殊不知,Counterpoint正利用这段完全空档发展了一款划时代的音响器材。没错,那就是--SA-11。
6dB放大,6000美元
就功能上而言,SA-11仅是一个高电平放大线路而已,就这麽简单!而且根据厂方推荐的使用方法来工作的话,一部SA-11也只不过是6dB的放大率罢了,连SP-11的26dB四分之一都不到,这种器材可会有什麽惊人表现!?
更骇人听闻的是,这麽一部仅6dB放大的器材要价竟高达美金$6000-您作何感想?
这每一个dB所付出的代价恐怕是全世界最高的了!
但,只消您看过SA-11 夸张的体型和精緻的做工之后,您不但不会埋怨她的高价;相反地,您还会为她追求极致完美的作风所深深吸引;她庞大的身躯,比我所用的Krell KMA-100II后级还要大!沉甸甸的体重抱起来也绝不亚于一部后级扩大机(据我初步估计,少说也有三十多公斤重)!巨大的电源变压器佔了整个机箱的一半,而且被密封在一整个黑盒子中,根本不让人一窥其中奥秘;更教人惊讶的是,为了这小小的6dB,整部SA-11竟然用了十七支各式各样的真空管来再生它,这恐怕连一些数百瓦的真空管后级都要瞠乎其后了!
六千元美金的身价,其来有自。
想必,首 先引起您注意的应该就是这数目多得吓人的真空管群吧--一个高电平放大线路,要这麽多管子干什麽?
一支6080和四支5R4GB负责电源供应部分,据我的推断,6080的作用可能是稳压而5R4GB应是整流之用;位于两边侧板上的两组稳压线路(分别负责左右声道)各由一支6GC5,一支6JC6A和两支5651所构成;而在真正的放大线路上,则由每声道两支的6SN7GTB所组成,一支负责倒相,而另一支则为放大管。
在这儿我想先提一提6SN7这种真空管:和一般真空管前级中常见的6DJ8或12AX7很类似,6SN7也是「双三极管」的构造,但6SN7在外型上却比6DJ8大出甚多,而且7.5Watts的功率消耗也绝非6DJ8的3.6Watts或12AX7的2.4Watts可以比拟。同时就实验室的测试数据来看,6SN7的失真度一般只有6DJ8或12AX7的十分之一而已;此外,由于6SN7的增益量非常小,输入电容值很低,因此6SN7不但有非常良好的线性表现,而且对于高频的延伸方面更是令人激赏。再加上几位喜好自己装机的朋友表示,6SN7在动态细节上的展现亦非6DJ8这一类小管子可以企及!说不定,SA-11的奥秘,尽在其中。
除此之外,SA-11可还有什麽特殊之处?有的,Counterpoint对于SA-11上零件材料的选择,一样有它独特而顽强的风格:大量的WonderCap散布在电路板上,WIMA最高级的MKP 10也被疯狂地使用着,Sprague的电容也随处可见,再加上两个分别负责「係统增益」(Systemgain)和「平衡控制」(Balance vernier)的巨大旋钮,竟也是昂贵的「东京光音」制品(Tokyoko-on)!只要是自己做扩大机的朋友一定清楚,这麽贵的东西,在量产的器材上几乎不可能见到。可是,SA-11却毫不考虑地用上了,您能不惊讶吗?
这麽多的真空管衹负责供给电源和放大6Db的工作,真是令人难信,但是当您听到它那美妙的声音之后,您不得不相信这是需要的。
再者,由于SA-11是完全的「双单声道」(Dual mono)製作方式,所以对于左右声道真空管的增益配对必定要十分挑剔才是!可是,Counterpoint却想出了一个十分原始,但却又十分有效的办法来解决这个问题:在SA-11的线路板上,分佈着不下十个的可变电阻来让使用者能依不同的真空管做增益的调整,使左右声道的增益可以不被配对不良的真空管所影响--由此您不难看出,SA-11是一件完成度多麽高的艺术极品。
在如此精密而複杂的器材上,却有个令人十分不解的配备-遥控装置。俗话说「多支香炉多个鬼」,在要求如此完美的精神下却容许遥控线路的并存,如果不是说这是Counterpoint考虑日本市场所做的妥协,我实在想不出有什麽理由可以让「追求完美」和「讲求方便」这两种不同的精神合而为一!而且,再看看SA-11背板上一堆Video,External processor等纯音响迷很少用的端子,更让我确认这的确是款标准的「市场导向」的产品!--不过,我倒很能谅解Counterpoint的用心,这麽贵的高电平线路,在美国本地恐怕很难得卖掉几部,全世界大概也只有财大气粗的日本人才会做如此的投资!「再贵再好的东西,卖不出去也是枉然!」--所以囉。
幸好这次并没有把SA-11的遥控器一起随机借来,不但免除了好奇心驱使所造成的麻烦;也省了我在评论多提这麽一段,让我能专心地享受她为我带来前所未有的感受,使我能更充分地体认这部完美器材的各项表现……
SA-11内部的零件都不惜工本,包括所有开关在内均为上选,一个数仟元台币的「东京光音」都毫不吝惜的使用在SA-11中。
不可思议的能量和细节
第一个想告诉您的,是她的音乐渲洩,竟是充满了不可思议的能量和细节、自然而且流畅!如果您是位用心思考的音响迷,如果您常跑现场音乐会,如果您的音响系统还不太坏,您一定会有个感觉:现场音乐的细节似乎不如音响係统上播放出来的强烈--比方说弦乐器的擦弦声,管乐器空气在音管中振动的声音等等;但是,却有更多的细节是音响系统所无法展现的-如堂音的残响,低频的能量、高频的飘逸和饱实的中频音色!您在现场音乐会所感受到的那种「夹杂了丰润音色和充沛能量的细节流现」,到了音响系统上之后却变成了「夹杂了充分细节和瘦弱音色的Hi-Fi之声」!
教人十足的讷闷吧!可不是?
于是有人开始自作聪明地嚷道:「我们的音乐厅音效太差!」,「中性的音色原本就是会有点刺耳的!」,「有情感的音色根本不可能中性!」…
部份的音响迷,把音色的极致标准,从音乐厅转到了自已家裡。这或许是台湾才有的情形,可悲可叹!
在这种自设准绳的情况之下,追求无穷无尽的细节成了Hi-End音响迷的首要之急;相对的;人们便渐渐澹化所谓丰沛的音色,也愈来愈偏离真实的音色了(Low-Fi?)
我得惭愧地承认,我自己就曾经是追求这种Hi-Fi之声的标准音响迷。虽然我很清楚地知道这和音乐厅中的音色是有些许差别,但我始终不愿,也不想去面对这个问题。直到听过了SA-11之后,我的确彻头彻尾地改观了:
不论我是用什麽价位的CD唱盘 (包括Meridian Pro-207,Micromega F-1 digital和Marantz CD-12),SA-11都展现出一种音色极其丰润,细节极其自然,能量极其充沛的音乐渲洩。套句最简单而又恰当的来说:就和音乐厅中的感觉一模一样!不骗您,真的是几乎一模一样。当我第一天从我自己的系统上听到SA-11的表现之后,我真的有被慑服的震憾,我不但开始自省是否我的音响观走得太过偏激,根本忘了最基本也最重要的「音色」问题,也开始怀疑那一些被我们奉为圭臬的Hi-End器材是否只是一堆不能传达情感的死冷机器罢了!?
想到此处,我不禁不寒而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