显而易见的:播放《聆极物语》track 3“橄榄树”时,MCD 200表现出不俗的声像分离度,三位歌手的站位呈明显的等腰三角形,是“两前一后”的方式:陈洁丽站中央靠后的位置,前边靠左的位置是女中音黄韵,前边靠右的位置是男中音许乐,仿佛历历在目、鲜活非常。播放“加州旅馆”时,前奏部分的吉它拨弦特别晶莹通透,好象要“跃然而出”似的。而DECCA版的“西班牙”组曲,各个乐器部分的定位都非常清晰,弦乐器细致流畅、铜管乐饱满实在,整个音场活生生地乍现眼前!
在获得良好的解析力后,对音色的处理就更考功力。某些CD机虽使用了新技术,但在音乐韵味方面却下降了。所以就有“解析力上去,音乐味减少”、“两端延伸,中频变薄”的说法,有的型号正是在这方面跌了跤。而MCD 200的中频在干净、清晰的同时,也具备了足够的厚度和圆润度,能量分布也相当均匀。我觉得MCD 200的解析力是同时兼顾到声音的自然和真实的,例如播放古璇的“怀念战友”一曲,不少号称高解析力的CD机,那种非常刻意的齿音和吸气声不绝于耳,“人工化”的味道很浓,而MCD 200不会有这种现象,只是把古璇那沙哑的、略带沧桑的嗓子刻画得淋漓尽致。在这时,我才突然领悟到——“MCD 200在细节的表现方式,是着眼于‘面’,而不是着眼于‘点’”。
海外的评价
可以说,MYRYAD MCD 200的声音没有什么甜味,用“冰清玉洁”来形容可谓恰到好处。在听感上,MCD 200的声底是圆润的,有一种水灵灵的感觉。说句实在话,万元以内的CD机能作到清澈而湿润的确实不太容易。而正是这种湿润的声音令播放的音乐增添了一种人性化的魅力,令您不会担心声音会存在单薄、机械的问题。至于解析力、动态范围、音场营造能力,本身就是MCD 200的强项,完全可以信赖。当您把预算牢牢地限定在10000元以内,而又想获得全面的表现,在和其它对手细细对比之后,便自会明白MCD 200的优胜之处了。是的,细节丰富、下盘够稳、整体具有规模感,加上圆润的声底,MCD 200应该是令人心动的。一台好的CD机并不容易找,其难度丝毫不亚于用有限投资去选一对好音箱,但是当您聆听过MCD 200之后,您也许会发现您的目标其实并不那么遥远。不妨听听国外专业媒体对MCD 200的评价吧。《What Hi-Fi?》2003年3月号对MCD 200是这样说的:“a striking sound player for the money, with solidity build to back up its performance."(“对于这个价位来说,这是一台声音令人震惊的CD机,其坚固的机身结构令它的表现锦上添花”)。“ a powerful, up front and exciting Sound, solid value for money. The MCD 200 goes about everything with equal ability. The weight of delivery is backed with plenty of ambience and insight."(“这是一种有力、生动和令人兴奋的声音,非常超值。MCD 200在各方面均有均衡的表现,足够的临场感和解析力成就了细节传递的份量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