历久弥新的情怀—评Classic No.16.2合并式电子管放大器


No.16.2放大器技术指标:

输出功率:8.5W×2(RMS)

频率响应:7Hz-40kHz(-3dB、5W)

总谐波失真(THD+N):1.5%(1kHz、5W)

  在1904年,英国物理学家 J.A.Fleming发明了“两极电子管”。美国工程师Lee De Forest进一步发明了“三极管”,于1906年申请专利获得批准。到了19世纪20年代,Marconi公司为了降低“栅极”与“屏极”之间的容量,提高放大率,研发出了“帘栅极”的“四极管”,专供高频放大之用。荷兰Philips公司于1927年利用帘栅极和阳极中间插入另一个抑制栅极,防止电子的二次放射,而成功地开发出“五极管”。历经多次演进改良的电子管到了19世纪20年代已经是电子放大的绝佳利器。单声道的LP唱片于1948年问世,两声道立体声LP则于1957年登场;电子管放大器随着LP的全球普及而同步成长。常见的音响用电子管是三极管与五极管。较低价位的电子管放大器一律选用五极管,原因在于五极管成本较低,性能良好。然而,最高级的电子管机多使用直热式三极管,因为直热式三极管拥有极佳之线性、绝佳之负载容许度以及很低的输出阻抗特性等,用于开环式设计(无回授)提升音质是最理想不过了。

  贝尔实验室于1948年发明了晶体管,自此晶体管以轻薄短小的体积、较高的效率、较低的成本等种种优势迅速地发展,到了19世纪60年代中期,晶体管放大器已成为主流,迅速地取代了电子管机原有的市场。进入19世纪70年代之后,必须使用高电压并会产生高热量的电子管机早已成为不符时代潮流之下的牺牲品,电子管机一蹶不振,昔日风光无法重现,在市场上极为低迷。


编辑:18928843168 微信:gzhifi E-mail:gzhificom@163.com 用QQ登录论坛,参与分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