調音基本手則(2)


    第二部分的調整認知,更需要以真實樂器作標準。我們不敢講說模擬現場演出,因為音響與真實音樂之間永遠無法劃上等號,音迷可以做到的,是讓小提琴聽起來像小提琴,法國號聽起來像法國號。說得容易,要實行卻是很難。小提琴除了基音以外,還有很豐富的泛音,所以需要高頻響應良好的器材播起來才會生動。大部分器材都在高音域作文張,延伸有了,下面溫暖的共鳴反而不見了,於是音量一大,琴弦立刻變成鋼絲,或者音像變得小小一點,完全都不真實。法國號需要很豐盈的中低頻輔助,才能把形體感表現出來,事實上是所有銅管樂器都需要很好的中頻支撐,才能嘹亮又不刺耳,光輝又有光澤。簡單的說,我們認為許多新的器材都有過度強調高音的傾向,調整音響,也可以說是整治高音的技巧。

    調聲基本守則三:小心見樹不見林

    那麼低音就不需要調整囉?當然不是,音域平衡,是讓聲音好聽的主要條件。記得劉總編曾介紹過「頻寬等式」理論,有人認為把人耳聽覺上下限相乘:20x20000=400000,就得到舒適的音域平衡。例如一對喇叭的低音只能到40Hz,那麼高音到10KHz就夠了;低音只能到80Hz,高音甚至有5KHz就可以了,汽車音響就是很好的例子。換句話說,越往高音域發展,也需要有越豐富的低頻相稱,聽起來才會悅耳;如果低音域貧弱,寧可讓高音暗一點,聽起來反而更舒服。針對全世界著名好聲音樂廳所作研究顯示,它們的頻率響應分布相當類似:從65Hz-125Hz頻段的比值是1,而125Hz以上直到5KHz的比值是1.25。如果以曲線圖表示,低音域與高音域是緩降下滑的,廣大的中音域是平順的。這麼說來,頻率響應成一條直線的器材並不一定好聽。

    我們不要太多的高音,當然也不要太多的低音,平衡點的取捨除了牽涉個人口味外,還是要以真實樂器為標準。例如不能一昧增加低頻,讓大提琴在舞台上像一顆樹般的龐大,讓男高音像河馬一樣的開口。過多的低頻除了房間無法消化容納,造成駐波干擾,速度變慢,音色混濁之外,人聽久了也不舒服。目前環繞聲系統過度強調100Hz左右的重低音,經常一部動作片看下來,肚子跟腦袋瓜都像挨了幾拳似的,自找罪受!如果受器材與空間限制,無法在高低音延伸得到突破,那麼寧可將中頻弄得平順自然,一樣會很好聽,BBC LS 3/5A又是一個好例子。

    調聲基本守則四:切莫一成不變

    調聲之道,存乎一心,只要基本原則掌握到了,戲法人人會變。我們這裡介紹的是劉仁陽顧問個人使用的方式,你可以參考實驗,可以比照辦理,但不要以為只有一條路行得通,否則又會掉進死胡同裡。你的空間跟他不一樣大吧?你用的器材也不相同吧?所以不能劉先生用十個箱子吸收低頻,你也跟著用十個,很多東西都必須視實際情況改變。除了劉顧問傳授的經驗之外,你也可以吸收別人的長處,只要調音的方向是正確的,就算自創門派也是可以。大膽假設,小心求證,是追求好聲音需要有的冒險勇氣。

    調聲基本守則五:最好是可復元的

    不論是道具、擺位,甚至是裝潢,對調整音響而言,最好都是可復元的。以擺避震角錐為例,要擺哪裡、尖端向上或向下、用什麼材質都不一定,如果一開始就把角錐黏死,那就沒得玩了。房間的裝潢比較難以復元,所以我們不建議匆促施工,一般家裡恐怕很難有蓋了又拆的機會,想裝修一間專用的音響室,最好多徵詢些行家的意見。調聲的過程中也會牽涉改機的部分,同樣,要注意最好是非破壞性的,如果修改以後聲音不滿意,還有機會回復原狀。除非有十足把握,或準備當烈士,否則調整也好,改機也罷,最好一次只動一小部分,確定有正面效果後再繼續進行。

    調聲基本守則六:不到最後關頭,不輕言換器材

    除非買到的器材先天不良,體質太差,否則都可以利用調聲的方式讓它們聲音進步。實在沒什麼好玩了,或者已經有升級預算,自己的聽力訓練也告一段落了,這時再來考慮換機。音響迷最怕的是在別人家聽到好聽的效果,卻不懂得反思:是他擺位巧、空間處理妙,還是搭配非常特別?如果一昧只認定是器材貴才讓聲音好,因而不斷加碼跟進,最後只會讓音響店老板高興而已。這裡要再一次說明:音響效果與價錢不是絕對正比的,事實上一些中低價位的器材,往往擁有更好的音樂性。年輕人預算不足,可以從二手市場找尋目標,以同樣的花費,所得會將相當可觀。也不一定是最新推出的產品聲音就有進步,Audio與Video不同,Video肯定是新的畫質會超越舊技術,而Audio玩家們卻經常抱著老機器不放。

    熟記調聲六大守則,接著我們就可以開始進入劉仁陽的音響世界了。綜歸劉仁陽的調聲技巧(姑且稱之劉派調聲技術),就是吸收高音,擴散中音與控制低音。至於要怎麼做,以下將分成空間篇、道具篇與技巧篇分別陳述。


编辑:18928843168 微信:gzhifi E-mail:gzhificom@163.com 用QQ登录论坛,参与分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