简单的设计原则
研究CM1的设计,归纳起来就是极简原则。音箱传统而方正,完全没有弧线,二音路二单体的书架喇叭,看起来再简单也不过了,实际上CM1裡面藏着B&W数十年累积的技术精华。前面讲过了,CM1同样採用Nautilus高音导管技术,所以1吋铝质高音单体背后,其实藏着长长的高音导管。5吋的中低音单体,振膜黄澄澄的颜色代表B&W爱用的Kevlar防弹布振膜。低音反射孔设置在背后,开口处还沿用了B&W着名的「高尔夫球空气力学」设计,圆弧开口周围有类似高尔夫球表面的凹凸不平,以降低空气快速流动时产生干扰声响。即使是入门款的书架喇叭,CM1依然藏有B&W最精华的技术,如果真要和更昂贵的机种比较,CM1少的可能不是技术,而是箱体外观没有那麽讲究。

低音反射孔沿用了B&W着名的「高尔夫球空气力学」设计。
极简原则的发挥,同样也应用在分音器的设计上。CM1採用元件最少的一阶分音,B&W认为在喇叭的机械结构与整体设计,是喇叭好声的基础,研发的任务在于机械物理性能最佳化。但是分音器则会在音乐讯号路径上增加额外的元件,不仅造成讯号的损耗,零件越多的分音器,也代表工程师尝试筛选的元件变数更多,所以要达到好声,B&W相信,基本必须把单体、箱体与机械结构搞好,当这些问题解决了以后,自然可以採用元件最少的一阶分音。
让人想起BBC 3/5A
聆听CM1的过程都在自家的聆听空间,主要搭配ASR Luna 6驱动,趁着Pass X2.5前级/X250.5后级与Quad 99前级/909后级都还在家中停留时,也拿出来搭配。小巧的CM1摆放并不困难,拆箱之后,我把喇叭安放在60公分高的脚架上,似乎有些太低,所以只好搬来小板凳,让坐下来的高度适合聆听位置的Sweet Spot,所以为CM1找一对稍高的喇叭架有其必要,原厂有专属搭配的脚架,但原装进口价格应该不低。
安顿好CM1,准备调整摆位之时,却让我想起了BBC着名的3/5A喇叭,不知迷倒了多少人跳进音响的世界。CM1的效率标示为84dB,而3/5A则是83dB,看来差异不大,而我搭配的扩大机,功率都超过100瓦,应当能压榨出CM1的全盘实力。
功率不可省

B&W为CM1的单体装上坚固金属框架,有强化结构与抑制震动的优点。
相较于参考的JK Audio PM-10号角喇叭,Luna 6大约音量在40就能震天嘎响,而CM1至少要到50才能有满意的音压,要重现庞大交响乐规模时,甚至可以开到接近最大值61的位置,所以84dB效率对功率有着相当的需求,有必要准备功率充沛的后级搭配。
以大功率驱动CM1,完全不像在聆听一对书架型喇叭。搭配Pass X2.5/X250.5,驱动起来更是轻鬆自在,游刃有馀,控制力与解析力也更上层楼,不过我想很少人会用价位这麽不相称的器材搭配,但却也显示CM1的潜力无穷。而Quad 99/909同样也发挥了大功率驱动的好处,虽然解析度略逊于Pass,但宽鬆庞大的气势,把CM1似小还大的气魄巍峨呈现。
精准而暖调的质地
要发挥CM1以小搏大的性能,大功率当然不能省,摆位则首重喇叭间距,适度地拉开两支喇叭的距离,可以让CM1的音场更为庞大,只要聆听空间许可,尽量将间距拉开,对音场重现的宽度很有帮助。

以充沛的功率和适当的摆位,CM1展现出精准而暖调的质地,譬如上原彩子演奏的「柴可夫斯基第一号钢琴协奏曲」,乐曲一开始就掀开强劲的高潮,然后音乐表情急转直下,强烈的情感对比,在CM1上面有着精彩的起伏变化。虽然CM1的低频延伸只到50Hz,但音乐场面却超乎想像的庞大,定音鼓的鼓点清晰,虽然尺寸依然不及真正优质的落地喇叭,但是对于大多数人而言,CM1的表现已经相当足够。如果你非得要低频能撼动裤管、扑天盖地,请另外为CM1搭配超低音,补上极低频。不过在小坪数的空间中,CM1已经足以让人贴近录音的现场,流畅地呈现音乐的强弱起伏和对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