音色柔美且驱动力优良的QM—3前级
在器材拿到手之前,我已经在网上查阅了相关的资料,得知OM—3前级放大器是一台10倍放大器(20dB增益),而且整机的体积不大,也不重。于是,我就想使用它来搭配我家中的ADAM A7主动式音箱。在此之前,我也曾为这对音箱搭配过好几台前级,但是声音都不怎么让我满意。因此,我希望QM—3的到来能为我带来一些惊喜。而事实上,QM—3搭配ADAM A7后,从听感上来说,声音还是相当正面的。QM-3中频段的声音比较厚和柔美,能把ADAM A7那种略为硬朗的高频适当地“柔化”一下,所以令高频段听起来不会飚出来,更不会觉得刺耳。而中低频段也相对变得丰满起来,令整体的平衡度更佳,声场更稳固。而OM—3本身又有足够的增益,“推动”A7更是轻而易举,完全不会感到吃力。听OopMuSlC公司那张麦景图试音碟中的《火鸟》以及DG公司《德沃夏克第九交响乐》等交响乐录音时,OM—3能让我充分感受到它那种强大的驱动能力,中低频的能量很足,略为软调,填充感强,令ADAM A7细致的声音增添了一份厚重感和圆润感。即使将音量开大聆听,声音依然保持得相当柔顺,完全不会发硬。我想,对于喜欢听发烧级人声、小型协奏曲和四重奏等录音的乐迷来说,OM—3前级这种圆润、柔美的音色一定能给你十足的保证。不过,在整个聆听过程当中,我觉得OM-3在高频的延伸上可以进一步提升,这样能使德沃夏克第九交响乐中的管乐部分听起来更有穿透力和金属的光泽感,令这个乐曲更具辉煌感。但当我回头再想—下,对于一台市场售价5000多元的前级而言,它的表现确实令我很满意了。
适当搭配外围器材,令它的表现更全面
我这次所评论的器材是前后级的套装,由于M100后级的体积比较大而且重,搬起来显得有点困难。不过,在朋友的帮助下,我又一次当起“苦力”,将M100连同OM—3一并拿到他家中搭配JBL 4428号角音箱,看看以40W输出功率的M100推动4428音箱的效果如何。同时,也想更好地了解这套前后级的特性。
通过与他自己所用的放大器作对比,我觉得OM—3、M100前后级的声音风格属于小家碧玉的类型,听起来并不像以往所沿用的放大器那么强悍霸道以及追求澎湃的气势感。相反,OM—3、M100前后级的声音听起来显得收敛、斯文一些,音色也更甜美。在听RCA那张海菲茨的柴可夫斯基小提琴协奏曲时,小提琴的声音细致又端庄,细节交待得不错,速度感也很好,听起来既自然又流畅。
但对于琴弓与琴弦之回的摩擦质感表现得似乎未够理想。而当我们发现这个问题后,就立即想办法去改善。于是随即将前后级之间的天仙配信号线以及MIT音箱线换下,取而代之的是KimberKable(金宝)信号线和Siltech音箱线。经过这个简单的调整后,声音整体的解析力和凝聚力有了很大的提高。而当我们重新试听之前播放的柴可夫斯基小提琴协奏曲和德沃夏克第九交响乐时,原来缺少的擦弦质感以及管乐的光辉金属质感有了很大的改善,同时还把OM-3、M100那种细致、甜美的音色保留了下来。
至于驱动力方面,这也是音响迷们非常关注的问题。我们在现场25平方米的空间里聆听时,都不会感到有驱动力不足的情况出现。听Melodiya公司那张斯维兰洛夫指挥《天鹅湖》组曲,乐器的线条以及整个乐队的形态都相当好,而且宽松的低频极其容易地营造出了一个比较深和宽的声场。另外,这种宽松的低频还特别适合用来欣赏爵士音乐。因此,当我们在听《当铺爵士》这张专辑时,这套放大器能给你一种十分轻松的感觉,令在场的音响迷们甚感惊喜。
温暖、圆润、软调的声音是大部分音响迷的最爱
在我们聆听的过程当中,也曾有好几位音响迷上门拜访,他们都听过这套放大器的表现。他们对它有着不同的评价,而我也从中了解到这种温暖、圆润、软调的声音确实是相当受音响迷欢迎的。当中最重要的原因可能是现时大部分人都喜欢听人声录音,所以这种音色听起人声来会相当讨好人。而另一原因可能是由于广州市内的音响迷的听音空间大都属于硬调子的环境,这种音色的器材或许会在听感上不会感到不舒服。由此看来,这种音色正是大部分音响迷的最爱。
要点:M—3的内部构造十分简单,从左到右的次序分别是电源变压器、整流/稳压电路以及主放大器部分,而整机的控制部分由—只小型变压器负责供电,以减少目互之间的干扰
QM-3的主放大部分使用了2只12AU7电子管来完成20dB增益的放大,电容是音响迷门熟悉的“补品”
M100后级的内部制作工艺令人十看就知道是全人手打造,而整洁的工艺表明厂家在制造时的认真态度.
M100身上采用了四支6BG6GA作功率放大级,而6BG6GA是用于视频行输出的束射五极管,在声音上既有EL34的强劲和爽朗,又有6L6的醇厚和润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