丰润自然的中频
「丰润自然的中频」是我第一个想要告诉您的优点:请您拿出那张Proprius的「Kor」(PROP7770)来吧!请听听B面第一首的“Thou Knowest,Lord,the Secrets of our IIearts”,请感受那个合唱团的人声鼻息相连的感觉,请细听地盪在音场中揉和了人声和管风琴的自然堂音,Phono Drive竟然都能很自然而「充分」地表达这一份细节,她绝没有「乾涩、堂音不足」的问题,也没有「过分美化」的嫌疑!至少,在人声这方面,她达到了中性的基本要求。不光是如此,在Proprius这张录音中,您还可感受到「中低频」的量感和音场的营造能力,请对照着唱片封底的照片来应证您所看到的音场,从Phono Drive展现的音场裡面,人声的左右分离度依然令人满意,可是这前后两排的距离却没办法和我所得过的最佳经验相提并论,我没法子一眼就看到高低的两排歌者在音场中,最重要的是,我必须「费力」去辨别这两排人的前后关係,这一点,倒是让我觉得始料未及。
低频沉,控制力强但能量稍逊
Phono Drive各部用料既精且美,内部接线全部採用单蕊线,而所有插座,以确保信号在输出/输入时不被扭曲。
然而,中低频的量感方面呢?当我在听Phono Drive独自表演的时候,我对她表现大致上是肯定的,她的低频很低沉,而且控制力还不错(关于这一点下文会有更深入的注述)。可是,我却发觉这些优点似乎还缺少了另一个更重要的成就来烘托它们,而且,这个成就是我在SP-ll身上可以得到的……那是什麽?能量!源源不绝的能量感就是Phono Drive在中低频甚至低频部分所缺乏的东西。国家音乐厅迄今所举办过的两次管风琴演奏会您可有去亲身体验一下?您是否被那股「巨大」的能量所感动?不可否认的,Phono Drive在「量感」上是没有什麽「Bass Shy」(低频不足)的情形发生;但是,以我个人的要求来说,低频是否足够已经是次一层次所探讨的问题,「能量」能否重现才是Hi-end音响所应该追求的目标!这不是做不到的!只是可能您还没体验过而已。为了进一步测试Phono Drive在低频方面的控制能力,我拿出了另一张我最喜欢的参考唱片?/FONT>James Newton Howard&Friends (Lab-23)。您可知我为什麽这麽喜欢这张LP?您可知道它可用来当作测试参考的东西有多少吗?低频的质感、量感、延伸性、控制力、速度感、冲击力;以及高频的延伸性,整个音乐频段的透明感;最重要的,是在音场宽广度上的再生能力!这张录音的唯一缺点就是深度感不足,但层次却非常地好(乐器种类少嘛)。紧接着,我们就用这张直刻唱片来给Phono Drive做一次最严苛的考验。Phono Drive对于低频方面的控制力竟然出奇地好!不论是爵士鼓的脚踏大鼓或是电子合成器所製造的低频效果,那股融合了速度感,质感和冲击力的声音直向我扑来,一时之间,我竟被说服得张口结舌,半晌说不出话来。没错,在速度感上,她丝毫不比SP-11逊色,虽然在相当大的音压下聆听时,在极低频处(大约50Hz以下)您会感觉到有那麽一点点「失控」的感觉,但这「一点点」的差别,在一般听音乐的情形下,我想是很难察觉出来的。
低频解析力未尽人意
然而,在这一来一往的比较过程之中,我倒无意中发现了另一个问题,那就是在低频的解析力上似乎不那麽尽如人意。请听Lab-23A而第二首「Gone Buttlefi shing」,那支位于音场前方中央的电子合成bass在整首曲子中不时地快速弹奏着。在我的经验中,这支bass所弹奏的音符与音符之间,都截断得非常清楚,丝毫不拖泥带水,甚至于隐约间都可以让您感觉到有那种bass手为了製造切分音而用手紧急按弦的摩擦声(说句老实话,要不是唱片的说明书上没有标明有任何bass的出现,我宁愿相信这支bass是由人来弹奏的)!但我用Phono Drive来听时,那股clear cut的节奏感就嫌稍逊色,虽然不算很严重,但这对于像我这种对「低频的质」要求极严的人来说,她就力有未逮了。
高频透明感佳,但馀韵不够长
同样的,高频的延伸性和透明感也是不可错过的测试项目。在A面第三首的「She」一开头没多久在音场左前方有一串敲铃的声音,一敲之下,我马上觉得喜忧参半,喜的是她这敲铃的声音音色很正确,透明感相当不错,是一种「银铃」似的声音(您可有听过「铜铃」般的音色?)!这是属于中音的范畴,那些萦绕在音场中的残响才是跟高频扯得上关係的部份,结果呢?除了馀韵不够长之外,我实在是没什麽话好说!看来,这是喜啊!那麽有什麽好忧的? 问题就出在这馀韵不足的症结上。Phono Drive在高频部分的堂音并不能做得像在中频上表现得那麽自然,那麽从容。在高频的残响上,她似乎有点硬,有点生涩,甚至可说是有一点「粗」!由于这种特性,使得我在听L'Daddy(A面第四首)时,便可以很明确地感受到稍嫌粗糙的高频直冲耳畔的困扰。这,就足我所谓的「忧」啦!就算是乌鸦也有报喜的时候:在放那首「She」之时,我特别留意那串铃敲起来会是什麽形状。在别人家中听这张唱片时,绝大多数不是「空山不见人,但闻人语响」,就是皱巴巴地缩成一团,很少能有「正常」演出的。那麽「正常」时应该是怎麽样?它应该是「一串」的银铃横挂在右半边的音场之中,而不是一团,更不应该像孤魂野鬼一样,行踪飘忽不定!结束,我喜出望外地发现用phono Drive营造出来的这铃声竟也是「一串」的!这麽一来,可让我对她在定位音场再生能力上的信心,有了莫大的鼓舞作用!既然她有这种潜力,那何不让她再唱一首「Slipping Away II」(B面第四)展现一下长处!?
音场宽广难逢敌手
这首Slipping Away II也是我最喜欢拿来考验系统音场宽度的测试唱片之一(另外一张是PinkFloyd的The Dark Side of The Moon)!讲「音场宽度」似乎很玄,说穿了就是看看这首曲子有多少东西能超出喇叭之外,如此而已。在我个人的经验之中,这首曲子至少有两样东西能跑出喇叭外面,那就是位于音场左后下方的那个鼓声,和每奇数小节第四拍就会现的那四声「敲击声」。要听这音场左后下方的那个鼓声并不困难,整首子第一声跑出来的鼓声就是它!(当然曲子中间间断断也会有它的影子)这时请您用眼睛去找,看看它的位置在哪里。一般的情形它总是掉在两个喇叭之中靠近左边喇叭的位置而已;稍微好一点的,它会躲在左声道喇叭的后面;可是,当您把房间和喇叭之间的相位干扰问题都解决了之后,您会看到那一声鼓是结结实实地敲在左边喇叭的右外侧后下方的,也就是说已经超出了两边喇叭的边界了!然而另外那四声敲击乐声呢,那更是测试系统的好材料:当音乐中第一次出现这四个声音的时候,它的位置是在右边音场,可是并没有超出喇叭之外(如果有读者能听出这四声也能跑出右边喇叭,烦请来函赐教,江某必定登门拜访学习),接下来第二次出现这四个声音的时候,它就是出现在左边喇叭的右前方大约半个手臂长的位置,超过喇叭的情形更加明显!更重要的,是这四个声音的定位落点都不一样,其中以第三声超出喇叭最多,用这个来测器材对定位问的分隔能力,是再也精确不过的了!当唱针还在这首曲子前的空轨打转的时候,我摒气凝神地期待着这魔术般的音场出现。果然,Phono Drive并没有辜负我的期望,虽然在开润的程度上以及那四个敲击声定位之间的分离度上比不上SP-11那麽宽广而且具体,但,请相信我,Phono Drive已经达到了一个非常高水准的境界,要想找出在音场的宽广程度上胜过她的,恐怕除了一些少数的高价产品之外,难遭敌手。当您看到这儿时,您或许会问我一个问题:「你所谓的那四声定位间不那麽具体是什麽意思?」那麽,就让我用一些更显而易见的例子来回答您吧!那张韦瓦第的「鲁特琴协奏曲和三重奏」(Hungar-oton SLPX 11978)唱片您可有?听过那张LP的人无不讚叹那支鲁特琴的定位实在是录得好得无以复加!当然,这麽珍贵的唱片怎麽可以不拿来试一下Phono Drive的功力?果然,她在定位的精准度上表现得实在令人无处置喙,在「鲁特琴协奏曲」中,不但那支鲁特琴的定位历历在目,连位在音场右后方的那架大键琴的定位也玲珑浮现,虽然,在这儿我又碰到了和那张「Kor」一样的情况-大键琴和鲁特琴的距离似乎比较近,但到目前为止,我还找不出问题的症结所在。直到我听了那张Chesky的唱片后才……当我一播放那张西贝流士第二号交响曲(Chesky CR-3),我头一个直觉是「音场怎麽那麽后退」!没错,Phono Drive所营造的音场的确比较不那麽清楚而直接,她音场的第一排比较后退;可是,相对地在音场最后一排的位置并没有拉得更深更远!所以,整个音场看起来就有「压扁」的感觉,也难怪我老是觉得层次感「怪怪的。
低电平的解析力不亚于SP-11
等等!别急,韦瓦第的那张LP还没听完呢:请听一听鲁特琴协奏曲No.15的第二段Large(也就是A面第二轨)。这一段「最缓板」是我最喜欢用来测低电平解析力的乐段。请您仔细听:当这支鲁特琴弹奏的当时,不时会有从左边传来一声声微弱而清楚的迴音,这迴音就是我用来当作测试材料的!当我用Phono Drive来聆赏时,所得到的细节相当令我满意,清晰的程度不亚于SP-ll,可见她对低电平的解析力有着不凡的能力;然而,您可知这微弱的迴音还是有定位的!而且这定位也在喇叭之外!?在SP-11的身上,我听到了,也看到了这令人啧啧称奇的一幕,可是,Phono Drive在这麽高的要求之下,似乎就显得有点力不从心了!请不要因为她做不到我无理的要求就抹煞了她在低电平解析力上的成就;您应该考虑的是:有多少器材能满足我的吹毛求疵!?
重现最佳动态
为了进一步考验她在动态以及解析力上的能力,我又再找到了两张LP来作为我的参考标准。第一张是萧士塔高维奇第六号交响曲(EMI SLS 5177)这张LP的长处在于它有非常凌厉的动态对比,和宽深自然的音场,不但可以马上显示出器材营造音场的能力,也可以暴露出器材在控制大场面时是否仍然从容不迫。 无疑地,Phono Drive在动态上的重现确实是有耳共闻的!在这张LP里极大和极小声间的差别,她似乎毫无保留地完全展现了出来!然而最重要的,是她在面对大场面时,根本一点也不觉得紊乱,乐手间左右的距离很好,前后的层次稍差,有一点点「两度空间」的味道,但是整个音场的透明感相当出色,而且分佈得很均匀,没有特别偏重那一区透明感的感觉。在这些方面,Phono Drive表现得中规中矩,我无可非难!可是我并不因此而满足,因为「大小声动态好的器材在inner detail上不一定也能胜任愉快」!要了解这个道理并不难:大小声动态强的音乐就拿爵士乐做例子,而强调inner detail(请原谅我没办法把它翻成中文)的曲子就拿室内乐做代表。室内乐所注重的音乐张力和细节要求,在播放部分爵士乐时或许不那麽重视;但爵士乐所要求的高功率,大动态对室内乐来说也并非一定必要,不是吗?不信的话,下次用PA器材来欣赏一下弦乐四重奏,包您大睡三天三夜!于是我找了一张很注重这份inner detail的唱片来做为我的参考?/FONT>Bax第二号交响曲(Lyrita SRCS.54)这也是张录音极佳的LP,大小声间的动态的确是比不上前面的那张EMI,但要能「唱」出这张LP的优点,如果器材没有好的inner detail,是绝对无法享受到这音乐和这录音的好处的!结果呢,Phono Drive表现实在令我喜出望外,过去从SP-11上所听到的一些优点,竟然从她的身上也能得到极为近似的效果,您说,怎能教我不忌妒,教我不兴奋呢?趁着这股热烈的情绪还未消退之际,我赶紧拿出「韦格四重奏」所演奏的贝多芬弦乐四重奏来欣赏(Valois CMB 33)。嗯,没错,Phono Drive所重现的,正是属于室内乐的那股气氛,它不拘谨,但很庄严:它音量变化不大,但一字排开,没办法像SP-11那样呈现出一个略成弧型的组合;但这音场上的缺陷这时已不构成什麽困扰了,只要音色正确,牺牲一点音场又何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