好好享受音乐


什么才是真实的声音?hi-fi音乐可能与现场音乐百分之百相同吗?像这样的问题在很多业内杂志上早已讨论过了。就算是初哥也知道,透过音响来听音乐,永远都会缺少某些东西。多年来,发烧友们都有一个共识;就算是hi-end级的超级音响组合,其播放出来的声音了只能与现场音乐接近而不能完全替代,我们不得不承认这一不争的事实。关键的问题是发烧友面对这一事实的心态。

不用特别举例,现实的生活中多接触几个发烧友就会知道,发烧友们并不是用同一种态度去对待和处理这一事实的。有的发烧友很客观,他们不在乎家里的音响价值几何、是不是出自名门;也不管外观是否气派漂亮,只是一心一意的把注意力放在听到自己喜欢的音质,放在好好欣赏音乐上面,管它是士炮还是洋枪,只要能通过各种手段将它摆弄出自己喜欢的声音就是好音响,这是聪明而幸福的发烧友。另一种发烧友则不然,每当他们看到更高档的器材或从其它的音响中听到更奇特的声音时,便会两眼发亮,心里痒痒,三天两头与人攀比、打擂,稍有不如意便换血换机。在这种烧友的器材里,你永远别想听上一首完整的音乐,“1812序曲”的真枪实炮还没打完,雷鸣电闪的龙卷风暴就出现在了你的面前;蔡琴一声“痴痴地等”还没唱完“痴痴”两字,主人便告诉你蔡琴的唇齿表现是如何的厉害,开仓换盘,麦克波顿“when aman love awoman”又将其粗旷的磁性嗓子展现了出来。这样的玩法,即使拥有价值几十万的名贵音响器材,不去听音乐而是去比特殊效果,也只能说明拥有者有钱而已,这是钱在发烧,并不是真正的发烧友所追求的欣赏音乐之目的。这就有点像修练气轼,练得好是强身健体,弄不好就会走火入魔。

互联网风行起来,玩电脑的人越来越多,于是乎网络上便有一句话:“人与电脑最大的差别就在于电脑什么都能做,就是不会享受。一个人可以让电脑演奏贝多芬的音乐,却无法让电脑喜欢贝多芬!”音响器材有如电脑,世界上任何一位音乐家的作品或演唱都能被音响展现在您的面前,可是这些器材会喜欢谁呢。“一个只买得起万元音响却收藏了一千张唱片的人,比拥有百万元音响却只有几十张唱片的人更值得尊重!”很多发烧友都听到过这句来自台湾发烧界的名言吧?这句话表明:发烧友所追求的应该是借助音响来欣赏音乐,而不是音响器材本身。

有了这种认识,玩起音响来才会自在自得,而不会成为一堆冷冰冰机器的妈隶。曾经接到过一位朋友的咨询电话,他说不知道目前使用的器材够不够好,希望我能给他提点建议,好再升级上档次,等报上他器材的清单,我不自觉倒吸了一口冷气,那么昂贵的器材,就是再过十年我就是不吃不喝也可能买不起,为什么这位朋友还会觉得有升级的空间呢?孙子兵法说:“为将者需役物而役于物”。音响器材的任务就是提供音乐欣赏之用,管它是巴哈、贝多芬还是麦当娜、剂德华,只要能从音乐中获得心灵的享受与满足,你的音响就作出了最大的贡献。越好的音响越能提供接近于真实的感动,如此而已。对音乐的内容并没有什么决定性的影响。只拿着几张发烧片而在那时斤斤计较,对枝微末节吹毛求疵,稍有不满就花大钱换机升级,这样的态度是不值得鼓励的。很多资深老烧哥早就提出一个“舍得”理论,有舍才有得,如果能舍去盲目的高价音响攀比,很自然就会得到音乐的喜悦。

一位文人朋友,平时除了采访写稿外,业余时间全都泡在音乐里,爱乐无以复加,可对音响器材却了解甚少。一开始受某些“高级发烧友”的影响,花了约十万人民币配置了一套hi-fi音响,几经换机升级,也达到了一定的声音档次,名器名线摆了一屋子,平时也自得其乐,其间少不了省吃俭用、戒烟戒酒还要听老婆的唠叨。直到有一天接受一位很久没见面的发烧友邀请去家里听一套器材,这才发现自己多年以来梦寐以求的声音就在眼前,欣喜之余,闻其价钱还不足二万,差点没被花了十来万的没找到的声音气得吐血。终于明白并不是高价搭配起来的东西就是适合自己的,究其原因,后面这位烧友的音响器材虽不值大价钱,可花的功夫却很深。音箱摆位以毫厘计算,线材选择根据所听音乐的不同而更换,听音环境经过了精心调试和布置,墙面、地板、天花板一切均以听音为目的的采用一些特殊的装修材料,就连家具摆设也要求有利于声音传输。片处体现出声音传输是与听音环境密切相关的系统工程的音响理论。相信这位可怜的文人烧友经过这样一次经历会对音响文化有更进一步的认识吧。

毋容置疑,一台再高级的电脑,如果不安装任何软件,就只能是一堆废物。一套hi-fi音响要是没有音乐的只能是一堆冷冰冰的机器而已。只有被赋予音乐,它才真正有了灵魂,具有了生命。音响最终是用来听音响去欣赏音乐的人,才能称之为真正意义上的发烧友。否则,将永远在音乐之外徘徊。一套几万元级的高级音响组合,只是用来听“打烂玻璃”或是用来验证一下“1812序曲”中的炮声是不是真实逼真,这岂不是暴殄天物,与真正的爱乐精神背道而驰吗?

然而,音乐与音响毕竟是不可分割的一个整体,谈不上谁是手段是目的,谁是载体谁是内容。很多传统上被人们认为是“形式”的东西,实际上本身就是内容,或者说是二者的统一体。就如同画家笔下的线条、颜色;舞蹈家的形体动作;文学家笔下的文字符号等等。音响与音乐的关系也是这样,美妙的声音本身就充满了听觉上的魅力,否则我们就很难解释这些音响效果为什么会对发烧友的听觉产生强烈的冲击力。因此,固步自封、抱残守缺也是不可取的,我们没有理由拒绝日新月异的科技成果带给我们的好处。从音响技术将会无限发展的可能性为说,永远不会有最完美的音响器材出现。但必须承认,经过百余年的发展,录音还原技术在今天已相当成熟,花少量的资金组合一套让人沉醉于音乐的器材并不是一件难事,但要真正走近音乐并进入音乐却绝非易事。换句话说,拥有音响与拥有音乐并不能等同。

发烧器材与其它电子产品的一个最大区别就在于它不仅仅是一种纯物理的技术产品,同时它还蕴含着浓郁的音乐文化背境和艺术色彩。因为音响最终必须服务于音乐这种听觉的艺术,并经欣赏者聆听鉴别而最终获得认可。所以,音响不但是一种科技产品,而且还必然是一种艺术品,并且,由于设计和制造者是按自己对音乐艺术的主观认识来鉴别音响器材音质的优劣的,故而它又具有很强的主观性和个性,这也是欣赏音响艺术的人本身所决定的事实。不同的人在欣赏同一艺术品时会得到不同的感觉,因而会对同一件艺术品的价值有不同的认同。喜欢古典乐、室内乐的烧友在一套美国器材里就很难听到那种温文尔雅、风度翩翩的感觉。而喜欢爵士、摇滚的烧友就不易在美国箱中得到直爽豪放、坦然外露的体验。所以,对于一个热爱音乐的人,就算是一套很普通的音响,只要能播放出他个人喜欢的音乐声音,那么这套器材在他的手里也就如同价值连城的宝贝。而一套十几万、几十万的音响器材,要是落在一个对音乐毫无兴趣的人手里就只能说明有钱而已,失去了其本身的艺术价值。

总而言之,就音响文化这个领域而言,音响器材是欣赏音乐必不可少的,一个明智的发烧友不会把主要的精力和财力投入到器材的比拼打擂上,乐在其中的是从音响设备里播放出来的音乐。好好享受音乐吧,这才是目的。


编辑:18928843168 微信:gzhifi E-mail:gzhificom@163.com 用QQ登录论坛,参与分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