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套真正挤身Hi-End的CD Krell MD-1(2)


这是CD的声音吗!

「这是CD的声音吗?」该是您发出的第一声讚叹吧!刹时间,内心中对CD应发出音色的固有成见似乎突然模煳了起来,耳畔眼前的各种情景和印象中的经验相互冲击着,方才从那小压克力盒中取CD时不意被一道道银白色的反光给震慑住的心情尚未完全平复,却又听见如此温暖自然的声音悠悠然飘向脑际──我常半开玩笑地告诉朋友说,人虽不可貌相,唱片却是可以的:LP沉黑釉亮、蹈光养晦,生就一付就是有气质的模样,自然好声;卡带长相稀奇古怪,摇起来卡卡作响,一脸没出息的样子,自然成不了气候;而CD嘛,倒也还圆圆满满、颇有福相,只不过银光闪闪、霓虹四射,让人感觉杀气腾腾、颇不自在。因此声音听来轻薄尖涩乃是意料中事──可是这一回这个带有几分真实性的玩笑话并没有实现,只见我瞠目结舌,失了神似地深陷于在这音乐之中,久久无法自己。突然,一个念头一闪,我本能地往放在音响架上的Krell这套CD系统望去,却勐然瞥见在MD-1那厚厚的压克力板下高速转动着的 CD唱片,竟隐隐约约透露着和煦的虹彩……

Krell SBP 64X的电源供应器,裡面分三组独立电源,是目前最考究的数位处理器分离电源。

高频鲜活自然

她的高频是如此的鲜活,既延伸又自然,丝毫不做作,丝毫不紧绷──那钹声的残响,轻鬆活泼地向上扬了起来,让人有更真实的感动(Telarc CD-80078:Fanfare for the Common Man);小提琴的擦弦质感更为真切,弦声有如闪着丝质光泽的琴海散落在音场中,教人忍不住为之喝采(Decca 417-510-2,Prokofiev:罗密欧与朱丽叶):铜管霸气而雄纠纠地挺立在音场的后方,中气十足地咆哮着那永垂不朽的辉煌功勳,令人不得不也精神为之一振(FMI CDC 7471632,孟德尔颂:仲夏夜之梦);音乐厅的堂音残响,鲜活轻快地飞逐在这广大的音场之中,不但正确地再现了各个音乐厅的残响特性,就连音乐厅的形状大小也都交待得一清二楚。

是的,这种高音的表现,在过去的CD唱盘身上是绝对感受不到的!就拿Telare那张「Fanfare for the Common Man」(CD-80078」说吧:还记得大约三年前买这张CD的理由,总不外乎是被它那震天憾地的鼓声和钹声以及强悍的铜管所吸引。一时之间,台北大大小小各音响店无不以此片做为展示必播的重要参政唱片之一,其盛况比起Telare另一张名作1812序曲──恐怕还犹过之而无不及,原因是这张CD没有1812那要命的砲声,不会让音响店老板无缘无故就烧坏了喇叭,而且它还有1812所欠缺的高音震撼,因此成了各音响店促销的卖点。可是,大伙儿对这张CD的狂热并没有持续太久,因为大家不久后都同时发现,那吵杂的钹声和铜管缺乏了活生的残响细节,让人初听之下觉得兴奋异常,再听之下觉得表现平平,三听之下便觉索然无味、刺耳锥心了。

然而三年后的今天我信手捻来地挑到这片CD再来欣赏时,情况却完全改变了:那钹声、那铜管,甚至那时疾时徐的大鼓声,都和印象中的情景大异其趣。对我个人而言,这三年来我对音响造诣方面认知的转变不可谓不大,从当初的煳涂懵懂到如今Hi-End境界的不断追求,若非一样器材真正能符合Hi-End音响标准的话,要想在这麽多姿多彩的器材堆中脱颖而出受到青睬,那无异是难上加难。可是,Krell的这一套 CD唱盘,确实令我感动!

结实温暖的中音

那结实温暖的中音无时无刻不在提醒您那份原本只属于LP音源的真诚感受。丰富饱满的木管自然地吹吐着苍脆的音韵,轻盈的音符弹跳在音场的中央地带(Decca 411-939-2,萧士塔高维契:第六、十一号交响曲);铿锵有劲的钢琴也不甘示弱地重现了饱含琴身共鸣的清脆琴音,珠圆玉润的程度早非普通的CD系统所能比拟,而沉稳有力的劲道则更在一般的LP音源之上(Chesky CD-2,拉赫曼尼诺夫:第二号钢琴协奏曲);提琴的整体音色也一反传统数位音源的乾涩尖锐,箱声的共鸣恰到好处地揉合在疾疾劲弦的擦弦质感中(Telare CD-80085, Respighi:罗马之泉,罗马之松),最为难能可贵的,是她还再现了CD音源中难得一闻的中提琴细节:在一般普通的录音或音响系统上,要表现小提琴和大提琴的细节音色,在某一个程度的要求之下是都能做到相当水准的,但难就难在中提琴的音色细节,似乎总是最难表现的,往往不是根本感觉不出它的存在,就是只闻其声而在音场上却看不到它的影子。可是Krell这一套CD唱盘却不然,她确实把这我认为是Hi-End音响要件之一的细节精准地表达出来了。在CD上能看到这般水准的演出,怎不教人惊喜万分呢!?

您觉得再现这种细节很容易吗?请拿出Maazel指挥的那套「罗密欧与朱丽叶」(Decca 417-510-2)来一试便知:这张录音一开始便有大量的弦乐充斥着,过去我在聆赏这套 CD时,应该是 CD唱盘级数不够的缘故吧,总觉得弦乐的能量是来自左方小提琴和右边的大提琴的,而对应位于中央的中提琴老是只闻声而不见影。面对这个我始终无法解决也无法解释的情形只好抱着不闻不问的态度,以免徒增困扰。然而,我今天却籍着Krell就能轻鬆一解这多年悬而未解的结,也不正说明了一般CD尚大有可为的美好远景吗?

低频沉稳结实,透明温暖

她在低频方面的表现也相当杰出:沉稳而结实,透明而温暖,延伸性好而且控制力佳,细节丰富而且动态庞大,唯一的缺点便是速度感尚不够明快!就拿那张您我都熟悉的发烧录音来说吧──Sheffield Lab CD-14/20,The Track/ Drum Record──Krell所呈现出来那浑圆的鼓形和沉稳洗鍊的低频便是在一般CD唱盘上都难以听到的,常常碰到的情况不是鼓形瘦得只剩下一个个小点就是鼓声的极低频沉潜不下去。而Krell的表现正说明了她对低频解析力的高超再生能力:她能将更细微的音色变化,如残响、堂音、共鸣等音乐讯息一五一十地传达给您。因此,那鼓声便有适恰的堂音残响来加以衬托,让更浑厚自然、更加真实的音色呈现在您我眼前。

事实还不止如此:当我在听Camerata出版的那张「Amazing Duo」时(35CMD-5),音场中的Cello和 Double Bass比以往印象中的定位还要更具体而真切,两件乐器问的比例也被精确地刻划了出来──它们不再像我过去用Meridian 207时那般纤瘦可怜,也不像用一些真空管CD唱盘那般大而无当、空洞虚无。

我不禁要说:我终于在CD身上看到了一线自然的曙光。

低频速度不够快

但,当您我再往更严苛的要求标准上探究的时候,我们都会不约而同地发现, Krell的低频速度,并不如理想中的那般明快:她很柔韧,很有弹性,富有张力,但在重播如电光石火般的速度感时,便觉有些力不从心,不光是在这张「The Track/Drum Record」如此,在另一张Sheffield Lab的名作「James Newtoll Howard& Friends」(CD-23)的情形亦复如是。是CD先天条件不足使然吗?我可不这麽认为。因为我在另一部身价依然不菲的CD解码器──Wadia 2000──身上却听到了速度感比我目前拥有的LP系统更快更乾淨俐落的低频表现!因此,我宁愿相信这是Krell的设计者一种音乐理念的表达,也许是受限于纯A类的线路设计,也或许是因为某一环节的调配失当所致。但无论如何,若是Krell将来要推出新改良型号的话,这一个问题相信可以获得大幅度的改善的。

清澈见底的透明感

我们在稍前曾提过Krell在高频响应上的杰出表现,由这一点描述,相信您一定意识到Krell在透明感方面的表现必然不俗。不错,Krell的声音真可用「清澈见底」来形容!那种感觉就好像揭去了CD音源覆盖多年的面纱一般,让人更真实地面对CD的原始面貌。由是之故,以往一直被我们诟病的堂韵不够、空气感不佳、细节不足等透明感上的问题便在一夕之间得到了最令人满意的答覆。原来,这些讯息不是 CD唱片上所没有的,只是我们过去所用的器材没能把它们发掘出来罢了。

我还迫不及待想告诉您,透明感变好后的另一个莫大的转变,便是对音场细节的充分展现。这种感觉便像是在一个原本昏暗不堪的舞台上突然灯光大亮一般──昏暗的效果造成了狭窄短浅的错觉,让人误以为置身于一个小型的实验剧场中;等到灯光大亮,您我的视觉触及到舞台的最角落时,才勐然惊觉到原来这一切都是灯光造成的幻影,一切都是「透明感」在作祟……

于是,我们籍着Krell看到了隐藏在数位音源中的潜能,那宽润深邃的音场在眼前乍然拓成一片无垠的空间,乐团的乐师和合唱团井然有序、层次分明地填塞在这偌大的音乐厅中(Telare CD-80109-2,白辽士:安魂曲),自然的堂音残响飞窜在音场中的各个角落,细密地刻划出定位与定位间的空间关係以及厅堂的大小形状;也因此,我们更能从CD身上听出录音间录製的唱片和音乐厅录音之间的差别,而不再是一团溷沌、大小不分了。

Krell的动态呈现也是另一个值得一提的特色。我们都知道,CD的动态规格上虽早已标明超过九十分贝,今日最先进的 CD唱盘也有号称一百多分贝的;但事实上,CD的播唱效果却始终让人有种「声嘶力竭」的感觉,尤其在大声播放时情形更是明显。但令人吃惊的是,Kre11却没有这层障碍,那源源不绝的能量似乎就从那娇小的身躯中倾洩而出,而且愈大声就愈能显示出她在这方面的卓越能力。我得承认,单就这一方面而言,除了少数的LP直刻片仍保有绝对的优势之外,一般的LP若非刻片效果很好,将无法在这个项目上与CD匹敌。

有这种播唱水准的CD唱盘系统是否已经让您心动了呢?说真的,若非还有一些让我无法解释的变数存在的话,CD实在已经迷人到令人难以抗拒的地步了。到底是什麽因素让我如此犹豫不决呢?请听我娓娓道来吧。

不同的拾取系统有不同的表现

在试听Krell的这一段时间,我曾顽皮地搭配数部不同的唱盘输出数码给SBP-64X解码,包括Studer A-730,Marantz CD12和Krell本身的MD-1唱盘,结果却惊异地发现即使是同一部数位解码器,不同的唱盘之间变化差别竟也如此之大;更教人匪夷所思的是,不单单光纤输出和同轴输出间有差别,就连同轴输出用上不同厂牌的线材也会有变化。光光这些琐碎的细节就足够再写一篇文章描述了,这裡因为篇幅的关係就先略去不提,但一言以蔽之,光纤的效果还是较所有的同轴线来得出色。

但这并不代表所有的光纤输出都是一样的:在Marantz CD-12和Krell MD-1上都有光纤输出,老实说,当她们都用上同一条光纤导线时,我并无法听出太大的音色差别,甚至可以说在大多数的情况之下根本听不出变化:但是,您也许还记得鬍子提过Krell这一套解码器有自动侦检的功能,遇到错误的讯号时便会自动中止音乐输出,当我在用Marantz CD-12时便常常因其它电器用品的电源开关或其他不可知因素而导致Krell「三缄其口」但使用MD-l时则从来未曾碰过类似的情形产生,这是否代表Krell的唱盘有更高的精准度或是更稳定的电源供应则不得而知,不过Krell的售价远高过Marantz却是不争的事实…

您说,这是不是真让人犹豫不决呢?

想当然耳,Krell这一套CD唱盘系统在短期之内必然会成为CD族心目中的ISR-V,她出类拔萃的表现也必然成为所有CD唱盘製造厂商的模彷目标,不光是因为她高昂的身价,也不仅仅是为了挖掘出隐藏在数位音源中的广大未知世界。最重要的,是因为──

Krell是第一部让CD真正挤身Hi-End之林的CD唱盘系统。

 


编辑:18928843168 微信:gzhifi E-mail:gzhificom@163.com 用QQ登录论坛,参与分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