Monster Genesis 1000 VS Sumiko DTi(2)


我不知道!我所清楚的,只是换了颗唱头而已。

也许有人开始要担心起来:「如此透明的声音再配上更多的细节,听起来会不会尖尖的很刺耳?」如果这正是您的问题的话,那可真是多虑了。所谓真正的细节,绝不是一堆吱吱喳喳不属于音乐该有的东西,而是那些能真正烘托出音乐的质感和份量的细微讯号,才配称作真正的细节,在这种真正细节的陪衬下,音乐会变得更有生气,更为自然,当然也就更容易感动人心。Monster G-1000所展现出来的细节,正是这种表现,使用她的人所真正应该操心的,是搭配G-1000的喇叭是否有足够的能力展露这些细节,而非耗费心神在唱头身上。

如此的高透明度加上充分展现的细节,其它方面的表现会差吗?当然不可能!您看,这井然有序的音场既宽且广,每一件乐器部恰如其分地被安排在音场中适当的角落,彼此不互相纠缠,却又都紧密相连,现场音乐的那股热络气氛就在这种毫不造作的表现方式下给完美地再生了出来。一件件独立而具有形体的乐器被这一层层回盪在音场中的残响紧密地交织在一起,而后共同地为这美丽的乐章作最完美的诠释,您可以随着音乐的律勤时而高吟时而低哦,您也可以乘着想像的翅膀恣意驰聘在无限的天地之中,但请千万不要惊讶,因为G-1000所做的,只不过是忠实地传达了唱片中的原有讯息而已。

惊人的动态

惊人的动态也是她傲人的成就之一。初换上G-1000到系统上之后,一定有许多人会懊恼个好几天:我以前的动态究竟到那裡去了!?随便放放几张以动态见长的名片:如Herold的「园丁的女儿」(Decca SXL-2313),Arnold的「苏格兰舞曲」(Lyrita SRCS-109),Respighi的「罗马节日」(Decca SXL-6822),Shostakovich的「第六与第十一号交响曲」(EMI SLS 7500)等,您都可以轻易发现到整个音的动态又比以往大大地进了一步。在一般的音响系统上,要分辨出LP与CD的优劣已经是件很容易的事,然而在高级的系统上又可以因为一颗唱头的改变再使LP的表现更臻完美,使人不由得怀疑究竟LP到底还有多少资源尚待我们开发;也让人愈感到CD超越LP的日子更遥遥无期!

低频无比延伸的特性

G-1000再生低频的能力也是另一个值得大书特书的的地方:在整个低频的频段中,G-1000展现了无比延伸的特性,沉潜的低音就好似无止境般地死命鑽去,尤其在低频表现愈佳的系统上,这种情形愈是明显。就拿那张「苏格兰舞曲」(Lyrita SRCS-109)来说吧,第一面最后一首的结尾处有声定音鼓,一敲下去后会从右边的侧牆传来很结实而清楚的迴音。以前用别的唱头来欣赏这一段,总觉得这几个迴响很遥远,也很虚弱,但并不觉得有何不妥;一直等到用了G-1000之后,才勐然发觉到原来不是这么一回事,原本唱片中录下的内容应该是如此地真实而且具有说服力!当然罗,如果您用Reference Recording的「Dafos」(RR-12)来欣赏这类表现的话,其差别更是夸张。只是,在听到如此有如天壤之别的表现之后,内心中兴奋和懊悔交错杂陈的情结,实在很难为外人道!

更教人感到难以置信的,是在如此延伸的特性之外,G-1000竟然还能将低频的控制力做到近乎完美的境界。在此以前,我们从没有听过LP也发出这么具有冲击力和速度感的声音,也从未想到过能把这方面的标准提昇到这么高。以往在追求音场方面的表现时总是心中先设定一个预想的标准再慢慢努力迈进,孰料G-1000的成就早就在我们的预想之外,这一点倒是令所有的音乐迷始料未及。

这么看来,G-1000是颗十全十美的最佳唱头吗!?其实也不尽然。在我和她相处了近一年半的这段时间之中,始终有两个问题一直困扰着我,使我最后不得不将她转让给别人。究竟是什么问题呢?先让我们喘几口气,换个心情再开始吧!

不够丰厚

首先,尽管G-1000有着延伸性良好的频宽和充分的细节,但是她一贯的音色走向却让我觉得有点不够「丰厚」,音质始终缺乏一种「份量」。尤其是在刚跑完音乐厅回来的头几天,这种感觉和想法更是强烈。这种情形就好像刚从夏威夷的Waikiki海滩度假回来后就马上去上福隆海水浴场玩,看着身边瘦得可怜而又趾高气昂的摩登小姐愈看愈不是滋味一样,难受啊!

事实上,不只我一个人有这个问题,几个朋友到最后也几乎都是基于同样的理由才换掉的。而且,似乎Monster厂方也注意到了这个问题,在前一年左右推出了G-1000的唱头线供G-1000用家使用,但我可没勇气去试,短短的四根电线要价五、六仟元,颇吓人的。

另外一个问题呢,是跟她太小的输出有关係。虽然我使用的SP-11有76dB的高增益量,依理论上来说应该是绰掉有馀才对。可是不知什么缘故,某些动态范围相当大的唱片如果放大声一点来听的时候,在高音压时就可隐约听出一些力不从心的感觉。有人说这是SP-11设计不良所致,也有人就G-1000的0.2mv输出是虚胖的。但不管真正的原因出在那儿,对我而言,不论是从事音响器材的评论或是自已欣赏音乐这两个难以克服的问题都已成了一股障碍。于是,再度的寻寻又觅觅,约于选中了Sumiko的DTi。

DTi输出较大

最初看上DTi为试听对象之一的原因是由于她有较高的输出,而且又名列Stereophile的A级榜。虽然如此,心裡而还是相当的举棋下定,因为过去从Monster G-1000所得到的印象太完美了,如今却只为了她那小小的缺失就要全然放弃那么多的优点,不知这股冲动是不是值得。或许我该忍一忍;也或许我该勇敢地衡出窠臼,去寻找另一片天地。在充满了疑虑、排斥和期待的心情下,我正式地和DTi做了一次心灵满通。在这沟通的过程中,DTi用她热情而温柔的双手一层层地为我解去所有疑虑和排斥,更重要的,是她完全满足了我长久的期待!

大概是她输出较高的关係吧,DTi不但解决了G-1000遗留下来「后劲不足」的问题,此外,她竟然把原本G-1000惊人的动态又更往上推进到了「吓人」的地步!怎么会这样呢?难道说,LP中的资源真的用之不竭。

用上DTi后,不但每一张唱片又都重新换了个面貌示人,而且每一张唱片之间的好坏差别更是清楚。这自然不仅归功于她诠释动态的能力更佳,也同时归功于她能真正重现「厚实」、「自然」、「丰润」而又能不失细节的音色呈现。

DTi的音质非常细腻,质感真实而圆润,丝毫不带稜角毛边。因此不管是在多大的音压下,您绝对不会有一点毛燥、刺耳的感觉。而且在宽深的音场中错落有致的乐器,每一件都有更真实的形体感,鲍满而且结实。在听G-1000时的那股触手可及的慾念又再度冲动了起来,所不同者,只是这次的冲击更为强烈。

透明感胜过G-1000

原本已经在透明感上近于完美的G-1000在这方面似乎仍差DTi那么一皮:DTi的过人之处,就是仍然保留G-1000的表现水准上,将音场最后几排及背牆作更精确的诠释。例如那张Prokofiev的「基杰中尉」(Chesky RC-10),当一开始的小鼓在右后方的音场轻敲时,左后上方的迴音经由DTi的播放后就可以很精确地「看」到整个舞台上方的天花板是呈拱门型的。过去用G-1000时也可以隐约辨认,但绝不如用DTi时来得那么明确而肯定。

音场的再生能力似乎也是DTi专长所在:她把原本G-1000已经够宽的音场又更往四面八方推展了一些。我想她会有如此的表现是有原因的:由于她更为丰厚、更有形体感的定位必须佔去更多的音场空间,但却又不能牺性乐器和乐器之间的自然空间,因此往外发展是理所当然的。

于是,我们从DTi身上得到了一个更接近真实比例的音场空间:宽大但不夸张,深远但不模煳,音场高且具说服力,舞台的坡度恰如同坐上一个好位置欣赏演奏一般地舒服。或许,这是DTi的刻意安排也说不定,但此刻的我却乐意接受这份美丽的陷阱。

低频更佳

此外,DTi在低频音色上的表现也教人击掌叫好!事实上,DTi所做的只是在G-1000完美的架构上再加醇厚丰润的音色,如此而已。但,就这么一点小改变,就可以使整张唱片彻头彻尾地改变,不但音乐更厚实、更感人 (如Mercury那套Starker拉的巴哈无伴奏大提琴组由SRI3-77002);也使整个乐器及整个系统的质感有了更稳固的诠释 (如Perlman和Ashkenazy合奏的贝多芬奏鸣曲Decca D92D5)。这种沉稳的感受,才是使一个音乐能感动人心。产生共鸣的真正基石所在啊。

目前最好的唱头

「DTi是目前对我个人而言最好的一颗唱头」,让我这么下结论吧!诚然,有许多唱头或许在各个不同的领域中各擅胜场;但,却绝少有唱头能将各方面表现得如此周全而完美的!可能在不久的将来,我又将因好奇心的驱使再度发掘到另一颗表现更令我心醉的唱头也说不定。并不是我喜新厌旧,而是LP那神秘而又诡谲多变的性格着实让我着了迷。

最后,希望我的这锅冷饭并没有浇熄您对唱头的热忱和喜爱;同时也希望这篇文章不要勾起已坠入CD之流中的音响迷对LP产生「第二春」的憧憬:前者嘛!害您破财又伤神;而后者嘛!则无端引更多人进入这已显拥乱的LP争夺市场,徒增每个人的搜集困扰罢了!

何苦呢!?

因此,让这篇评论就算成是我个人的音响大事纪好了。但是,如果您有任何与唱头有关的话题或经验愿与我或大家分享的话,在这个LP的夕阳时期裡,仍竭诚欢迎您来函炒炒冷饭,毕竟,从今以后想要在杂志上看到有关唱头的报导,只怕是愈来愈不可能囉!


编辑:18928843168 微信:gzhifi E-mail:gzhificom@163.com 用QQ登录论坛,参与分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