喇叭摆位基本法


早阵子收到一位署名Stanley的读者来函,指出本刊从未有专文讲解喇叭摆位之事。的确,我们真的从未就这玩Hi—Fi的基础性事宜作过详细讲解,因此,以下便要向初哥们讲讲喇叭摆位的基本法!

首先要做到耳平高音单元

喇叭即扬声器或音箱(国内用词),人们大都将之概括地分成两大类别。一是座地式,一是书架式,但无论书架或座地的,摆位的方法都差别不大。首先,书架喇叭要『坐脚架』才靓声,这个实属必然,但也有些座地喇叭需要坐矮架;例如B&W的801及802等便是。至於喇叭的高度,不管需要『坐架』与否,一般而言足以聆听者坐着时耳平高音为准。然而,这不仅是喇叭的问题,座椅的高度亦需配合。举例说:若一款二路二单元喇叭指定要辅以27"高脚架,使用後其高音水平高度达37"的话,如阁下聆听时所用的座椅令你坐下时耳朵的水平高度高於或低於37",那便会影响到正常效果,这会令到高中低频失却平衡。而对於初哥们来说,最显然易见的弊处则在於;若高音单元低过耳平,音场整体会变得低矮。若高於耳平,中低音与低音会遮盖高音,形成低音过多而高音不足,或会有音场较高的错觉,但结像与定位会因低音对高音的遮盖效应,变得模糊。

然而,以上的并非金科玉律,仍有许多非一般例子要视乎个别喇叭的设计来设定,好像Martin Logan、Magnepan等屏风喇叭,又或Bose的直接/反射技术喇叭,便不能套用上述的高度设定准则。此外,某些巨型座地大喇叭将高音单元放得高高在上,例如Wilson Audio的Grand Slamm,又或像Dvnaudio Consequence将高音单元放在贴近地面者,便需根据设计者的指示下,以一个较远的『冲程』听音距离,才能合成出平衡的全频频率响应。所以,无论要设定什么类型的喇叭都要先参阅说明书,看看有没有厂方建议的高度指引实属必须程序。

喇叭放第一个1/3位,聆听椅放在第二个1/3位

好了!当完成了高度设定指引的要求後,接着就要处理左/右声道两喇叭之间,喇叭与聆听位之间,以及喇叭跟喇叭後墙与侧墙等之距离。

传统的说法,无论要在一个新地方重新设定一对喇叭,抑或换了一对新喇叭,第一步;应将两喇叭放在聆听间长度的三分一之上。以本刊25尺长的大Hi-Fi房为例,喇叭要距离喇叭的背墙8'4"(面板起计)。其次,左/右声道两喇叭的距离,以面板中轴线作准,至少6尺,这是有效呈现出一个立体音场的最短距离。太过接近的话,会弄至最简单的左/中/右定位效果也变得难以分辨。此外,两喇叭的面板应完全平行後墙,并各与两侧墙形成90。(直角)及离墙数尺。至於聆听位,则应设定在另一个三分一之上,即喇叭与聆听位就像两个将聆听间长度划分成三等分的分界点。

上述的传统手法,纯粹就着如本刊那两间长方形的『理想型』Hi-Fi房,以及传统式样的喇叭而论。若遇上香港常见的不规则钻石形客厅,又或总面积百多尺的大细边客饭厅,又只能用半边来玩Hi。Fi的情况,还有若使用NHT类面板向内侧倾斜喇叭及特别要靠近後墙才靓声的Naim Audio喇叭等,如以刚才的传统手法,根本不能得到应有的效果。因此以上及继续下来要为初哥们提供的指引,同样不应以金科玉律视之,只要就着情况做到尽量接近便是!

基本上,左右两喇叭应与後墙平行,即左右两声道喇叭与喇叭背墙的距离完全相同,而左右两声道喇叭亦应跟聆听位有着相同的距离,这样才可确保左右两喇叭发出的直接声同一时间到达聆听位,所以左右喇叭与聆听位理应构成一等边或等腰三角形。若是等腰三角形,则两喇叭一边作为底边跟聆听位,以构成一锐角三角形为佳。若呈钝角三角型的话,即一是聆听点与两喇叭的距离太接近,又或两喇叭之间的距离太远、太宽,这两种情况,都会很容易弄至音场中央结像奇大。例如一独唱者的口形,横跨左右喇叭,更只能有极左及极右两定位,此之为大耳筒效应!就像透过耳筒聆听两声道立体声重播般,只有在头颅中心的一把人声,以及极左极右的音乐声,完全谈不上三度空间舞台感。所以务必先搞妥这个平行於喇叭背墙前的三角关系,否则难有正常靓声!


编辑:18928843168 微信:gzhifi E-mail:gzhificom@163.com 用QQ登录论坛,参与分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