访北京央视录音师李小沛(4)


现在李小沛做录音,拿到素材会先问这是录什麽样的音乐,然后思考一下,想想该怎麽表现。李小沛说这很多要靠经验,例如和瑞鸣的合作,唱片内容是传统戏曲,他要先想想这到底是什麽,怎麽表现,每一项乐器加进来之后,都要问这项乐器究竟扮演怎麽样的角色。究竟这项乐器是主奏、背景、旁枝、骨干,搞清楚了,再把收录进来的音乐先行处理,做出一个雏形,然后和製作人讨论,究竟是不是符合乐曲的主旨。


这种创作是固定模式还是变化多端?李小沛说他在每一张唱片裡面,即使是相同类型的音乐,使用的方法也都不尽相同,但李小沛并没有和唱片公司讲,也不多做解释,只把结果呈现出来。譬如丝竹类的乐曲,李小沛说他帮许多唱片公司製作过这类型唱片,但每一张录音个性都不同,有的要表现细节,有的追求质感,有的表达意境,但他都没有多做解释,实际去听就能听出差异。

两声道v.s多声道

在李小沛的录音作品中,几乎都是两声道的录音,我问李小沛,录音的演变有没有可能多声道迎头赶上?答桉也很有趣,李小沛说:「当人们听过多声道的录音,也越来越熟悉之后,答桉就越来越清楚了,这不是天天可以吃的饭。或许偶而听一下很刺激,但天天听或许不太适合。」

此话怎说?李小沛说两声道的录音目标很清楚,就是尽可能透过录音的手段,重现音乐现场的气氛与场景,但是在多声道的录音中,目标就很不确定了,究竟要把音乐营造成包围聆听者,还是让聆听者感觉音乐舞台在前方,乐器相对的位置究竟该怎麽摆,对录音或溷音工作而言都可以做到,但这样做究竟好不好,或是能不能符合聆听者的习惯,没有一个标准。所以最后演变成录音师自己玩,用自己的想像和情境设定,带来不一样的多声道听感,可是交给聆听者评判时,如果不能让大家听习惯,很难让市场接受。讲到这裡,答桉出来了,在两声道的录音中,真实自然已经是准则,加上一些美感还可以接受,但多声道目前还没准则。


我很好奇,李小沛似乎很少参与大型交响乐团的现场录音作品,不过李小沛说,他其实录过很多年现场的交响乐,但他已经放弃不想录了。他认为录交响乐团没有创作,而且过程中费尽了所有录音的手段,还是不如现场,交响乐有太多细节,太难配合了。譬如乐队不是很好、空间不是很好、乐器不是很好,录音师所有的劲都使在这上面,想把乐团的音色平衡起来,但原来的声音就不够好、不够平衡,录音师要想办法把它弄得很好,这哪裡有办法。李小沛表示,国外有很多好的交响乐录音,那些有很棒的场地搭配着第一流的乐团,但这样一来录音师的本领也就派不上什麽用场,选好的麦克风,照教科书的方法摆设起来,录音自然水准就有。「所以问我想不想再去录製交响乐,坦白说,还真不想去做。」李小沛如此说道。


不仅是技术,也是艺术

在北京中央电视台与李小沛对谈,阐述了录音不仅是技术,也是艺术的观念。在北京中央电视台的大录音棚中,耗时费力地收录每一项乐器的演奏细节与空间残响,透过李小沛与叶云川共同的审美观,汇集出瑞鸣唱片的生命力。或许,你现在就可以找一张瑞鸣的唱片,不管是「粉墨是梦」或「伶歌」,试着在自己的音响系统上,体会李小沛的录音艺术。


编辑:18928843168 微信:gzhifi E-mail:gzhificom@163.com 用QQ登录论坛,参与分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