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声场立体感极强
MIT 的另一绝技是给人一种“音场变大”的感觉,因为它不但把音场向左右扩展,且还向后拉得更深更远,音场前排也比其它的线材来得更前,音像也相应地加大。90年代,MIT 提倡的“2C3D” (两声道三维立体感),使大家都明白到,高保真音响,单是传真音色是不够的,立体声场才是音响业的发展方向与目标。
MIT虽然它不是我的第一对发烧线材,但它是我至今还保留的一对发烧线材,赖主编也有一对它的信号线时不时还拿来听听。这次试听的MIT AVT1 是 MIT AVT 系列中最顶级的型号,整个 MIT AVT 系列共有 1、2、3, 3个型号,不同的型号会有不同体积的AVT Network,而线身粗细分别很小,接线头是用MIT独有的“iconn”百搭端子,说明书上写明只煲两天,AVT 1便可发挥75%水准,如要100%的表现,约需要两星期,这也合理,因为一般线只要替线本身的导体、电磁场、电子走向路线等热身,而MIT还有那几个盒子,里面有不少电子零件,又怎会不多话些时间呢?关于线的材料及设计,则保持一贯MIT厂的神秘作风,一切都无可奉告。
这对线材由于从未开声过,所以我有机会充分享受到RUN IN MIT线材的“乐趣”。刚接上AVT1时,听了几张编制较大的交响乐,最令人印象深刻的是那感觉很“特别”的空间感,为何说它特别呢?刚开始RUN IN这对AVT1信号线时,明显觉得即使是坐在最前面的聆听者与演奏者的位置都相较其它的线材要远许多。两天之中,会发现聆听者的位置逐渐的往前移,两天过后聆听者的位置会移到“第一排”,从第三天到说明书中建议的两周RUN IN期这段时间,会发现空间感远近越拉越开,而聆听者的位置会再稍微往后退,慢慢地达到一个平衡的位置。
接上 MIT AVT1 后,透明度更好了,并非局部的改善,而是全面性的提升。那种差异就好像是晨雾受到阳光的照射,一下子就无影无踪,清晰了起来。再来就是人声变得更厚实了,原本毛躁不堪的声音变得更圆润。“强”是它的本性,而“劲”就是它的本色。使用了MIT AVT1,整个系统就像长出了一身结实的肌肉,劲力亦更为充沛,即使重力出击亦胜任有余。AVT 1给人感觉是一条充满个性的信号线,换线前后整套体系有很大的改变。首先,音色会来得较为柔和。测试时的器材在加入MIT后,也立即变得温驯,多了层次感。AVT 1的另一特色就是它的空气感和粒子感十分丰富,是属于音乐味浓的信号线,故在高低频和音场的拓展上,只会有适量而合理的表现,不会有那种撑开音域及音场的感觉。此外,如此高音乐感的线自然是相当顺耳的。
总结
MIT AVT1信号线上没有标方向,如何确定方向?线身一端有个小盒子,那么盒子应该靠近输出端还是输入端呢?我的建议是不管是盒子靠近输出端还是输入端,只要你第一次把盒子靠近输出端或输入端后,不要改变它就行了。把MIT AVT1信号线连接CD至前级还是前级至后级上呢?我的感觉不同的系统有不同的效果,在电子管系统上前级至后级接上AVT1后,低频增加明显,中频软化,整体厚了不少。在晶体管系统上,接在CD至前级之间,高频柔和仍保持很好的分析力,中频厚暖,低频力度强了,整体声音清晰层次感好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