评柯颂D9多声道功率放大器(3)



  在与邹先生谈到D9的使用时,他曾经说起过他在设计产品的用户界面时除了设法减少按键,还会尽量避免使用复合功能按键,他认为复合功能按键是产品人性化的大敌。在D9身上,需要组合按键的只有初始设置,这基本上是买回家设定一次就完事的,因而完全是可以接受的。我也赞同“高贵源自简练”的说法。


怎么看都是发烧功放

  D9后级的额定输出每声道为130W/8Ω(THD≤0.1%),信噪比≥100dB;前级最大输出电压则大于5V(THD≤0.1%,1KHz),信噪比≥96dB(2V,A计权),实际上这是保守的公开规格。

  继续D9的“发现之旅”,接下来我要看看这部多声道功放的内部结构。打开机盖,顿时傻眼,这哪里是平时常见的AV放大器?!


  机箱内的空间几乎全被一只直径约20厘米的大火牛占据,有这样的“电厂”在“大后方”,使得D9可以轻松地向8Ω负载提供每声道130W、两声道立体声时120W的输出,而在阻抗减半的情况下可以升至200W,几乎翻倍,显示出其良好的输出特性,读者们从图上大火牛的钢制外罩也可以看出,这个大电源是柯颂为D9特制的。除了颇为抢眼的电源以外,D9内最主要的部分是分布在电源周围的五个功放单元,它们采用了柯颂为了适应SACD和DVD-Audio等新一代数字音频信号源而专门设计的宽频功放电路,其高频响应在100Hz以上,不仅如此,不惜工本的多管并联、各声道独立直流供电等只有见诸于发烧器材中的手段,在能量充足的电源的支持下,都再次成为D9的靓声利器。这些功放电路在D9内的布局也是经过精心推敲的,机箱前部离电源较近的是后置声道的放大电路,而位于后侧的反而是主声道的放大电路,原因是主声道在五个声道中处于主导地位,较为重要,这样的布局保证了主声道功放离前级较近,有更短的信号路径,这也是发烧设计理念在D9每个细节处的体现。紧贴后面板的是D9的核心控制电路,音频视频信号的切换、音量控制、输出缓冲、信号的分配等功能在如此紧凑的区域内即悉数完成。正眼看D9,怎么看都是发烧功放!


音乐厅、电影院、酒吧……

  看过以后是试听,考虑到D9配备了宽频放大电路,适合SACD和DVD-Audio等新一代数字音源,所以信号源选择了先锋的DV-536A,这是一台兼容SACD、DVD-Audio、DVD-Video等多种音视频格式的播放机(本期有介绍,DV-6600A是它的中国机型,现在市场上已经有售,价格在2000元出头,对这台播放机感兴趣的朋友可以参阅第28页),考虑到现在大多数家庭在选配音箱时往往考虑较为经济的系统,所以试听时在燕飞利仕的Alpha系列中选择了几个型号分别作主音箱、中置音箱和环绕,其中主音箱是书架式,表现不俗的何氏低音炮被用来担当0.1部分。试听的碟片有SACD:Jay Leonhart的《Salamander Pie》,Jacintha的《Autumn Leaves》和鼓童的《鼓》;DVD-Audio:巴伦伯伊姆指挥柏林国家交响乐团的《贝多芬第七、第八交响曲》,哈农库特指挥皇家音乐厅管弦乐团演奏的《德沃夏克第九交响曲·水仙女》;CD:电影原声大碟《最后的摩根战士》,佩拉希亚演奏的《肖邦练习曲(作品第10、25号)》;DVD:Superbit版《空军一号》和极限版《T2》。

  佩拉希亚的《肖邦练习曲(作品第10、25号)》是索尼用DSD录制的CD,音色亮丽,晶莹剔透,它有同样的SACD出版,可惜我没有买到,否则倒可以对比一下。至于电影原声大碟《最后的摩根战士》,一直以音域宽广,有很好的交响性著称。D9被设置成2.1打开模式,播放上述唱片时输入到两声道立体声,DSD录音的特性得到了如实的反映,而在音乐的表现上,D9有一般AV功放难以企及的高频延伸,我说的延伸完全不是通常所指的,在频率的高端能维持足够的量感,它是一种弥散于空气之中的音乐细节,完全飘离喇叭单元,能使你有产生已走近乐手的感觉,它使我对这两张CD有了新的认识。在聆听两张多声道的DVD-Audio时,切换到了5.1输入状态,D9所营造的包围声场仿佛在倾刻间就把听音室空间拓宽至音乐厅规模,不要被Alpha狭小的箱体所迷惑,D9的表现可以使Alpha得到极致的发挥,此时由Alpha送出的每个音符都像在轻松自如的跳跃之中来到你的跟前,无拘无束。有了低音改道,再加上低音炮的通力协作,整套音箱给出了大型扬声器系统才能营造的现场感,音乐织体严密而清晰,音色丰富却不紊乱,音场也突破了听音室的空间局限,D9很大程度地改变了我对晶体管功放音色内敛、冷峻的顽固印象,同时不禁使我产生了一个疑问:普通的多声道AV功放为何不能使我获得如此奇妙的感受?当然,用普通的立体声功放驱动小型扬声器系统时,因为没有低音管理,与D9对决就可能会先输一招。我手头的三张SACD都不是多声道的,但是它们的录音和制作都是可圈可点,且各具特色,Jacintha的《Autumn Leaves》又名“择仙花”,应该是发烧友们非常熟悉的唱片,至少CD版大家应该人手一张吧?播放这张SACD时有很好的空气感,听者仿佛正置身于小酒吧之中,而与Jacintha之间似乎也已无任何空间阻隔;Jay Leonhart的《Salamander Pie》是非常好的人声碟,不知道为什么国内很少见到,Jay Leonhart的演唱配器很少,现场除了一架钢琴伴奏以外,就是Jay Leonhart用低音大提琴自弹自唱了,用D9播出时,其丝丝入扣的细节直逼V系列功放, 而音节快速停顿之处的略显迟缓,可能是D9与V系列最大的差异,它使D9的声音产生偏色的倾向,似乎给音乐覆上一层薄薄的黄昏色调,喜欢蓝调Jazz的听众或许会喜欢,听惯V系列中性音色的听众可能还要适应一下。这张唱片我在普通的AV放大器上曾试听过,味道大异其趣,考虑到当时所用的喇叭不及Alpha,就不妄作评论了;《鼓》是一张很“日本”的SACD,它是索尼为了推广SACD而投巨资制作的示范级SACD,在这里主要试听低音效果,此刻低音改道就大见成效了,对比2.1和2.0模式,可以听出邹先生对低音管理颇有心得。最后,再试看Superbit版《空军一号》和极限版《T2》两张DVD,主要看两点,其一是经过视频分配电路的视频信号有没有变化,其二是影院的大动态音效,其他方面应该涵盖在CD、SACD和DVD-Audio的试听中,概括地说D9对视频信号只起到“收发室”的作用,目测对比经过D9的各种视频信号,看不出任何修饰和异变;而在大动态音频信号下,D9的瞬态反应、大信号时从容不迫的控制力可以令人信服。


编辑:18928843168 微信:gzhifi E-mail:gzhificom@163.com 用QQ登录论坛,参与分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