永远的Dynaudio Consequence喇叭(3)


4月29日,我第二次到小高音响。这次,我还是带著与上次一样的软体,喇叭与聆听位置也没变。听过二张CD之後,我就发现低频的量感比较第一次来听时还少。请教小高,原来是换了喇叭线,这件事前面已经讲过,就不再重述。我们将喇叭线换回原来的OCOS,然後我与小高合力将Consequence往前拉约一公尺,再将它的向内投射角度调大些,这种摆法已经接近「螺孔摆法」,我的目的是造增加低频量与降低高频的量,使得高、中、低频段得到更好的平衡,一切就绪之後,聆听位置不变,我放了Telarc那张「California
Project」的第九首「Surfin' U.S.A」。果然不错,低频的量感比前要多了,大鼓踩下去不仅软沈有弹性,扑扑声的空气振波也有表现出来。接著我又祭出「宇宙河马」,也是真接就收第四首,此时的电贝司一弹出来低音又多又软又黏又沈,当然,那钹敲起来清澈又带有金属味的振动质感真是迷人。听过这二张之後,我又稍微小幅移动喇叭之後,就坐著一路听下去。

第二次的聆听,由於高频与低频的量感已经较佳的平衡,因此许多高频域的乐器听起来更清澈透明,感觉上有种不食人间烟火的脱俗。像响韵那张来High
End音响大展测试片,从头到尾都有不同的人声与乐器美感。例如我在听第一首与第二首时,萨克斯风的吹气质感就非常真实。听打击乐探戈时,打击乐的形体、质感也非常迷人。至於後面那几首大提琴与小提琴,其琴板的振动与拉弦的质感也都很清楚。而听Linn唱片的Jazz
Album第十一首时,也让我觉得非常恹懒有味道。

试过这二张测试片之後,我又拿出丹麦High Fidelity音响杂志的第八张测试片,还是试第四首「双鼓竞争」。我记得第一次听时由於低频不够扎实,所以觉得钹与小鼓的猛烈敲击太强烈了些,听久了坐不住。这次,因为低频的量感补上了,所以任凭它小鼓打断鼓棒,任凭钹敲得碎成千万片,我的感觉就是过瘾之至。而且,脚踩大鼓的低频每一下都好像踩到心坎上,这种低频的冲击快感就是音响迷的最爱。

狂风暴雨般的「双鼓竞争」打完,我选了Decca那张竖琴的第七首,我的目的是要听听看Consequence在二十几坪的空间中实在力有未逮。至多,应该在十来坪的空间中使用就好,这样低频的量感才能满足各种软体的挑战。否则,低频的量感一有不足就会与高频造成失衡的现象。

第三次到小高音响是5月13日。这次小高换了一条许多个N的昂贵喇叭线。而且,Consequence的底下还多了花梨实木垫。还是一样,这条昂贵喇叭线的低频表现就是与Consequence不合,低频的量感不如原来的OCOS。我随手拿了几张测试低岁的一试,就显出低频量感不足这个问题。除了低频量感不足之外,我发现声音更清晰、定位更明确,音像更浮凸。显然,那个厚厚的花梨木块发挥了效果。除此之外,其余一切都一样。暂态反应与速度感还是飞快,动态对比与强弱对比还是很大很敏锐。一切都还是保有Consequence的特质。

为了让低频出来,我们尝试著加大二格前级的音量控制,结果低频的量是加多了,但有些CD会觉得太大声,因此最後还是再退一回格。我确定第三次的低频量感的确不如第二次。

总结以上听感,Consequence有什么特质呢?堂音气韵表现非常好,乐器往上的延伸非常自然,音场的营造十分杰出。

高频段的表现坚实有力,低频段的向下延伸低沈、控制力佳(量的问题在於空间大小)。速度快,反应快,乐器演奏时强弱的变化敏锐,极大声与极小声的动态幅度大。

至於我对於Consequence的用家有什么建言?虽然只接触三认,我大概也将Consequence的脾气摸清了七、八分。我的建议是:第一、要用Consequence,聆听空间中应该要有适量的吸音表面。换句话说,软调的空间比较适合,否则容易产生高频反射过量的问题。第二、空间不宜太大,十来坪是上限,十坪以下六坪以上我想会相当好。香港「音响技术」的老板陈浩才先生以前就用过Consequence,後来因为空间的关系而改用更小的Facette。大小适当的空间会让Consequence的声音密度高,声音听起来紧密结实,味道比较浓。如果空间太大,就好像果汁被稀释,不仅味道变薄了,声音的平衡也会失去。第三、Consequence的效率只有83dB,平均阻抗为4欧姆,适合搭配低内阻的晶体後级,这样低频的表现才会更佳。至於扩大机的输出功率,不要怕,越大越好,Consequence的喇叭单体都能够承受很大的功率。第四、无论是前级或後级,应该以声音温暖者为首选。

最後,我有一个遗憾必须说出来:我明白「Consequence」的中文意思,但就是无法为它想到一个恰当的名字。

附记:听说功学社正在布置一间Arbiter前、後级推Consequence的专用试听室,有机会我还想到那里听听看,是否Consequence又有不同的表现。

Dynaudio年表

Dynaudio一方面那么大胆(将喇叭单体倒过来摆),一方面又那么保守(慢工出细活),到底它是怎么的一家公司呢?其实,Dynaudio是一家非常注重研发、创新的公司,他们每年的斫发费用大约占公司预算的百分之六。从1968年起,他们在喇叭单体的研究上已经取得以下的成就:1968年:喇叭单体的相位研究。1969年:单体的对称磁场。1970年:磁液冷却线圈。1971年:耐高温、坚固的Hexacoil音圈。1974年:非周期性基座阻尼,改善了个别单体基座的衰减反应。1977年:75〓中心磁体系统,提高了磁铁的效率。1981年:开发出矽酸镁聚合物MSP(Magnesium-Silicatepolymer)振膜,这种振膜有更好的内部阻尼。1983年:76〓半球形振膜中音单体,它有较低的自体共振。1985年:100〓中心磁体系统,使得设计极低的磁场游离且强力的低音单体成为可能。1986年:Dynaudio电子部门开始发展,第一对异於寻常的主动喇叭研发完成。1988年:CAQC电脑品管系统完成。1993年:推出Arbiter前级。这套以电池供电的前级花了Dynaudio五年时间,大约六百万丹麦币的代价。台湾售价二百多万台币,咸信是目前最贵的前级。1995年推出Arbiter後级。

看完以上Dynaudio的发展年表,我想您应该可以了解:对於技术的创新,Dynaudio无时不刻的在研究。然而,对於产品的改型,Dynaudio却十分的坚持,就像真正的好车是不需要年年改型一般。或许您不知道,Consequence就是这样一对喇叭,它已经历时约十三年,但是至今仍然不落伍。


编辑:18928843168 微信:gzhifi E-mail:gzhificom@163.com 用QQ登录论坛,参与分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