魔笛内部分成两个独立的箱室,分别放置中音、高音与低音单体,所以从背板上可以看到上、下各一两个低音反射孔。
从《The Gal From Joe's》还可以发现魔笛频段分佈的层次感相当好,频率响应宽广的好处尽显无遗,不管是高音键还是低音键,每个音都很清晰而且很轻鬆,简单地说,就是自然二字。事实上,这也正是金瑯单体的优势,平面振膜高音单体的延伸好,效率高,音色透明而飘逸,高音表现更轻鬆。三明治式低音振膜的结构扎实,质量轻盈,阻尼适当,磁路系统的控制力好,因此即便像12吋这麼大的尺寸,仍有优异的线条与轮廓。但美中不足的则是魔笛低频的质地稍嫌鬆软,密度、反应与衝击力还有提升的空间,例如第6轨《All Blues》中低音大提琴拨奏如果可以再紧密一点,萨克斯风的线条可以再凌厉一点,音乐便会更紧凑,对比更好。
魔笛和金瑯其他高价位產品一样,背后有个铝质丝带高音,只负责9 kHz以上频段,可增加空间残响与空气感。
优异的层次与定位
音场饱满又明确,又能兼顾优异的层次与定位,也是魔笛的优势之一,像是「HDCD Sampler」中的第2轨合唱与第3轨交响乐,我感受到音场不是开阔到无边无境的那种,而是具有确实的空间感,以及丰富的堂音残响。
Rudolf Koelman演奏帕格尼尼24首随想曲
接著试试弦乐,我选了Quatuor Ebène演奏德布西、佛瑞与拉威尔的弦乐四重奏作品。第1轨是德布西的g小调弦乐四重奏Op.10,这曲子的一开头充满衝突性与急切感,在蛮多系统聆听都觉得很有压力,但魔笛不会,它的线条柔软滑顺,高频柔和飘逸,让我听到曲中衝突的张力,却没有衝突的压力。此处还有浓稠的鼻音,表示弦乐共鸣丰富,水分丰富,让我差点觉得音色会不会太圆润了一点儿。
於是我想试一下小提琴独奏,选了Rudolf Koelman演奏帕格尼尼24首随想曲。除了高频不燥、不刺、不尖锐的优点继续维持著,我还发现了魔笛的另一个优点,就是音像非常拟真,小提琴像是音场中间的一个实体,而不是平面的声音,虽然音质密度仍然较鬆,但并不影响音像的真实感,可见金瑯的单体与分音器设计确有其独到之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