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的影院:用“数量”打造影音室(2)


吸音是听音室声学处理的重要内容,装修时把房顶(天花板)的大部和两侧墙的局部贴上了矿棉吸音板,下面是复合木地板,客厅通向阳台的亚口是大幅的绒布帘,另外还有木器、布艺沙发、书籍等陈设物,都对吸音起到了一定作用。

有较大遗憾的是对声音的扩散未作专门处理,一是当时重视程度不够,二是要照顾通常意义上的客厅的外观形象和本来特征。但也做了些补救,例如做了两个体积较大的无门书柜,加上室内有多宝格、唱片架和两只器材架等,在效果上应有所改善。日后如需要且在有可能时再适当增加一些处理。

为了确保三枪投影画面质量,在大幅绒布帘上加附了遮光布,另一端只要关掉对面居室门,就是完全遮光状态。实际体验遮光效果相当理想,这一点是自己的得意处,因为在很多家庭由于房屋格局(户型)所限都难以做到。

装修埋线是很重要的一点,必须要把所有的可能性都考虑周全,否则不仅日后会破坏房屋的美观(被迫走明线),而且有些未能达到的目的根本无法弥补,会留下永久的遗憾。本人埋线主要是四大类,一是电源线,要选择较粗线径的铜线,设置尽量多的插座,对较多的照明灯有尽量多的操控方式(为渲染气氛,安装了一组调光遥控灯,当电影片头打上屏幕,环绕音效响起后,遥控灯光由明到暗至熄灭,更像置身于影院中);二是喇叭线(不包括主音箱和中置音箱线),由于用量大价位不可能高,但线径和纯度要有起码的保证(共埋了9条线,用线近90米);三是有线电视、卫星电视(备用)、调频广播、宽带网线、电话线等;四是进入天花板为吊装投影机备用的色差线和VGA线。

不能如意的,作最少的妥协

由于多种原因,我无法接受器材沿长边摆放的方案。然而器材在短边(即打隔断处)摆放,就涉及到一个无法避免的问题:由隔断墙通向客厅的门和客厅通向主卧室的门都正好与音箱摆放的位置相对。虽然隔断墙的门是推拉门,卧室门向内开,但音箱距两个门口还是要留有较为宽敞的间距。在此前提下,如果大屏幕、中置音箱等器材放在前置主音箱与两侧墙、门距离相等的正中间位置,那么两音箱间的距离就很窄,肯定会影响横向声场的宽阔度。

思来想去,决定将视听器材的中心点向右(侧面无门一方)偏移15cm。这样就引发了三个问题,一是两音箱距侧墙距离不等,二是观听者的皇帝位实际上不在听音室横向中心点位置,三是前方声场与后方环绕声场在对位角度上有偏移(因为环绕音箱未作偏移摆放),这些都会影响听音效果。但由于多声道听音的重点在前方声场,双声道听音自然更体现在主音箱,于是两只主音箱要充分拉开间距是需要确保的主要前提之一,这样就只能在其它方面作妥协了(所产生的不利影响可以由AV功放的相关参数设定弥补一些。实际体会其影响程度微不可察)。

当然,我企图为充分拉开音箱距离而把其中一只音箱离门较近摆放的方案仍然未获家人通过,而家人认为的适当位置我也不同意,最后是采用了折中方案。不过经调整后效果还算理想(增加了下述的前置效果声道也有较为突出的作用)。

笔者的视听系统有一个非常特殊的情况,即要使用现在极少见的80英寸内凹形硬材质大屏幕(通常称为弧形金属幕),这就决定了必须要把现有的视听器材一分为二来摆放(前文所说的“无法接受器材沿长边摆放的方案”是指为主的视听器材,为辅的则只能另摆放在长边)。本来所有的音视频设备都放在一处墙面是最理想的,但如何将34英寸彩电和大屏硬幕一起摆放(当然是分别使用),自己绞尽脑汁也想不出可行的方案:上下分开放,上边太高需仰头,下边太矮要低头;硬幕平时放一边用时抬过去,每次调整较麻烦先不说,根本障碍是固定放于电视机顶上的中置音箱就被硬幕所挡住;买个升降平台放电视,先不说有无合此要求的产品,单是与电视机相连接的器材就无法作处理;抛弃硬幕改软幕,不仅还要再投资而且硬幕不用太可惜……

于是方案只有一种,把电视机和投影机分为两套系统分开摆放。这样,与投影机相搭配的音视频器材放在大屏幕下,电视机和其它器材放在侧面沿长边摆放。这两套系统不是按Hi-Fi与AV分,而是都包括了纯听音与AV的内容。AV的区分一为追求画面大(80英寸屏幕),二是讲究画质高(分辨率较高的HVD“高清”影碟机和逐行扫描DVD机加逐行扫描彩电);纯听音的区分只算是两种风格的变换吧。在仅有二十几平方米的空间内,器材和其它陈设物(沙发等)如何摆,自然又要费一番脑筋。

最后的处理结果可算是比较理想,例如我选择了长度适当的两组三人沙发,呈L形在厅内摆放,这样确保了无论在看投影时还是在看电视时都有一组沙发是正面最佳位置,另一组沙发虽处侧面但也有较舒适的视角,实际效果比事前的想象更好些。

开动脑筋追求更好

就如影音室光有好的先决条件还不够,还要做必要的声学处理一样,有了器材也要开动脑筋充分发挥其功用。本人近些年共买了6台电视机,5台AV解码器,录像机、DVD机、耳机各4台,功放、VCD机各3台,还有CD机、卡座、收音头、卫星接收机、BBE处理器等,都力求把机器的功能、性能挖掘尽。

在通常的意义上,发挥器材的功用主要是摆位、调校和正确的连接与操作,但有时会远远超出这些范围。特别是在情况较特殊时,要达到目的就必须开动脑筋下大工夫去追求,比如我使用的老三枪投影机,就是个非常特殊的例子。

这是一款原西德ITT(中文译名罗兰士)的早期产品,当时来了一批共十几台,我的几个朋友各搬走一台。但前不久我了解到,他们总共没用几次就都出了手,原因除了没有大空间和较笨重太难调试外,就是其老式接口无法与今天的DVD机相对应(看来只有我拿它当宝贝一直不放手)。我无法查到此型号机的相关资料,但从结构设置看它在当时的档次不会低。


编辑:18928843168 微信:gzhifi E-mail:gzhificom@163.com 用QQ登录论坛,参与分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