刘汉盛前言:
我认识朱守为已经十多年了。最早,他是代理商的业务代表,我是他的客户。虽然他有一只脚不良於行,但从他与我做生意的态度上,我觉得他无论是在生理上丶或心理上,都是一个残而不废的人。後来他离开代理商,创造了属於自己的音响事业。我原本担心他会失败,结果他活得好好的。
後来,我才了解朱守为为什麽能够活得好好的,这切一都是因为他有超越一般人的意志力所致。他不良於行,但是撞球的技术却是叫得出名号的(比较「不光荣」的业馀赛记录是莒光杯第三名)。为了练撞球,他甚至去开了一家撞球场。他曾因严重痛风而住院。我们都知道痛风几乎不会好,时常会发作,而他却还能坐着钓鱼。据他说他用的鱼竿一根才几百元,但却已经钓了几万斤的鱼(不知道这个数字有没有夸张?如果没有,难怪他会痛风)。以前他在做器材修理时,他的修理速度是别人无法赶上的。试想,如果没有死硬突破困难的精神,撞球会打得那麽好吗?能钓那麽的鱼吗?机器会修得那麽快吗?
这次,经由他对音响空间处理不服输丶一定要将它弄好的锲而不舍精神,让我更确定他狂热投入一件事情时的惊人毅力。从我第一次去他那里所听到的堪入耳声音,到我最後一次去时所听到的各种超值表现。我要说除了「音质」与「音色」这二项因为器材的天限而无法大幅改变之外,其馀「音响二十要」他可说都已发挥得淋漓尽致。尤其是音场的调整以及超低音与卫星喇叭的搭配更是天衣无缝。以那麽廉价的喇叭享受那麽好的低频与极低频,我想这是很多人从来没有去想过的事情。
为了让读者分享他的经验,我鼓励他将这次调整的经验写出来。虽然他在文中所叙述者尚不及他亲口所述之精彩,不呙也已经表达出许多重点。读者们看完本文之後,如果觉得意犹未尽,不妨直接与他联络,他会很乐意与您分享经验的。
去年,本公司因业务所需,由一楼移至二楼。也因此面临一个新的音响空间。当时正逢「音响论坛」刘总编在畅谈空间理论及音响聆听观念,为了实际需要,我们也搭上这班空间处理的列车。这其中免不了就是买扩散板丶钉制声弧丶贴吸音棉等等基本动作都来。抱着依样画葫芦的心情,一切没头没脑丶好似很简单的通通就定位。结果呢?我们自信满满,但得到的评语却是「惨不忍闻」!包括刘总编在内,来听过的人都怀疑为什麽声音会这麽糟呢?高频段非常的突出刺耳,中频段又不饱满,低频段也不够清楚。整体的声音可以说是「幼稚园」的声音(这是刘总编在我们「大学毕业」时才告诉我们的)。而我们当时还自信满满的请刘总编来指教。与现在同套器材丶截然不同的声音相比,这中间的差异实在是难以想像的。这也是我们这段时间以来埋首苦干的最佳回报。
当时本公司使用的器材是廉价的Marantz CD65丶Megnum-1一套三万元前丶後级和M&K小喇叭及M&K超低音。许多人员原本怀疑是音响器材太廉价了,以至於声音会那麽糟。事後证明,并不是器材,而是聆听空间的处理以及喇叭摆位不当让声音变糟了。我们的空间宽约5.2米丶长约7.8米,大概11坪左右。空间虽大,但是最不利的是左边墙仅有1/3高度且呈阶梯式下降,邻接左边的又是另一个空间。条件有限的音响硬体放置在毫不搭调的空间,又发出那麽难听的声音,到底要如何面对这样的困境呢?其实,当时是危机或是转机,端看当事人的心态。现在回想起来,当初身陷困境时,如果没有锲而不舍丶勇往直前的精神,如今也无享受这般丰富的音乐乐趣。
从刘总编第一次来过之後,我们就已痛下决心,一定要在不改变现有器材的大前提之下,将声音调整到大家称许的地步。说实在的,一开始的时候我对音响空间的种种,以及喇叭摆位的奥秘也仅止於杂志上别人所说的「文字」而已。一直到我们亲自动手投入,一点一滴的从实战经验中发现事实,才慢慢体会到那些文字的真正意义。当然,我们也从自己动手中,发现前人所写的理论与我们的经验有些不符。这里面我想有些是因为音响美学的改变,使得以前的人与现在的人在音响效果的要求上有落差,所以会有这种结果。此外,更珍贵的是我们经由自己动手,学习到真正属於自己的功夫,这是任何只会藉换器材改善声音的人所无法享受得到的。
回到正题。前已提过我们的空间左右墙不对称,左墙为新砌的水泥砖墙,墙面贴硬质小碎点进口壁纸,右边砖墙贴软质细格本地壁纸,地面为水泥面铺方块硬质地毯。为了方便摆位故以左右对称铺设,喇叭後墙是水泥贴壁纸,聆听位置後方有一座展示架。到底问题出在那里呢?与刘总编讨论过後,他认为基本上各频段的量感就不均衡,中频段与低频段都不足。在调整过程中,我们也了解到七个频段(即极低频丶低频丶中低频丶中频丶中高频丶高频丶极高频)如果失去平衡,就如考驾照路边停车压线扣36分般的严重。为什麽?因为这七个频段环环相扣,只要任何一个频段失去平衡,就好像调整三枪投影的红绿蓝失去平衡般,颜色不会正确。我的系统初期遇到的是中低频量感非常的少,钢琴只听到触键撞击的声音而无後续延续的共鸣;吉他近距离录音拨弦声与共鸣箱体不成比例(前者大於後者);男女歌者只见嘴而不见胸腹。
以上所述不良状况,若凭过去的直觉处理,一定是先换口径较大的喇叭,或换扩大机丶线材。然而换了以後问题就解决了吗?回案是否定的。此时问题又回归至原点,最确实治本的办法就是该如何处理我的空间?既然已经确定大方向,我们就以克难的方式开始动手。我们先将聆听位置左边侧墙丶以及天花板处加以补强,因还需要调整,所以暂时以自制的扩散板权充,以改善中低频量感不够的状况。经由聆听CD测试,初步可以听出钢琴有明显的进步。高兴之馀,我们又请刘总编来听。但刘总编仍然认为尚有一大段距离。
哇!到底是那里不足啊?刘总编说:「你必需了解,每个频段的量感分布不像汽车速度有指针可低循,它端赖你的耳力判别。就好像大厨在烧菜般,外人看起来他抓调味料丶放酱油时好像很随便,实际上那是已经到炉火纯青的地步,所以不需要用量杯与汤匙去量。听各频段量感的分布也一样,必须像大厨放调味料般,用耳朵去体会声音的平衡,这样调出来的声音才会色香味俱全。」
「在此提供一种较为具体的方式给你:弦乐无论如何听起来一定不会刺耳,一定要先做到这个阶段。然後再更进一步调整出弦乐的光泽与擦弦的质感。接着弦乐拉弦时琴腔的共鸣细节也要表现出来。最後就是弦乐的甜美。」
「聆听擦弦乐器,弦与琴腔比例愈到低音阶,琴腔的共鸣感丶型体感愈明显且愈庞大。键盘乐器丶管乐器等等亦是如此。人声一定要活凸凸的有一个形体,而不是瘦巴巴的一根线条在那里而已。」
「分办声音对不对不是凭想像,而是很生活的。你必须去听真正的乐器演奏出来的声音像什麽,而不是只坐在音响室中想像自己的声音比较细、比较甜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