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多胜少
好了,说了这么多,也该拆来让大家瞧瞧了(图四)。怎么样了!不知当你第一眼看到gryphon S100的“内脏”时的反应又是怎样呢?很明显看出是双单声道设计(什么是又单声道?没必要解释了吧!)。庞大的电源供电系统占据了整个机箱,而每一个声道用了16只打着gryphon的电解电容(图五);可是每个电容的体积并不很大呀,对于外面的报纸或杂志所吹嘘的所谓“大水塘”岂不是背道而驰了吗?那在这里也有必要讨论一下有关电源滤波电容的问题了。不知在座有没有人拆开过电解电容呢?那我可以告诉你,电容是由两层中间隔着一层很薄的介质的金属铂卷制而成的,从其横截面看来可以等效成一个电感;而电容越大,圈数就越多,那么等效电感就必然越大。那试想一下,在电源两端并上一个电感,出来的声音也必然很粗,由其是对高频的损害就更大了。那么解决方法就是采用“小电容,多并联”的做法。理由很简单,因为小电容的由于体积、容量都比较小,等效的电感也就小了,通过并联的方法即可增大电容的容量。而恰恰相反,电感在并联中则感抗是越小的。这个矛盾就很容易解决了,也得到了很多人的认同以及采用,但有一个很大的缺点就是造价高。而gryphon 一样一下子用了16只电容每声道,真可谓是不计成本了。

其实一台功放中电源的重要性并不亚于功率管,为什么这说呢?其实说白了,功率放大器只不过是一个“调制器”(可以这样说吧)罢了。其实在实质上并没有把小信号放大;而是实上我们所说的所谓“放大”只不过是利用小信号调制功率管的导通或截止情况,再通过外加电压来直接供给喇叭;电源的重要性可见一斑。因此很多HI-END级的器材都特别注重在这方面落足重本;往往一部高质数的放大器,其电源部分占整机的价值不下于2/3。

布局也发烧
在gryphon S100的整体布局也完全符合发烧的理念;其电压放大级的线路板是直接安装在背板上。这样做的目的是尽量减少信号引线的长度;那减少信号线的长度有什么好处呢?由此也随之引出一个问题:信号引线的问题,很多时候这都是容易被众人所忽视的地方,相对于HI-END级的器材而言,引线的长短对音质是有着很重要的影响,由其是在信噪比方面的表现更加明显。大家都知道,空间中充满了各种频率的电磁波,如果引线过长的话就很容易感染到空间的电磁波,即使是很微弱,但经由放大器放大之后,足以影响音乐背景的纯净度。说到这里,想必大家都已明白了gryphon S100为什么把电压放大级装在后背板的原因吧!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