音樂的城堡 . 傳世的夢想——Gryphon Mikado CD机


     Mikado在乾淨俐落的音符起落之際,賦予更加飽滿的琴身共鳴,小提琴的形體更加凝聚、浮凸,從中頻到中低頻均衡的拉開音樂的氣勢,聽來更加符合一代大師的風範氣度。

這不是我第一次邂逅Mikado,去年九月份,Flemming親自從丹麥帶來全台第一部 Mikado,就曾經在代理商處搶先嘗鮮。當時使用全套Gryphon系統試聽,從CD到喇叭,全部都是Gryphon,那時候最大型的Poseidon還沒有問世,搭配的是Cantata喇叭。雖然採訪主角是Mikado,但讓我最驚訝的卻是Cantata喇叭,尺寸不大的二音路喇叭卻能夠發出龐大的音樂能量,搶走不少 Mikado的風采。

談起 Gryphon ,從創業至今設計理念從來沒有變過:純A類、無負迴授、雙單聲道與全平衡。把這樣的條件放到 Gryphon 的這部CD唱盤Mikado身上,同樣完全適用。「吾道一以貫之」套用在音響設計上面,Gryphon算是徹頭徹尾一致。

 
學美術出身的老闆

任何人看到Mikado這部CD唱盤,不管是否熱中於音響器材,都會讚嘆其既典雅又現代的設計美感。仔細端詳Mikado的設計,不僅是整體造型突破傳統的窠臼,更有工業設計的巧思。主事者Flemming E. Rasmussen原本是學美術出身,設計出這麼具備美感的CD唱盤,箇中巧妙不難管窺。

Mikado維持了Gryphon器材外觀的各種設計元素,整體以黑色為基調,另外加上銀白色金屬頂蓋收畫龍點睛之效,與擴大機的尺寸比較起來,Mikado多了一分靈秀,少了點厚重,線條輪廓更見洗鍊。

捨棄一般承盤進出的抽屜式設計,Mikado採用了上掀式設計,這在頂級CD唱盤是常見的手法,但是Mikado獨特之處在於新穎的起閉方式,銀白色的金屬頂蓋開啟時,內部裝設藍色LED燈光還會一閃一爍,妝點出新鮮的科技感。我很直覺的想到「星艦迷航記」裡面的企業號太空船,而Flemming說他自己也是個Trek迷,Mikado的設計靈感或許由此而來。

上掀式設計的巧妙

我長期使用的Micromega CDF1轉盤也是上掀式設計,但是得要全手動掀開厚重的透明壓克力面板。大部分的上掀式唱盤都採取手動設計,原因是頂蓋的重量都不輕,設計自動起閉頗費功夫,乾脆簡單的做成手動。

難道沒有出現過自動起閉的上掀式設計?其實有的,以前 Roksan 的 DP-1 轉盤也是使用圓形銀白色金屬頂蓋,透過馬達與齒輪傳動起閉,Mikado的設計則略有不同,起閉的方式類似,但Mikado則是裝設了一根支撐桿,用馬達傳動支撐桿,將頂蓋舉起來,金屬頂蓋本身並不與任何傳動機構連接。

獨特的起閉頂蓋設計看起來機械感與設計感十足,但是卻讓Flemming花了很多功夫才找到適當的元件。問題出在Mikado的頂蓋很重,必須使用扭力夠大的馬達, 您或許覺得頂部那塊薄薄的銀白色頂蓋怎麼會重? 注意連結頂蓋後面那塊金屬板頗有份量,一直延伸到後面的起閉軸承部分,兩個加起來重量可不輕。為了找到扭力夠大、噪音又夠低的馬達起閉,Flemming耗了些時間尋覓適合的元件,還因此略為推遲了上市時間。

落實細節的設計

Mikado不僅在外觀風格獨具,工業設計上還有許多值得介紹的特點。從頂部俯視,Mikado大致分為三個部分,中央是承盤所在,左右兩側頂板則成對稱之姿,拆卸時先將兩側頂板卸下,小心的把藍光LED的電源供應配線拔開,然後才能拆卸中央的金屬頂板。兩側對稱的頂板下面裝置的是左右聲道的DAC與類比放大線路,完全依照Gryphon雙單聲道的原則,左右聲道線路完全分離。除此之外,Mikado也徹底執行最短路徑的設計,分立在左、右兩側的放大模組,不管是平衡或非平衡輸出,各種端子就直接焊在線路板上。核心的承盤機構位於正中央,斗大的CD Pro2刻蝕在灰色金屬外殼上,一眼就能認出來。拜國內改編「無間道」的逗趣影片,CD Pro2幾乎是Philips有史以來知名度最高的一款承盤,當然 CD Pro2 不光浪得虛名,而是成熟度與穩定度相當高的一款承盤機構,許多知名的唱盤都不約而同的使用它。選用 CD Pro 2也不是單純的買來就用,硬塞進去,還得要進行修改,包括鋁合金車製的專屬CD鎮,車工與設計都是第一流的水準。數類轉換器則每聲道使用兩只AKM 24bit/96kHz晶片,採雙差動(Dual Differential)解碼,理由很簡單,Gryphon堅持全平衡設計,所以每聲道得要用上兩只Stereo的解碼晶片。

晶片的選擇與舊款Adagio相同,昇頻也採24Bit/96kHz,Mikado升級之處在於新的兩枚主控時鐘,一個裝在轉盤附近,一個裝在數類轉換晶片附近,藉由雙時鐘控制降低時基誤差。

在承盤機構的周圍,引人注意之處還包括4只環形變壓器,您或許會想:一部CD唱盤怎麼會需要4只變壓器?其實Mikado回到了最基本的設計邏輯,把可以分離的部件都盡量分開,然後再巧妙組合成完整的設計。嚴格的將類比與數位的電力供應分離,是大家都瞭解的基本原則,但是能夠落實在設計上,Mikado樹立了當代頂級CD唱盤的一個新典範

Hi End CD越來越難製造

    考據Gryphon器材發展的歷史,不難發現Mikado與前一代當家CD唱盤Adagio之間相隔的時間並不長。在Gryphon自家網站上的器材年表,第一部Tabu CDP1在1998年十月推出,而第二部Adagio則到2001年底問世,兩者相隔大約三年左右,而Mikado在去年就已正式發表,算來與Adagio相隔才一年多,更新的速度似乎快了些。與Gryphon擴大機約莫每五年才會推出新款的速度比較起來,CD唱盤上面汰舊換新的腳步顯然快得多。

    是什麼原因讓Gryphon的唱盤更新速度比擴大機快上一倍?問題在於關鍵元件的取得來源。 Flemming 自己也不願意經常更動器材款式,但是擴大機上面所使用的元件,絕大部分都能找到穩定的供貨來源,而CD承盤機構就不是如此。以往Tabu CDP1與Adagio使用Sony承盤,而Sony幾乎每年都更換設計,新型號推出以後,舊款承盤都不會繼續生產,下游廠商得要因應關鍵組件的提供者修改設計,這讓Flemming非常頭痛。

     雖然他還是很欣賞Sony設計生產的承盤,但是Sony的生產政策讓他不得不轉往Philips的懷抱。從這裡也可以發現,雖然SACD與DVD-Audio還沒有打敗CD,但是國際性大廠的動向,確實讓Hi End等級的CD唱盤越來越難找到合用的關鍵組件,也讓Hi End CD的製作難度提高。
    
     獨特的觸控「創舉」

將Mikado與參考系統連接妥當,準備好好品味Flemming的最新力做,這才發現正面控制面板上面沒有電源開關,直覺的往背板去找,也沒看到,找了一陣子,才發現電源開關裝在前方底部,巧妙的隱藏起來。打開電源之後並不是直接開機,而是停留在待機模式,但是正面的 Gryphon標誌已經泛起紅光。

按下STB的開關,紅色Gryphon標誌會閃爍幾下,然後顯示幕亮起,表示進入正常工作狀態。所有的操作功能都整合在略有仰角的控制板上面,但是操作卻不是傳統的按鍵,而是採用觸控的方式。原本Flemming只有想到觸控設計,但是原型機出來以後,大家發現觸控雖然很新穎有趣,但是有沒有按到功能鍵的感覺卻不是很明顯,因此他們又替Mikado裝設了觸控「聲音」,一旦觸摸任何一個功能,就會發出「喀啦」的小小聲響,告訴您Mikado已經感應到了。Mikado有趣的操控方式,在CD唱盤當中我還是第一遭看過,算得上「創舉」。

遇過最「燙」的CD

     經驗當中Gryphon的器材都很熱,這是純A類設計的特色,但是Mikado還是讓我吃了一驚,開機之後聆聽約莫半小時,試摸了一下機殼,溫度還好,感覺到稍有熱度,原本以為大概正常工作溫度就是如此,再聽個半小時以後重新試過溫度,這下可真的嚇一跳了,竟然明顯的有燙的感覺。拿起家裡的耳溫槍隔空測量,竟然將近50度,雖然家用耳溫槍精度較差,但 Mikado 已經是我遇過最燙的CD唱盤,我所使用的 Mark LevinsonNo.36XL DAC正常工作溫度也不低,拿來與Mikado相比,倒成了小巫見大巫。

     經過一個小時溫度到達略有「燙手」感覺的地步,Mikado的工作溫度會不會繼續上昇?合理的設想,Gryphon原廠應該已經進行過完整的測試,這樣的想法恐怕是過慮了,不過為了慎重起見,我讓Mikado連續開機了大約三天,溫度一直維持在差不多的水準,器材的工作穩定度應該沒問題。

     溫度的上昇耗費了將近一小時,印證在聲音上面亦然,一開機我就忙著在Mikado與參考系統之間輪番換CD交互聆聽,初時覺得不過爾爾,但是經過半小時之後,開始感覺暗自擔心,一個小時過去以後,眉頭開始皺了起來,當評論員最大的夢魘開始浮現:自己的參考器材受到嚴重威脅,對自己的聲音抱持的信念也開始動搖,心猿意馬了起來。


编辑:18928843168 微信:gzhifi E-mail:gzhificom@163.com 用QQ登录论坛,参与分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