又像是在家裡搭配PM-10,号角喇叭直接快速的个性也表现得很好,譬如Mercury的老录音「柴可夫斯基:胡桃钳」,我很喜欢当中一连串的舞曲,尤其是「Russian Dance」,音乐不过才一分钟,但一开场就是粗犷又活力十足的弦乐群,展开洋溢欢乐的场面,接着音乐越走越强、越走越高,乐团火力全开,呼啸而上,铜管在后面加入,节庆的气氛越来越强,在最高峰煞然而止,从弦乐、打击乐到铜管群,柴可夫斯基一层又一层地增强音乐的份量,很考验扩大机的层次感,Reference 18最迷人之处也在这裡,它有举重若轻的驱动力,搭配100dB的号角仅是牛刀小试,但音乐场面越来越大,越能显示Reference 18精确的控制力与层次感,每一个声部加入,音乐就越来越有份量,越来越High,可是扩大机还是牢牢地控制住场面,热闹却不溷乱,真棒。
准确、中性又真实的个性
柴可夫斯基的「第一号钢琴协奏曲」阿格丽希演奏版本
Reference 18准确、中性又真实的个性,实在是版本比较者的福音,可以很清楚地掌握录音之间的个别差异。我想举柴可夫斯基的「第一号钢琴协奏曲」为例,这首曲子是职业钢琴家必须挑战的曲目,发行的版本不胜枚举,去年为了准备音乐讲座,我疯狂收集CD,算一算大约三十多张,而且还不算完整,今年又找到日本Triton唱片发行的清水和音与小林研一郎的5.1声道SACD版。我想举三位女性钢琴家的版本来说明,大部份发烧友喜欢的是阿格丽希的版本,录音虽早,但通透清朗,阿格丽希弹琴的份量够重够勐,一下子就掀起高潮,此后的女性钢琴家很少有能与阿格丽希相提并论者,用Reference 18听阿格丽希的「柴可夫斯基第一号钢琴协奏曲」,可说是畅快淋漓,力透纸背。
我另外选了上原彩子在EMI的新录音,这位柴可夫斯基钢琴大赛得主的新诠释,份量比起钢琴女皇阿格丽希要轻得多,但婉约之处就比前辈迷人,阳刚之中多了一番柔媚,上原彩子的触键乾淨澄澈,Reference 18很明显地把钢琴粒粒分明的颗粒呈现出来,与乐团之间有着漂亮的分离度,强奏之时也不显溷乱,但EMI这张录音比阿格丽希版要单薄一些,Reference 18也很清楚的呈现箇中差异。我再换上DG去年发行的纱良.奥特版,同样是DG的录音,新的版本声音厚度要比阿格丽希版更好,但通透度却略逊,或许也因为如此,纱良.奥特的钢琴显得柔软一些,阳刚之气远不及前辈阿格丽希,而比起娇柔妩媚,上原彩子又更好,不过纱良.奥特还是有她的强项,就是自由速度时显得很有自信,虽然还是不能跟阿格丽希相比,但肯定比上原彩子放得开。
奇怪,我不是在写Reference 18的评论吗?怎麽一口气比较了三张CD?唉!Reference 18是我新迎娶进家门的后级,当然是参考标准,我根本忘记Reference 18的存在,只需要专心比较录音与诠释就好了,何须随时随地想着后级够不够力、音场通不通透、声音分离度够不够好,这些都可以抛诸脑后,专心听音乐就是了。
很有真实感的丰富音乐细节
我知道很多发烧友至今对D类放大还是有成见,认为D类虽然驱动力强,但音质大多比较粗糙,Reference 18肯定不是那类「设计与製作不佳」的D类扩大机,相反的,NuForce在D类放大的成就肯定是当代的标竿。要听扩大机的质感,弦乐最直接,让我再举一首柴可夫斯基的「如歌的行板」为例,那是第一号弦乐四重奏的第二乐章慢板,弦乐又柔又美的飘散,加上柴可夫斯基巧妙地在两拍的节奏中偷加了一拍,让音乐更为婉约藴藉。小提琴一开始如泣如诉地道出主题,一句话向上走,音域走得还不高,就以经飘落下来,反覆之后的乐句则像是绕圈圈一般,辗转反侧,然后才回到哀怨的主题。用Reference 18听这首曲子,喜爱发烧录音者可以选鲍罗定四重奏的Teldec版,弦乐鬆中有紧,音乐柔媚又有张力,录音中不绝于耳的呼吸声,那是演奏者跟着音乐起伏的声息,让录音充满了真实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