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眼看到铝白色面板,黑色把手,黑色有孔洞的机箱,谁都知道那就是美国Audio Research的产品。再详细观察,面板上二个黑色的框框,只有一些按钮与显示的小灯,这是新的数码转换器吗?还是新的CD唱机?我这位忠实的Audio Research拥护者都花了一段时间才适应过来,原来这是新数码时代的前级!
辉煌历史
自从1970年William Johnson在明尼苏达州创立了这家公司,Audio Research的设计迭有更替,曾经一度他们想转换跑道推出纯晶体机产品,最后还是回归到原点。William Johnson这位从14岁开始装收音机,1951年开设电子公司并代理Magnepan平面喇叭的一代宗师,当大家还在争论真空管与晶体孰优孰劣的时候,就已经认定真空管才是重播最佳音质的保证。在三十多年的发展过程中,Audio Research平均每年都会有2-3部新机问世,光是带唱头放大线路的前级就有SP-3、SP-4A与SP-5(这二部为晶体前级)、SP-6A(大概从这时开始,Audio Research开始意识到真空管为未来功放设计的必然趋势)、SP-7(晶体)、SP-8、SP-9(真空管/晶体混血)、SP-10(第一部电源分离式前级)、SP-11(电源分离,真空管/晶体混血线路,号称重新为透明度定义的经典作品)、SP-14(真空管/晶体混血)、SP-15(真空管/晶体混血)等。
至于Audio Research另一个系列的前级以LS为编号,表示只具备高电平放大,从第一部作品LS-1打响知名度,被誉为穷人的Hi-End器材,自此以后LS系列始终畅销。像是LS-2(只使用一只6922双三极管做混血设计)、LS-2B MKII(全平衡)、LS-5(Audio Research历史上最好声的前级之一,总共改良了三次,以十只真空管做全平衡放大)、LS-9(全晶体)、LS-15、LS-16、LS-22与LS-25等.
当然为了顶级发烧友的需要,Audio Research有所谓的参考Reference系列产品,现在前级已经进展到Reference 2了。你一定很纳闷,为什么需要这么多型号,甚至有些型号还出了MKII或MKIII版本呢?根据William Johnson的说法,原因之一是他们有了新的线路设计,有时候则是生产方法或某个零件更换,Audio Research不像其它厂商静悄悄地做,他们一定公诸于世。一件器材推出几年后,只要发现有机会让声音变得更好,他们会毫不犹豫地去做,并宣布改款,消费者可以付费将产品送回原厂升级,或者重新选择一部新产品。
一以贯之
那么Audio Research的声音会不会随时代而转变呢?肯定的,有机会听听SP-3、SP-11前级与现在的SP-16,不需要金耳朵也能指出其中的差异,关键是改变是否越来越好?William Johnson是主要设计师,但Audio Research公司内有位首席聆听师Warren Gehl,听说他脑中好像有个数据库,能精确说明某二部机器间的微妙不同处,所有Audio Research的新产品都要经过他们认可才能推出。William Johnson认为新机器在频宽、分析力、动态方面表现都更优异,而且染色较低。例如Audio Research准备推出数字放大线路的功放,这种称为PWM(Pluse Width Modulation)的设计一般很难获得好声音,但他们认为其强大的动态与柔美音质甚至还赢过自己的经典名作VT-150后级。
记得几年前听过William Johnson的一番话,他说下了班把自己关在屋子里听炮弹轰炸的人脑子一定有问题,言下之意他不太认同家庭影院的暴力式声音美学。曾几何时,现在Audio Research也推出以D类方式工作,纯晶体模块化设计的150M多声道后级(输出功率150瓦/8欧姆,300瓦/4欧姆),是不是面对市场压力,老牛也得低头喝水呢?不!William Johnson还是认为音乐重播最重要,音乐再生应该是一种充满情感的过程,真正的音乐要能对人产生感情冲击,下班后回家欣赏好音乐,在生理与心理上都有好处。他最怕的是发烧友只听潜水艇横过音响室或某些不能称之为音乐的噪音,这样只会让你经常换机器、调东调西而累坏自己。
我们或许可以从Audio Research的试音室了解他们追求的是什么效果。最早Audio Research是以Magnepan平面喇叭为参考,William Johnson说一些平面喇叭的确能呈现更多微小动态或细节,但不容易摆位,他家中有一对Genesis I四件式喇叭,不过公司中已改用Wilson Audio的WATT/Puppy喇叭,最近还换成最新的System 7,多声道部分则以Wilson的Sophia为主声道喇叭。在试音室中大量使用木置RPG扩散板,角落与地板都是吸音材料,首席聆听师Warren Gehl说他们要求的重点是大音量下绝不能有任何尖锐刺耳的感觉,只消十分钟就能决定新设计是否要打回票。而William Johnson归纳他心目中好声音的要素,包括有朴实、中性、自然、清晰、柔软、活生,这正是Audio Research的最好写照。
线路进化
最早有消息说SP-16前级的面板已经除掉二个黑色把手,我拿到的成品还是保留把手,也好,总算有些Audio Research的传统。几年前已经有一部高电平前级称为LS-16,二者有何不同?LS-16前级是Audio Research的中坚产品,由于LS-25前级大受好评,因此在LS-15前级的基础上进行修改,推出价格适中,表现又不输LS-25的LS-16。目前Audio Research尽量简化产品线,前级只剩旗舰级的Reference 2、功能丰富的LS-25 MKII,以及中价位的LS-16 MKII。LS-16电源使用晶体稳压,声音放大均采A类工作,每声道以二只6922双三极管进行平衡式放大,声音所经路径一律使用美国Wonder厂的Infini Cap。由于电容量加大,配合强化的电源, LS-16的声音会更雄浑有力、纯度更高、低频的控制力增加、音色更为开放明朗。另外LS-16改采无段式电子音量开关,音量细分为104阶,除了精密度提高,也降低了染色。
SP-16可以说是完全不同的线路,与LS-16唯一相同的就是它们都以物超所值的姿态出现,美国定价不超过三千美金,Audio Research说这是自从1996年SP-9 MKII前级以来该厂最抵买的全功能前级。同时还有一部省略唱头放大线路的SP-16L,价格就更划算了。SP-16电源使用晶体稳压,专利的DEC滤波电容,声音放大均采A类工作,总共使用六只12AX7双三极管负责包括唱头在内的放大,电容又回到早年的Rel-Cap(还有一些小数值的ERO电容)。Audio Research的前级喜欢用6DJ8/6922双三极管,不过它们并不墨守成规,例如有些型号也使用6N1P于低电平线路,高压高电流用上了罕见的6H30等,你问为什么,答案一定是为了好的声音。
不过Audio Research可以说是全世界少有做到“真正配对”的音响厂。一般所谓的配对是以仪器在大堆真空管中找到数值接近者,而Audio Research的配对不单看数值,还要求针对不同线路、偏压等进行再挑选,让每部产品到达消费者手中时都与原设计一致。如果是额外买真空管,得先告知厂方产品的型号与出厂序号,它们有信心不论你换用什么珍奇宝胆,效果不见得会比这些前苏联胆来得好。
越来越聪明
这部可以遥控的前级面板上音量指示灯只有20级,实际上有70阶变化,应该都够用了。右边的按键有个PROC的触控钮,背板也有一组环绕声处理器的接端,这是因应未来趋势而设立的。现在新款Audio Research的前级都有此项设计,我猜想它们也很想涉足家庭影院的领域,只是缺乏数码方面的设计能力,因此Audio Research干脆改变策略,以推展多声道音乐系统为目标,从他们试音室中的多声道SACD展示来看,接下来应该还会有相关产品。
实际上Audio Research曾经设计了一套环绕声处理器,美国Stereophile还很捧场的给了A级评价,在dts发红发紫之前,他们就已经发现多声道系统可能是未来音响趋势。那套环绕声系统包括一部时间延迟处理器与一部多声道晶体扩大机,但既没有dts或Dolby Digital译码,也没有DSP仿真音场。虽然美其名曰音乐专用的环绕声处理器,说穿了只是利用简单的矩阵线路,合成出环绕声讯号,后声道利用时间延迟营造出包围感与足够的残响。我有机会试用过,那套环绕声系统的音质的确甚佳,主声道劣化情况极低,但想到从二只喇叭变成五只喇叭发声得花那么多钱,一下就意兴阑珊了。
SP-16虽然可搭配环绕声处理器使用,其实作用不大,如果SP-16放在DVD唱盘与处理器之间,岂不是只利用到DVD唱盘的二声道模拟讯号,如何环绕起来?如果前级放在处理器之后SP-16只有二声道放大,同样环绕不起来啊?实在很难想象有发烧友会在环绕声系统中加入一部真空管前级,只为了让主声道喇叭唱得悦耳一点,大概只有美国人会如此疯狂吧。
我曾是Audio Research的LS-1、LS-2与LS-5 MKII前级用家,家里还有一套老古董的D-65胆后级,应该说对他们家族的声音知之甚详。最近一次接触Audio Research的前级是LS-16,当时觉得新一代的Audio Research前级与传统真空管器材渐行渐远,LS-5 MKII还带有一点“老味”,速度中庸、高频圆滑、低频富有弹性、中频松软可口,阴柔的透视与立体的结像形成很舒适的听感,任何音乐透过这样的器材播放当不太会出状况。LS-16代表新一代的音响美学,瞬时反应良好,中频的线条凝聚,有足够的份量但干净利落,冲击力明显。LS-16拉开的音场很宽阔,中低频以下雄壮有力,音场中间的形体感增大,音像的重量感也提升不少。
根据Audio Research的说法,他们会推出新产品,肯定是比旧型号有更多的改良,但改了哪些地方呢?没错,更好的频宽,更安静的背景,更细微的分析力,以及更好的透明度,都是SP-16给我的印象。以前我们觉得一些顶级晶体前级非常中性无染,透明清澈如万里晴空,速度、动态、分析力、音场等无一不善,但耐听程度却始终差了一点。真空管前级的宁静度、低频控制力、冲击力与动态一直是比较大的问题,但我们发现SP-16在音响要素方面实际与第一流的前级已无太大差异。但SP-16另一方面又胜过晶体机,像是极高频的延伸,泛音的完整性,高音乐器的光泽、很有份量的形体感,以及低频的弹性等,这些项目让音乐听起来悦耳亲切,不会有冷若冰霜的感觉。
珍贵的韵味又回来了
我最讶异的是SP-16既能符合最新数码音源的需求,但又找回一丝老胆机独有的韵味,这是在LS-16身上所没有的。或者我说温暖感会比较恰当吧,SP-16全频段都微微加了温,搭配Aragon后级时把仅剩的一点硬朗气息轻柔抚平,好像美人使英雄低头一样,非常好听。搭配Gryphon后级时,中频的温厚效果更上层楼,暖烘烘好似进到温室一样,人声百听不腻。
William Johnson所说的好音响的一些特性,在SP-16身上都能得到印证。挖掘录音中的细节绝对是SP-16的拿手好戏,在中高频段可以听到更多音乐情报,舞台上纷嚷的骚动、小提琴擦弦的表情、定音鼓的共鸣反射,甚至音乐厅的空间描绘都清楚地听到了。由于细节明显增加,音乐变得很灵活生动,不可能有死气沉沉的时候。除了细节提升,Audio Research原来那种堂而皇之的大家风范,以及很饱满的音像,很宽阔的音场,很结实的线条等优点全部都保留。它的高频到极高频延伸非常顺畅细致,小提琴的呜咽哀鸣婉转动人,木管的触感则是丝丝入扣,钢琴泛音袅绕直上,色彩变得相当丰富。中频带SP-16既透明又有肉感,速度快又有厚度,表现出气势庞大的安定感。过去晶体机最大的优点是在极低频的延伸与低频的控制力,SP-16证明了真空管机实力也不差。
原厂当然希望用家能搭配Audio Research的后级一起使用,不过我的经验是所有晶体后级几乎都能从SP-16获得好处,它还告诉我们,原来音响器材的演化是可以越来越好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