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音響論壇」有史以來第一次舉行的抽獎活動中,有三位讀者幸運的得到本刊劉仁陽顧問親赴家中調整音響的機會。這三位讀者的情況各具特色,我們除了報導之外,乾脆請劉仁陽好事做到底,把多年經驗累積的壓箱寶貝傾囊相授,再由筆者整理後刊出。在進入正題之前,有些觀念想向讀者說明一下。由於每個人使用的環境、器材、經驗與愛好都不同,因此調整音響的密技千奇百怪,各流派、各山頭互出奇招,這都是好事。「音響論壇」不是一言堂,調音技術也不是只此一家,所以如有不同意見的,請多海涵,我們提供的是一個思考空間,讓大家有機會多方嘗試。
調音並不神秘,也沒有什麼神話
最主要的,調音技術不能坐而言,必須起而行才能體會當中的細微變化。有些東西看起來毫不相干,但實際上聽起來確有不同,這些都必須您親自實驗以後才會感受。我們反對無稽式的調音神話!聽說有位LP調音高手,擁有特殊「神功」,口裡念念有詞,然後對著唱臂唱盤發功灌氣,之後唱盤就會特別好聽。你相信嗎?一般的情況是這樣的:調音高手與一群擁簇者到某位音響家中,當他放個小道具,或發動神功後,立刻會獲得一致的讚賞。在一旁的主人也許什麼都聽不出來,可是那麼多人豎起大拇指叫好,自己的耳朵怎麼能輸他們?好吧,滿心狐疑的主人也跟著讚美起來,而且講得還要誇張一些,證明我比大家更會聽。音響圈本來就很小,話一傳開,這位高手就越來越「高」,功夫就越來越「神」了。
事實上調音並不神秘,也沒有什麼神話,很多事物都是經驗法則與反覆嘗試的結果,分析到最後也都能找出一些解釋。舉個例來說,YBA老板Yves-Bernard Andr?N是個著名的調音高手,他不但在空間動手,機器裡面更是處處玄機,有人把他形容成魔術師,但背後YBA卻是有堅實科技基礎的。YBA有一部很便宜的CD唱盤,他不諱言那是購買成品來改造的,與其他YBA器材一樣,具有非常飄逸輕鬆的聲音特色。我有機會拿原機與YBA CD唱盤互相比較,結果大吃一驚,線路板部分居然完全沒有更動,那他到底改了哪裡?仔細研究才發現,YBA只換了他特製的電源線,然後在傳動部分容易震動的關鍵點貼上幾塊特殊膠而已,結果聲音就完全不同了,這才是令人佩服的改機高手!神秘嗎?其實也沒有,這種膠是法國用在高科技軍事器材上的特殊材料,YBA又在一所軍事院校擔任兼課教授,他把好的東西用在對的地方而已。又有一次YBA帶著三塊一樣的布到劉顧問家中示範,其中一塊擦拭CD後聲音整個飽滿豐厚起來;一塊擦了以後聲音變得尖銳毛躁;最後一塊擦拭後又回復原狀。神話嗎?確有其事,只不過YBA所用的布也經過一些特殊材料處理,所以對聲音有好有壞,不明究裡的依樣畫葫蘆,到最後就成了神話。
光是布就花了好幾十萬!
再一方面,調音不是一成不變的,所以劉總編曾提出「擺位八法」,針對不同情況建議採用不同的喇叭擺位。而「劉氏好聲歌」則是累積多年經驗歸納的通則,空間只要這樣處理過通常就不會太離譜。劉仁陽的調聲密技同樣是二十多年來換過許多喇叭,試過許多器材,幾度改建空間後所獲得的寶貴經驗。這裡面沒有絲毫神秘可言,每個方式或每件道具背後可能都有慘痛的代價,例如綠布,劉顧問多年來陸續買布的錢花了幾十萬,終於找到對聲音有幫助的品牌;又如木箱,大大小小試用過的丟了好幾卡車,終於確定對付一般空間駐波最有效的尺寸。這麼一來,所提出的數據就相當有參考價值了。師傅領進門,修行在個人,就算我們把綠布的品牌,木箱的尺寸告訴你,最後還是要您自己動手才有效。
經過這樣調整後,出來的聲音有沒有保証呢?在個人的觀念裡,如果連自己家裡的音響都弄不好聽,實在沒有資格站出來說:我是調音高手!野人獻曝,貽笑大方而已。劉先生大概是全世界使用Infinity IRS-V與Genesis I喇叭而空間最小的音響迷,每一次有外國音響廠商來台灣,這間十坪不到的聆聽室是兵家必到之地,觀摩朝拜兼而有之。根據我從側面聽到一些人的反應,像是前Audio Alchemy老板Mark Schifter、Audio Research老板William Johnson等,都豎起大拇指盛讚這裡的聲音「超級」。Stereophile前技術主編Robert Harley也曾到這裡接受洗禮,回去因而改寫他們的器材推薦榜。至於有些設計者第一次聽到這麼大規模的聲音表現,因而噤聲不語者就不談了。總之,劉仁陽調整的音響可列入世界頂尖發燒友之林,他在小房間中擺大喇叭的經驗恰是本地許多音響迷碰到的問題,希望大家可以從中獲得益處。
調聲基本守則一:要買對器材
Hi-End不等於Hi-Price,這是我們一直在強調的。利用調整的技巧讓器材實力發揮出來,在一定範圍內達到極致表現,這就是Hi-End!不過利用一套三萬元的器材努力調整,或許可以得到三十萬元設備的表現,但最終與三百萬元器材細心整治後所得到的表現相比,仍會有一段距離。就像March小車可以跑一百五十公里時速,Benz大車也能做到,但前者已盡了全力,後者才剛開始呢。這種差距是器材的天限,無法強求,所以調聲第一項守則就是:要買對器材!
什麼樣的器材才是「對」的?不一定要貴,也不一定要大,例如BBC LS 3/5A就是歷久不衰的好喇叭,很適合剛入門的音響迷使用。多看(媒體報導、前輩玩家的搭配)、多聽(聽現場音樂,聽不同的器材、不同的空間效果)仍是買音響的不貳法門。還要記住,買音響也需要「戒急用忍」,不要貪圖便宜、崇拜名牌,更忌諱一次上街通通購足的方式。找朋友協助搭配,找有信譽的音響店推薦,都是方式之一,不過最後仍得用自己的耳朵判斷。買對了器材,調整起來事半功倍;買錯了器材,大羅神仙都不容易救起來。
調聲基本守則二:以真實樂器為標準
要怎麼知道是不是買對了器材?問得好,只要聽聽看,它們播出來的聲音像不像真實樂器就行了。或者我們還可以分兩方面來講,第一部分是器材本身,第二部分是調整認知。音響跟時裝一樣,也有流行趨勢,只是沒那麼招搖明顯罷了。
在TAS的H.P.把喇叭往前拉以前,多數人聽音響喇叭都是靠牆的,當然不知道音場與立體的三度空間感是怎麼回事。在日本人炒作直熱式三極管以前,多數人都已經忘掉了這種老掉牙的東西,所以也不知道它特殊甜美的韻味。當今音響界流行的大趨勢是透明與高解析度。為了剖析更多細節,所以數位器材往高位元方向走,擴大機注重速度,喇叭則加強了高音。高音增加之後,就算低音不變,人耳的聽覺平衡度仍會覺得頭重腳輕。最怕的是高音多了低音又少了,偏偏許多Hi-End器材都往這個方向走,這種聲音乍聽非常Hi-Fi,卻是不夠自然真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