咦!话题扯远了,让我们回到Consequence身上吧。由於Consequence的效率只有83dB,因此厂方建议在中等空间中要大於125瓦来推它。小高音响的空间算是大空间了,因此小高准备了Gryphon Antileon後级(虽然标示功率只有纯A类100瓦,但是推Consequence。前级则用配套的Gryphon Elektra。讯源呢?CD转盘用Mark Levinson No.31XL,数类转换器用Resolution Reference 20。
第一声唱出来,读者们最想知道的大概是小提琴是不是贴地传过来吧?很可惜,让各位失望了,小提琴的位置还是高高在上。为了想知道到底要在多前面听,小提琴才会贴地传出来,我还特地一直趋近听。一直要到大约距离一公尺多时,我才感觉小提琴的位置是低的。甚至我走到Consequence後面去听,小提琴的声音还在上面。这个事实证明了Dynaudio高音单体在下的安排并不会影响到乐器的高低位置;同时也粉碎了音场会很低的猜测。相反的,当我坐在正常的聆听位置时,Consequence的音场非常开阔宽广,小提琴并不会趴在地板上拉。反而,,我觉得人声的高度非常好,经常都会比小提琴或一些乐器高。
为什么Dynaudio要将Consequence的单体上下颠倒排列呢?有一些有关Consequence的资料中,我并没有看到相关的说明。不过,我猜测有二个原因。第一个原因是为了相位,第二个原因是分频点的设计。我们都知道单体越少相位的问题越容易解决。但是,二个单体要分别负责20Hz-20KHz的频宽是太难了些。所以,较便宜的喇叭都采取二音路。音路越多时,它每个单体所负责的频宽也越窄,这样每个单体都能在最佳的频宽中工作。可是越多音路的喇叭在相位的精准上会越棘手。到底要如何解决Consequence五音路六单体的相位问题?我想,Consequence想到了将喇叭单体颠倒过来摆的解决方式。我相信这种解决方式一定有学理实验的根据,而非胡整一通。这就是我猜的第一个原因。
第二个原因是我从Consequence的分频方式所得到的结论。Consequence有四个分频点,分别是8000Hz、1400Hz、2700Hz与15000Hz。这也就是说,从800Hz以下都是由那个30公分的低音单体负责。800-1400Hz之间由中低音单体负责,1400-2700Hz之间由中音单体负责,2700-15000Hz之间由高音单体负责,15000Hz以上到30000Hz则由最底下的超高音单体负责。在此,我分每个频段逐一向读者们说明。先说最下面那个超高音单体,它所负责的是15000Hz以上的频率,这段频率早已都是很高的乐器泛音,年龄超过四十岁或耳力稍差的人恐怕都听不到这么高的频率了。虽然可能听不到,但耳神经可能可以感觉到,所以还是很重要。不过,因为它不是乐器的基音,因此与定位无涉。
2700-150000Hz之间这一段呢?一般而言,能够发出5000Hz以上基音的乐器已经很少了,连小提琴都很勉强。所以这个单体除了少数高音域乐器之外,与定位的关系也不大。从2700Hz以下的频率越来越重要,大部分乐器、人声的活动都在这个频段上。我观察到在这个频段里,中低音与中音单体都只负责二个八度的频宽。为什么会这样安排呢?因为这二个单体与定位有关系,为了展现最精准的定位,这二个单体仅负责很窄的频宽,以求的最好的效果。
从800Hz以下,我们感觉饱满不饱满,声音厚不厚、温暖不温暖大概都与这个频段有关系。很大胆的是,这个巨大达直径30公分的低音单体竟然负责从20Hz到800Hz的频宽。从这种安排里又可看出Dynaudio对於这个低音单体的自信。为什么?要知道,单体直径越大行动越笨重,越低的频率需要越厚重的振膜,越高的频率需要越轻薄的振膜,追二者之间很难两全。换句话说,要让这个低音单体在唱歌时很轻盈,而打鼓时又很有威力是相当困难的,但是Dynaudio却这样做了。至於这样做的效果如何?下文自有分晓。
从我的说明中,我想读者们应该可以了解,为什么Consequence的乐器高低感不会颠倒过来。人声以及大部分的乐器都是最上面二个单体发出来的,歌手怎么蹲著唱?小提琴手怎么会躺著拉?相反的,Consequence的乐器定位感与高低感还比一般喇叭更好。
既然上下颠倒的排列没有问题,我们现在可以安心来听音乐了。第一次听Consequence,我就深刻的感觉到Consequence的音质出奇的好,这种好是先天的,後天的努力学不来像金弦天碟那张「Crossover Cello」的大提琴打击乐的音色,Audiofon那张「希伯莱的遗产」的小提琴音色就亮丽又甜美。为什么Consequence的音质特别的好,我想与Consequence使用他家最顶级的单体绝对脱不诞关系。再者,Consequence的体重有82公斤,箱内一定有抑制振动的特别措施。这二个因素加起来,使得Consequence的音质出奇的好。
Consequence的高频段细致清澈,异常透明,听起来极高频的延伸很好,使得小提琴的高音域显出一种出尘脱俗的美。而且,堂音气韵非常清楚,空间感的描绘能力出众。我想,这是Consequence超高音单体与高音单体的功劳。中频段的声音坚实而又带点温暖,不过基本上不是软调的温暖。听卡列拉斯的「激情」就可感受到他既温暖又强劲有力的噪音,听竖琴时琴弦既甜美又有弹性。至於低频段,无论是「宇宙河马」或丹麦测试片的「双鼓竞奏」,或Telarc 那张「California Project」,我认为第一天所听到的量感并不够,无法取得高、中、低三个频段的平衡。为什么低频段会不够呢?我把它归罪放喇叭的摆位以及太大的空间。不是吗?一个二十来坪的开放式空间,我们可以听到相当低的延伸,但是要喂饱它的量却不是那么容易。还有,我注意到前级的音量只开到8(Elektra的面板可以显示数字),这是不大的音量,可是这样的音量就已经把Consequence推得相当大声,但却不饱满。我判断这是因为小高的空间并没有特别吸收声波的装置,使得音量无法开得太大(开太大就容易吵,像卡列拉斯「激情」第一首,唱到後来就觉得吵了)。或许因为这以,使得Consequence的低频量感还未发挥出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