真实、权威、气吞山河-日月试听Audio Research 40周年纪念前级(3)


举重若轻,条理分明,毫无惧色

在日月音响试听「四十週年纪念」,搭配的器材自然是一时之选,后级搬出了ARC旗舰610T,用600瓦大功率驱动Dynaudio Consequence UE,讯源则是Playback Designs MPS-5 SACD/CD唱盘,线材清一色都是Siltech,还用上了Zero-Ohm Link。在我来之前,日月音响显然下了不少功夫调校,譬如前级与数位讯源都摆设了木内和夫的特製音响垫材,才播放第一张CD,我就知道不需要多做调整了。这第一张CD很容易播放吗?不,「四十週年纪念」当然非泛泛之辈,我第一张就来个难的,播放伊凡费雪指挥布达佩斯交响乐团演奏的「布拉姆斯第一号交响曲」,份量很重,但「四十週年纪念」重播起来却是举重若轻,条理分明,毫无惧色。

「布拉姆斯第一号交响曲」很难吗?对音响系统而言确实很难,这首交响曲一开始就是厚重勐烈的定音鼓敲击,连续将近17个小节,管弦乐团的声浪则如汹涌波涛一般,一阵又一阵地拍打前进,节拍更是複杂,要能在错综複杂的节奏系统中,条理分明地呈现第一乐章,音响系统非得要够稳重才可以。用「四十週年纪念」搭配着610T后级,表现出庞大、宽厚、雄劲的力道,弦乐群厚实中透出漂亮的光泽,旋律线条拉得又长又绵密,紧接着木管群带出柔软的对比,弦乐群跳弓拉奏的回应,再回到如波涛一般的荡漾迴旋,而定音鼓一点一点地在背景轻敲回应,衔接重击的高潮,弦乐群再度紧绷推进,丰富的音乐表情不断变化,我几乎要想见伊凡费雪指挥时的生动表情。我很想多说一点关于「四十週年纪念」的音响性,但光是布拉姆斯第一号交响曲的第一乐章,我就已经完全陶醉在音乐裡了。我知道没有足够的时间享受整首交响曲,第一乐章不及听完,我先跳到第四乐章,在一番波涛起伏之后听那着名的主题,那是很多人描述为「贝多芬第十号」的段落,「四十週年纪念」把均衡与对称的乐句,做了精彩的诠释。唉,我知道回家又要三天不敢开音响了,这麽好的音响表现,回家三天都还记得有多好,怎麽敢开自家音响来现丑比较?

「Dynaudio测试片」

坦白说,我很难直接分析出「四十週年纪念」的音响性能究竟好在哪裡?在它身上多的是丰富温暖的音乐表情、多的是厚实宽阔的音乐场景、多的是绵密细緻的音乐线条、多的是均衡大度的音乐气势,综合起来很难讲出哪裡特别好,也很难讲出哪裡有缺点,总之,「四十週年纪念」表现的全然是音乐,让人几乎忘了音响的存在,而这种难以分析的综合表现,确实只有顶尖的音响器材才能表现出来。我换上「Dynaudio测试片」,在这张专为Bugati车主设计的测试片裡面,并没有无聊的测试音,而是把许许多多精彩的曲目收录在一起,不仅录音发烧,音乐更是一级棒。第一轨林姆斯基.高沙可夫的「Dance of the Tumblers」马上掀起高潮,节庆般的气氛由弦乐群掀起,接着三角铁轻快的敲击,引出嘹亮厚实的铜管群,工整的乐句此起彼落,音符的精灵轮番起舞,轻快而愉悦,「四十週年纪念」轻鬆地呈现宽阔庞大的音乐场景,三角铁清晰而不紧绷,把节庆的气氛自然地烘托出来,而RR录音本身自然不压缩的特质,「四十週年纪念」也都能充分地表现出来,铜管的嘹亮,弦乐的绵密,木管的轻快、打击乐器的份量,交织出丰富的音乐场面,既真实又有美感。

同一张「Dynaudio测试片」继续听下去,第三轨Livingston Taylor的「Isn’t She Lovely」相信发烧友都耳熟能详,曲子由口哨声开始,然后吉他轻鬆地伴奏着,别看就是口哨和吉他,要表现得好可不简单。过度强调高频,口哨声会变得尖锐刺耳,吉他也会乾涩缺乏共鸣,要是音响系统太温和,口哨声会鬆软无力,吉他伴奏也轻快不起来。用「四十週年纪念」来听呢?均衡中呈现略微健康庞大的音相,口哨声轻快而有光泽,但却不显刺耳,尤其某些音阶吹得高的口哨声,拔尖而不刺耳,那种轻鬆愉快的表情真棒。换到第八轨Christ Baron的「I’m All Smiles」,录音风格变化很清晰,空间感显得很开阔,衬托Swing摇摆的轻鬆,还带着小酒馆的气氛,「四十週年纪念」很真实地呈现录音的本质,我们可以听出这是一张录音室刻意营造的空间感,那是「四十週年纪念」重现录音真实感的实力,但也可以感受到录音中追求气氛营造的美感。接下来第九轨的「The River」是轻快的蓝调音乐,爵士鼓的节奏稳定地敲击出Boogie气氛,电吉他Overdrive的音色衬底,很黑人的唱腔加上铜管适时地穿插,整首蓝调活泼又有份量。奇怪,我怎麽都在讲音乐?在「四十週年纪念」上面听CD就是这麽投入。

「Dynaudio测试片」我几乎整张都听完了,但还是意犹未尽,后面还有精彩的「三轮车」,表现出「四十週年纪念」的低频控制力,当然,610T的大推力也是制服Consequence UE的关键,那电子鼓乾淨快速的打击,电贝斯穿插的Solo,电钢琴轻快的旋律节奏,每一处都乾淨俐落,表情也非常自然。奇怪,以前我听ARC的前级,总是很能掌握要点,把声音的个性描述出来,但「四十週年纪念」似乎没有特别的个性,而是忠实地表现音乐,如果硬要讲出个性,或许可以说「四十週年纪念」的音乐规模感比较好,速度更快一些、背景更安静一些、音乐形体更为凝聚、也带着适度的庞大感,但综合起来说,这些不都在表现录音的本质吗?

重播音乐又美又真实

用「四十週年纪念」听音乐确实是享受,譬如德弗札克的「新世界交响曲」,Kertesz在Decca的录音是一张名版,那第二乐章更是经典,「念故乡」的主题由木管娓娓道来,「四十週年纪念」把木管的音色表现得很美,稍微浓郁的木管气息,彷彿诉说着德弗札克的乡愁,而弦乐群的陪伴,更把音乐的孤寂感衬托得美不胜收,「四十週年纪念」不仅表现出各个声部自己的线条,也能让音乐融合为一,表现出和声之美。又像是约夏.贝尔演奏的「柴可夫斯基小提琴协奏曲」,乐团由弱而强,掀起高潮,接着是小提琴昂扬的独奏,这些音乐表情,一点都难不倒「四十週年纪念」,大场面沉稳扎实,独奏乐器的线条、质地、密度,更显活生亮丽。我们听这些古典经典曲目的录音,本身加料并不多,「四十週年纪念」轻易地把活生、清晰、层次分明的音乐本质呈现,即使乐曲很複杂,「四十週年纪念」也不会溷乱模煳。我还换上了「夜宴」电影原声带,这张唱片为了电影的场景所需,录音就多了些加料,庞大低沉的低频段表现,其实有加了一些效果,在「四十週年纪念」上面我们可以听见低沉厚实,也可以感受到录音的斧凿之迹,可见「四十週年纪念」具备非常高的录音鉴别能力,重播音乐又美又真实。

难以言喻的权威感

看着当天的聆听笔记,整理出「四十週年纪念」的评论,写到这裡,我反而难以为「四十週年纪念」下一个结论。与过去我所听过的ARC前级比较起来,「四十週年纪念」依然有着庞大真实的气势,但细腻感增添不少,背景也更显漆黑,但「四十週年纪念」表现出来的音乐之美,似乎比我过去听过的ARC前级都更棒,真实感也更上层楼,整体表现出难以言喻的权威感。「四十週年纪念」的音色并不特别华丽,它所呈现的音乐美感是自然真实,不添加额外的味道,但也就是这番自然与真实,ARC追求了四十年而不懈,这累积四十年的纪念前级,音响老饕怎能错过?

厂商资讯

Audio Research 40週年纪念前级
定价:美金25,000元


编辑:18928843168 微信:gzhifi E-mail:gzhificom@163.com 用QQ登录论坛,参与分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