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图)DNM前、后级扩大机是一部非常特殊的扩大机,全部压克又作成的机箱令人眼界大开,除了无磁的理论外,近年发现的压克力抑制效果恐怕也是能发出令人惊讶音质的原因之一。
(图)从背后看,当知DNM的输出输入端子皆与众不同,图右上方是级的电源,下方是前级的电源。请注意从前级出来的三条电脑排线,它供应三红电源给前级使用。
DNM?是一种DNA?这名字听起来有点像医学上的专有名词,不过笔者遇到她可不是从知道名字开始,而是听到了她的声音。有一天在总编那儿发现他的聆听室正在播放爆棚音乐;通常笔者对此是避之惟恐不及,并非完全不听东西而是觉得有音乐比较好(有音乐真的比较好,像笔者现在就说不出那爆棚音乐是什麽麽东西)不过这一次却不知不觉的地走进聆听室!我听到了极其自然的低频,沉稳而又轻鬆。轻鬆?我不知道怎麽会用这种不明确的字眼,不过当时的确是这种感觉,我从没有在机器上享受过这种经验,非常惊讶机器可以造成这种感觉,竟然一时冲动,要求总编把DNM让与笔者写……
探秘
这可真是一时冲动,本来机器若是好的话,能听到嚐嚐甜头就好了,何苦要带回家写?若是真的好上了天,自己不就要害单相思?若是没有那能好,要如何说才能让读者明白这「差一点」是多大?这实在很难拿捏得准;而且每个人的审美观念不同,说不定你不喜欢,别人爱得死脱呢!现在既然拿回家了,只好硬着头皮上啦,不过刚开始不必立刻弄出声音来听,看官也许记得笔者是喜欢自己动手的,现在出现了这样一部声音有「异香」的机器,怎能不拆开看看呢?说「异香」是表示恭维,因为笔者从来没听过这样的表现,对于怎样的结构会产生这样的香味自然是非常好奇了。老实说DNM这几「丸」东西根本不起眼,笔者得到了一部前级一部后级,各有一个电源箱,大小不过比TAS或Stereophile大一点而已,厚度最厚的也不会比一本厚字典多多少;重量简直可笑,一隻手就可以像老鹰抓小鸡那样从上面抓起任一个机箱,放眼望去全是塑胶,让人觉得这些盒子像玩具。前级的背板上有一些DIN插座,这种插座的「群众支持」不多,不知道是不是真的有好处,笔者以为若不用RCA这种有「群众基础」的插座,也要找个Canon插头之类的来个平衡输入输出,DNM看来没有平衡式输入输出的装备,为何选上DlN插座就不得而知了。
星状接地
打开前后机箱后可以看到她的「星状接地」,相当壮观,这个星状接地是把线路上的每一个该下「零电位」的点都拉一线铜箔到一个点上,一般的做法是一区一区,线路上的「地点」用一条铜箔「串」起来,而DNM则好像是把所有的地点都「并」在一个点上,这块线路板光凭想像也可以知道非常难设计,就笔者估计有一百四十条(以上)地线「并」在一个点上,大部份的铜箔都细到0.2mm左右,像头髮一样,这PC板的品管不知道要高到什麽地步。后级也依照这个理念,但两个电源箱则没有这样佈线;所有的器件都非常小;电阻可能是八分之一瓦或16分之一瓦的,小电容几乎都是组质电容,电解电容也看不出是那一家做的,上面贴着DNM字样,想大概是定做的。外壳是压克力,这种外壳是DNM独有的,据说是这样「无磁」,和星状接地的线路板搭配后才能显现出威力,只是,这样有什麽道理?这下子可把我这个学电的给考倒了,所以赶快看看相关的资料,发现她的星状接地方式和使用单蕊线是可以理解的:在线路中每一个要接到地的点事实上都有一份电流要送回电源去,这些点如果像一般的方式「串」起来的话,电流就「加」起来了,每一个地点要送到电源的电流便同在一条线上跑;由于任何导线都无法避免电阻(笔者衷心期待用超导体做的电线),电流群跑过地线必然使得地点的电位(V=IR)不为零,造成了与线路分析时不同的状态。而DNM的星状接地如何呢?她的每一个地点都有一条独立的线通到一个点上,这条线就只负载一个地点的电流而已,在线路分析上可以把这条接地线当做一个很小的电阻,虽然也无法避免电阻,但起码各个地点的电位不会互相「加」,也就更接近。线路分析时的状态了。这麽好的理念为什麽只有DNM採用?看官如果看过那前级里的线路板一定会马上明白;一百多条线汇到一个点上,这在线路板设计和製作上都是一大考验!老实说把地点都「串」起来只要「串」的顺序正确,效果一样不错,谁愿意去做这样的一个星状接地?难道「星状」就是完美无瑕?不然!初中物理就说过一条导线上如果通了电流,导线附近便产生磁场,磁场的方向是依右手定则来的,也就是大姆指是电流的话,四指的方向就是磁场方向;这到后来笔者学电波时才知道两条线如果平行,一条有讯号在流,另一条也可以得到那个讯号,这表示两条线只要平行而且够近,他们就互相干扰了。现在DNM的地线群都几乎平行而且非常接近,他们也无疑地互相干扰。这个理论是可以证实的,看官手边如果有讯号线左右两声道是连在一起的(现在应该很少见了),把左右两声道的讯号线撕开,对声音会有帮助。
单蕊线
单蕊线也有理论可以说明,重要的是他们必须够细。一条线不可能没有电阻(在常温下),也同时由于一条线的外型不可能是直的,它不可能没有电感。电感这种特性是一条线只要有弯就会有,它使这条线对于高频有比较大的阻力,对低频则没什麽影响。一条粗线即使是直的,也有一些电感特性存在,因为讯号事实上并不是顺着线的「外型」跑的,它可能以螺旋状地在粗线的表面上走,等于是一条线打了几个弯一样,如果想要把讯号「限制」在一条直线上以减少电感特性,最好把线径缩小。可惜线径小了电阻会增加,这就成了设计者的难题了,必须依照每一条线上的电流量来决定这条细到可以多细。DNM的设计者还认为一条讯号通路上最好只有讯号流,而没有电子流,他认为电子流曾影响下一级放大线路或喇叭的工作。一条电线等于是一条装满水的水管,从一端送进一个水分子,另一端自然掉出一个水分子,这个水分子并不是原来送进的那个。粗的导线对于电子的束缚力很小,使得讯号通路以上除了「讯号活塞」在动之外,还有真正的电子流动,这将影响下一级的动作;细的导线同时又拥有了避免电子流的优点。为什麽还要用单蕊的?本来用多蕊线是为了「集肤效应」,也就是高频的讯号会跑到导线的表面,阻抗又会因此增加,多蕊线可以提供更多的表面积,使得各频段的阻抗差不多;但DNM的设计者认为这种追求是不必的,因为音频根本不算高,刚才所说的集肤效应要上MHz才显着,而且多蕊线各蕊之间的电场是同相的,会有斥力,将引发振动,对讯号线没有什麽好处,若非Litz线,各蕊的电子还可以跳来跳去,情况就更糟了。要解释为何用压克力外壳实在是一大难题,笔者没办法提出什麽证据非用压克力不可,只能说DNM的设计者放弃了阻隔电场的想法,是否能「无磁」则无法确定。一般的机箱使用金属可以有效地使线路上的地线免受外来电场干扰,但一般情况下即使打开机箱噪音也不见得多多少,至于压克力是不是还有什麽抑振上的好处(振动对前级影响颇大,看官可以在机器上压东西或机器下垫东西,都会有相当的变化),就不得而知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