隽永的经典之作QUAD ESL-63 Pro


由于静电喇叭的失真极低,所以它有极仅的解析力,它的定位精准,它有极为中性的声音,它在低电平时能够再生的细节令人欣喜,在一定音压下,它的中频人声听起来极为顺耳;还有,它具有极为柔和的透明感。当然,这些优点通通可以归纳成一句话:它听起来更像真实的音乐。

这对喇叭,我该怎麽说它呢?其实它的缺点不少,譬如说它不太适合听摇滚乐,尤其是重金属摇滚;它也不适合听很强很强的人声;还有它碰到很大的低频能量时也会出现麻烦;它的音量很难超过100dB(在没有失真的前提下)。总之,它的缺点一箩筐,但是。我却不得不说它是一对难得的好喇叭,而且,我也衷心的给予「音响论坛」最佳推荐。到底它有什麽魅力呢?让我吊一下您的胃口,这部份留待最后才讲。以下,我先为各位介绍一些静电喇叭的观念。

Quad ESL-63Pro静电喇叭造型典雅,虽然先天上有许多限制,但是它在生自然音乐上的卓绝表现实在可以称它为经典之作。

Mylar使静电喇叭可行

先我ESL这三个字,这是Electro Static Loudspeaker的缩写,也就是我们所说的静电喇叭。在小学时,您一定玩过用垫板放在腋窝下摩擦,然后拿来吸碎纸片的游戏,那就是静电喇叭的原理,藉着二片高电压的极板产生的静电效应 (有时高达1000伏),来使位于二片极板中间的膜片振动,以发出声音。早在二次大战以前,就有一些人尝试着製造静电喇叭,但是他们都因无法解决膜片轻质量、高张力的要求而舌失败。感谢杜邦公司的工程师们,他们在1949年发展成功一种叫作Mylar的材料,它可以作成又轻又薄、张力又够的大片薄膜。有了Mylar,製造静电喇叭才成为可行。Arthur Janszen是当时静电喇叭的先驱之一,在50年代,他製造出静电高音,然后配上AR的传统书架喇叭。后来,Janszen又製造出一对全音域的静电喇叭,这个喇叭就成为后来知名的KLH Model 9(去年三泰小刘好像还在国外搜罗到二对二手货,卖给了识货行家)。

而在英国,当时任职Acoustical Manufacturing Co.的Peter Walker与Ferranti Wireless Works的D.T.N.Willianson也携手合作,製造出那对闻名的老Quad,这对静电喇叭一直到1982年才被新的Quad ESL-63取代。其实,当年Peter Walker在製造出老Quad之后,便发现了许多缺点,于是在1963年便着手改善,但是一直到1982年才正式推出改良型。ESL-63指的便是从1963年便开始改良之意。改良一件产品花了近二十年,这也可以看出当时英国人的工作态度。可惜近年来Quad的行销策略改变了。这令人更加的怀念以前Quad 22及Quad 11真空管前、后级的时代。

静电喇叭后来在美国愈来愈盛,包括Beveridge (前辈徐懋元先生仍有一对)、Acoustat、Sound Lab、Martin-Logans等都闯出了名号。在日本还有评价很高的Stax,他家的静电耳机根本就是超小型的静电喇叭,用过的人都知道Stax的耳机并非从耳机插孔输入讯号,而是接在扩大机喇叭输出端子上的。在此附带一句:买耳机,如果预算够的话,Stax静电耳机绝对是上选。当然,Stax的ESL-F 81也是名喇叭,可惜台湾好像从来没见过。

静电喇叭的问题

早期的静电喇叭存在着一些问题,使得大部份的人望而却步,这些问题包括售价太高、高与低的二端延伸不够、作为昇压用的变压器品质不好以致影响频宽、最大音压受到限制、扩散性不佳、以及匹配的扩大机难寻等问题。经过数十年来的发展,这些问题都解决了吗?不,依然存在,只不过在程度上改善了很多。例如Quad及Sound Lab均将膜片设计成弧行排列,并以电子延迟系统来改善扩散性;而为求减轻扩大机阻抗负载,以及增加频宽,减小绕射干扰,大部份静电喇叭皆改採大小不同的膜片结合,以取代整片的膜片;另外Acoustat自从Hafler加入后,大力改善变压器,也获至了相当的成果;此外,从Sound Lab及Acoustat那些巨无霸型的静电喇叭来看,就可知他们是以增加膜片的面积来改善音压的不足。至于扩大机的匹配,在今日动辄A类数百瓦的局面下早已不成问题。

为何静电喇叭在那麽多缺点的掩盖下,仍然发出一股迷人的芬芳呢?每一个人喜爱它的说词可能不尽相同,但是这些说词几乎都是由一个最重要的重点所引出来的,这个重点就是静电喇叭的失真极低。经过科学的度量,大部份的静电喇叭大概只有0.1%的失真而已,而一般传统式喇叭的失真则高达静电喇叭的十倍至百倍。众所週知,传统式喇叭从纸盆本身的失真到分音器、木箱的种种问题一直是先天上的困扰,但是,它们的造价低廉,以及能发出极大的音压等优点则是静电喇叭所难企及的。由于静电喇叭的失真极低,所以它有极佳的解析力,它的定位精准,它有极为中性的声音,它在低电平时能够再生的细节令人欣喜,在一定音度下,它的中频人声听起来极为顺耳;还有,它具有极为柔和的透明感。当然,这些优点通通可以归纳成一句话:它听起来更像真实的音乐。

Quad的三代精英

严格说来,Quad ESL-63 Pro是第三代的产品。第一代是老Quad,第二代则是Quad ESL-63,而第二代才是目前的ESL-63 Pro。最早的老Quad在1950年末问世,它的形状就像是一片弧形板(后来John Dahlquist就彷它的外形设计了有名的Dahlquist DQ-10喇叭)。当时的老Quad现在台湾仍然有人使用,其中频的自然以及速度感,还有温柔的透明感至今仍为人津津乐道,但是老Quad在低频的延伸上以及音量上都有不尽人意之处,尤其有时还会发生「跳火」的情况,若实令使用者捏一把冷汗。而Quad ESL-63在1982年推出,在外形上首先将宽度变窄,将高度加高,以利声音的扩散,然后Peter Walker加了一个複杂的保护线路,以防止类似以前的跳火现象 (其实这就是空气绝缘被击穿) 。这个线路称作「Crowbar」,它可以侦测出一种空气在被电离时所产生的一种射频噪音,当这种噪音发生时,表示二极的电压已高到空气无法绝缘的程度,于是保护线路开始动作,限制太大的输入,以达成避免跳火的目的。第二项改良就是在膜片上以印刷电路的技术印上似涟波的同心圆线圈 (这些线圈拉直后将近十一英哩长) 。这些线圈的功能是使得膜片的发声原理与点音源类似,也就是就在发声点中央的部份最先发声,而像水波震动般延续到週边 (Sumo的Aria喇叭也运用此发声原理) ,这是一种最自然的发声方式,同时也使得发出来的声音接近完美的相位一致性。上述二项改良可说是Quad ESL-63的革命性改良,其后的改良可算是陪衬性的修饰而已。

美国改良型

当Quad ESL-63在美国上市以后,美国的一些Hi-End杂志及音响迷们仍然嫌Quad有不够完美之处,于是纷纷挽袖操刀,有将它的面板布及保护铁罩拿掉以增加高频者,有将它加上Arcici脚架以达较佳的稳定性及高度者,还有嫌其极低频不够而加了Tympani IV的低音屏风或Celestion 6000的超低音者。当然,还有使用Double Quad以增加音压者。这些改良使得Quad的表现更上一层楼,同时也促使Quad现在的老板Ross Walker (Peter Walker的儿子)决定参照某些美国用家的意见,然后再依原来Quad生产给欧洲一些Philips唱片公司所使用的「Pro」型来作改良。改良的部仍包括将原来的铝框架改为钢架,二边再加上把手以利移位;再在喇叭底部加上橡皮踢脚板。同时锁上一个脚架作为标准配备。这样一来虽然使整个喇叭增加约百分之三十的重量,但是经此改良,Quad ESL-63 Pro确实在声音的表现上更上层楼。这也是目前大家看到的ESL-63 Pro。在此我有一个疑点,我看过的杂志上都说美国型的叫做「US Monitor」,这与Quad目前在其他地区所使用的称呼「Pro」不同,不知二者是否完全一样的东西?


编辑:18928843168 微信:gzhifi E-mail:gzhificom@163.com 用QQ登录论坛,参与分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