柴可夫斯基「第一号钢琴协奏曲」,左:上原彩子版本。右:纱良.奥特(Alice Sara Ott)版本。
但如果你喜欢更哀怨一些的「如歌的行板」,那马友友的版本绝对不能错过,那是把主奏的小提琴换上大提琴,角色互换,厚实的大提琴马上让音乐显得更深沉、更哀怨、更扣人心弦。用Reference 18听这些录音绝对是享受,你可以听到很丰富的录音细节,展现录音的真实感与新鲜感,弦乐向上飘扬的泛音开阔而自然,而且听得到自然的琴身共鸣与擦弦感,加上演奏者的细微呼吸,跟着音乐起伏变化,那是演奏者真切的情感流露,更增添音乐聆听的美感。Reference 18表现出来那些丰富的音乐细节,确实很有聆听的真实感,但那流动的音符与旋律线条的高低起伏,更是让人听得入迷的关键。
柴可夫斯基「如歌的行板」:马友友
优异的低频解析力
最后我想提Reference 18表现交响乐的能力,它不仅有厚实的声底,更具备极为优异的控制力,可以充分展现交响乐的活力与气势。我知道很多发烧友挑后级的时候,总会问「这部扩大机厚不厚声」?可是后级光有厚声还不够,如果只强调厚声,却不强调控制力、速度感与暂态反应,那厚声很容易变成笨笨的低频,轰隆隆地不知所云。Reference 18肯定是属于那种厚声又具备优秀控制力、暂态反应与速度感的后级,尤其是低频线条的解析力,Reference 18几乎已经达到我心目中最高等级的那一群,但身价越远远低于我梦寐以求的器材,像是Goldmund或Ayre。我不敢说Reference 18是不是比前面提到的顶尖后级更好,因为我没有摆在一起搭配比较过(实在没机会),但这些后级我都听过,Reference 18表现交响乐的能耐确实有机会和这些顶尖后级一较高下,但价格却还落在我负担得起的范围,这叫我怎麽不心痒难耐。
忠实清楚地呈现所有音乐表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