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京羽商电声有限公司的新产品总是让人眼前一亮,稍早些时候推出的Classic No.16.x系列胆机采用了与众不同的“沉入式”底盘结构,而在最新发表的Classic首款数字产品No.18.0 CD播放机中,除了为声音表现力而使用了电子管输出外,更为显眼则是在整机结构上又研发出颇为独特的“悬挂式”设计,羽商的设计师似乎总想要颠覆传统!
悬挂式整机结构
与普通CD播放机明显不同的是,Classic No.18.0拥有一块厚厚的铝合金顶板,黑色表面经拉丝工艺处理,顶面贴有制作精致的铭牌,以及一个圆形有机玻璃窗。顶板4角作了圆弧处理,以配合下面的圆形支柱;左右两侧也被设计成弧线,前后沿则有相应的弧线倒角;前面板呈全对称布局,片舱和资料显示屏居中,左右各有4个圆形小按钮;不过需要注意的最右下角的其实是一个“弹出式”音量旋钮,用于调节耳机放大器的输出音量。机顶的小圆窗在开机状态下会发出优雅的蓝光照明,借此可以看到内部碟片的运作状况,充分体现了设计师的匠心独运。
要想看到No.18.0 CD的内部,必须把它翻个底朝天,然后把底盖取掉,这时可以发现机器厚实的铝合金顶板与4个圆形支柱构成了支撑整机的骨骼,包括机芯、电源变压器等在内的全部零部件、电路板以及机器的前后面板都安装顶板上,当机器正常摆放时,这些东西其实是悬吊在顶板下方,这就是“悬挂式”设计的来历。4个圆形支柱的底部设有可调高度的圆盘机脚,并且带有橡胶软垫,另外还可以将圆盘机脚更换成球形体避震物,所有这一切当然并不仅仅是为了追求新奇,而是能够更好地隔离消除外界震动,避免传入机内对音质造成损害。还有,No.18.0的顶板不止是一块铝合金板,而是与一层镀锌钢板一起形成复合结构,利用不同材质具有的不同谐振特性相互牵制,达到消除内部谐振的目的。
数字与模拟电路全分离
Classic No.18.0的内部安排得相当紧凑,中央安置SONY 213Q机芯,一侧是电源变压器,另一侧是模拟音频信号处理电路板,靠后则是数字信号输出、DAC数模转换和机芯伺服电路板,紧贴面板背后还有一块开关及显示电路板。从结构上来看,Classic No.18.0上做到了将数字电路和模拟电路PCB板各自独立,加之电路板上的布线考究而独到,使得数字和模拟信号间的相互干扰变得更低。Classic No.18.0采用的均是发烧级元器件,如电容全部使用WIMA产品,电阻均为误差1%以内的金属膜电阻,而在模拟音频电路末端的低通滤波器中,甚至采用了误差低于千分之一的高精度电阻!
No.18.0采用了高品质的DAC芯片Crystal CS4398,配合精心设计的高纯净时钟电路,将时基抖动影响降至新低。模拟音频处理电路全部集中在右侧的电路板上,事实上在这块PCB板上又可以分为两个部分,靠背板那端是包括低通滤波、电子管单端输出及平衡转换输出等数模转换电路;靠面板的则是高品质的耳机放大电路,二者之间以电源电路加以隔离。低通滤波及平衡转换电路以高速低噪声运放IC OPA604构成,单端输出则以双三极电子管6922EH构成末级缓冲电路,令声音更为圆润动听。耳机放大尤其值得一提:以高音质运放NE5532构成AA类放大电路,具有14.65dB的增益量,并且驱动能力颇强,可轻松推动30~600欧等各种阻抗的耳机,效果甚至不输于专门的耳机放大器。
任何一件高音质的音响器材都是从电源开始做起,Classic No.18.0也不例外。它使用的电源变压器以环氧树脂灌注密封在金属屏蔽罩内,可隔绝振动、噪声及潮湿天气之扰。整机共设有6组精密伺服稳压电源,为DAC供电还采用了噪声低至nV级的并联式电源。精密伺服电源的内阻极低,甚至优于高性能的电池,不过电路复杂度及成本也高得多。如果你在通常由三端稳压IC构成的电源组件中还看到了运放IC,就表明此处采用的是精密伺服电源设计。
足够的煲机时间很重要
由于使用了电子管作输出,因此刚开机时需要给管子一段预热时间,Classic No.18.0将这段时间设置为30秒。如果接通电源后很快进入播放状态,则会在显示屏中出现倒计时,归零之后就会有正常的音频信号输出。经过一个星期的煲机之后,Classic No.18.0的声音逐渐趋于稳定。我发现对于Classic No.18.0来说长时间的煲机尤为重要,刚开声的新机略微有一些化不开的感觉,音乐味虽然很浓郁,但却不够自然,一些必要的细节也表达得不够清晰。而随着煲机时间的增加,声音中慢慢凸现出清越的特性,优雅感与日增添,并且发声也转化为悠扬自然、细节丰富,精确而不过分煽情了。
要体会Classic No.18.0的精确自然,可以从蔡琴的一张老唱片《金片子(二)魂萦旧梦》中得到最好的领略。琴姐的音色发烧友可谓耳熟能详,在这张唱片中部分曲目系由钢琴伴奏,此时蔡琴以较接近麦克风的方式呈现,声像中唇舌口型、吐词呼气等场景均历历在目,音色极为传真的同时,内心情感亦透过Classic No.18.0得以淋漓尽致的表达;而其余由Big Band伴唱的曲目中,Classic No.18.0将蔡琴与乐团实地演出的比例完美呈现,并且琴姐明显突出在乐团前方。仅此一张唱片,即可让Classic No.18.0对发烧友们产生极大的诱惑。
具有充实内涵的声音表现
Classic No.18.0声音中的清越成分并非表现为锐利,而是代表着一种脱俗的典雅气质,虽然并非毫无音染,但相信大家都很乐意接受,此时若是播放《时光之窗》(Telarc CD80489)这张由拉赫曼尼诺夫弹奏自己的钢琴独奏曲唱片,就可以感受无遗。拜科技之赐,将这位在1919年至1929年间利用Ampico音乐滚筒技术以打孔纸卷纪录下的钢琴演奏,在今天得以重现,再以Neumann TLM-170麦克风录制,其晶莹剔透与纤毫毕露即是清越的最佳注脚。Classic No.18.0在此将琴键之每一动态毫无保留的再生,泛音结构非常完整,可见其解析力之细腻。
在播放小编制演奏时Classic No.18.0显得文质彬彬,而在再现大编制管弦乐时则具大师气度,指挥若定,层次清晰。弦乐群如丝绸般顺滑、木管清亮透明、铜管咆哮似金、敲击清脆俐落、大鼓沉稳扎实、音场层次分明、音像实体明确、频域高低平顺、动态对比宽阔……,这些高保真音响所追求的要素若是在顶级器材中或许能轻易表现,而此时在Classic No.18.0身上也呈现得相当逼真,这就要归功于Classic No.18.0对泛音结构具有完美再现的独特功力。另外值得一提的是Classic No.18.0的低音是适当而不夸张的,例如在交响乐录音中的大鼓之质量已经足够震撼,低频在厅堂的反响也足够丰润,实在没理由要求低频再生都得如临大地震,在这方面Hi-Fi与AV的要求确实有着明显的不同。
任何情况下,Classic No.18.0都能营造出一个宽深完整、立体浮凸的三维空间音场,并且随乐团编制与录音场所变化其大小,音像也随音场大小呈现适当比例,堂音也能因场所不同而浓淡相宜,这种表现可以反映出Classic No.18.0具有极低的背景杂音与高度透明性。例如斯图加特钢琴三重奏团演奏的《舒伯特钢琴三重奏》(Naxos 8.550131),Classic No.18.0能将小型室内乐团之音像比例,前后左右之分离度,乐手之间相融之气韵,音像之形体感与质量感以及现场氛围都一一呈现。
CD诞生至今已经25年,基础技术其实已经相当成熟,而面临着SACD和DVD-Audio的挑战,CD仍然以颇为良好的状态生存延续,不断有新品牌、新机型诞生,所依靠的就是设计师们各自对声音的独到见解及校声技术。Classic No.18.0拥有气质独特的外观,加上充实的声音内涵,仿佛是同时具备靓丽外形及高超演绎实力的新生明星,相信一定会受到发烧友们的青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