可以看得到画面
至于广阔,你一定会注意到C-290V/P-1000建构的深远音场,以及对录音空间的描绘。多数日本音响器材都有不错的音场深度,Accuphase亦然,但它不是中频有凹陷,音像缩在喇叭后头出不来,而是一整片很有层次,可以抽丝剥茧看到合唱团排列的大规模舞台。Accuphase身上没什么赘肉,它的音像都很结实,音场内却不显空虚,管弦乐团右后方的低音大提琴组位置明确,拉弦能量有劲,基本上很像在音乐厅十排左右“看”到的画面。音场大不难,要进一步看到不同唱片的录音场地模样,就非等闲之辈做得到。有些录音室残响长,有些是用机器做出来的回响,有些屋顶高,有些墙壁材质反射强,这些特性都能透过C-290V/P-1000听得到。不仅M&K办得到,Sonus Faber也没问题,因此我认为是Accuphase的功劳。
我们透过一些软件,多认识C-290V/P-1000的长处。理查.史特劳斯的歌剧“莎乐美”当中有段惊心动魄的“七纱舞”(Chesky CD36),节奏强烈,弦乐狂乱的表情令人毛骨悚然。有些真空管机会柔化这段录音,减少刺激性,稍慢的速度感则破坏了原有的气氛。Accuphase以敏捷的速度与极佳的瞬时,重现了那种恐怖犀利的感觉,铜管咆哮但不尖锐,弦乐有很大的张力,打击乐器一阵阵的怒吼扎下稳固的低频基础,一整个管弦乐团奋力演出的场面非常过瘾,我已经很久未曾在其它放大器上享受过了。才125瓦/8欧姆,会不会推力有问题?以我对Accuphase的认识,加上P-1000那个小脸盆大的变压器做保证,除非是少数得用脚踢才会动的喇叭,否则它都可以应付自若。
诱人且真实的好声
舍不得Accuphase的华丽质感,再来一段克莱斯勒改编的“印度之歌”(TACET 52),小提琴的形体感非常立体,高音域揉音的表情实在精彩,或许比真空管机少了一点娇媚,但满满的擦弦细节与丰沛的能量,却使得这把提琴逼真得很。雨果测试金碟(第六集)以24bit器材录制,国乐中的锣钹用Accuphase诠释,真的是金光闪闪,高频灿烂有实体感,我想很难在其它放大器上听到这么诱人而且有真实感的高频了。
在试听的末了,我突然有很大的遗憾,首先是一套“宇宙无敌绝妙超级好声”的放大器就在眼前,而我实在买不起。其次是Accuphase为什么不推出多声道放大器呢?以他们的数字技术加上对声音的坚持,跨进AV领域真的会变成日本无敌,只是我怕到时候还是买不起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