做音乐最离不开的效果器是什么?相信大多数朋友都会回答:是EQ!不错,正是有了这个所谓“均衡”的效果器,我们的音乐才不会过载,乐器音色才会如此丰富。然而知道1加1等于2更要知道1加1为什么等于2。今天我把这个效果器扒光,从根本上来分析它的工作原理。
“EQ的原理??我知道我知道!!声波是由不同谐波组成的!所谓均衡处理就是改变这些谐波的振幅。”这个说法也对也不对。说它对是因为均衡效果器的初衷是这样的。说它不对,是因为以当今的数学算法,还不能做到由答案推出确定的问题。比如一道题的答案是10,我的问题可以是2+8,也可以是1+3+6,甚至可以是5.5+4.4+0.1等等等等……波形也是一样,同样的合成波形,可以有无数谐波组合。所以说,效果器根本不能分清楚这些谐波的个数与振幅类型。不过均衡的发明者很聪明,他并不让EQ处理不可琢磨的谐波去改变音色,而是通过一种巧妙的方法,间接的改变了音色:
从高中物理书上的“振动与波”一章可知频率等于周期的倒数。而所谓周期,就是指物体完成某种运动,回到初始状态所经历的时间。大家请看这张图:
由图中的纵轴的零点来看,这个波形的从0时刻从0振幅开始跨越1/440秒后回到了初始状态(第1/880点纵轴位置也是0点,但是运动方向与初始位置相反。所以不能当作返回)。现在我们知道这个波形的频率是440Hz(1/440的倒数),可是这个波形就只有440Hz的声音么?不是的。如果我们从图中纵轴的某个非零位置看上去,如图:
正如大家看到的,这一段里,振动回到平衡位置经历的时间是1/1000秒,也就是说,图中绿色部分是频率为1000Hz的波形。同样的,从纵轴不同的非零位置看,可以得到各种频率的波形,如图:
这样,我们就近似得到了波形的各个分波。下面EQ所要做的,就是调整各个近似分波的振幅(音量)大小。但在这之前,我们先要下一个定义:同样的波形,在纵轴的不同位置看上去有不同的频率,我们把从平衡位置(纵轴零点)看上去呈现的频率称为“乐音频率”,把从纵轴不同位置看上去的分波统称“声音频率”。人耳在接收声音的时候,会自动把耳膜在平衡位置的振动频率(也就是“乐音频率”)当作音高,把其他频率转化为音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