英国猛牌在发烧友当中口碑一直不错,尤其是它的金高音,亮而不毛、中频具有传统的所谓英国声的甜味,而低频也是恰到好处的点到即止,在听感上既不太少,也不肥厚,多年来一直是不愿投入太多资金又可以基本满足听古典音乐的发烧友的钟爱对象,近几年以来,由于香港明发行的收山,猛牌失去了广告宣传的支持,影响力也逐渐减少,很是让人遗憾,幸好还有部分怀旧人,重提猛牌,也让我为受到冷落的猛牌重新再进行一些搭配。
因为考虑到liangh_001 朋友的要求,尽量把价格控制在万元左右,在一些新机器没有送到试音室之前,我们首先用了美国的MAX652和雅俊的72CD机开声,片源用的是麦景图试音蝶,这个搭配从听感上来说,有一些不尽合理之处,第一首:Stravinsky 的 The Firebird Suit inferna Dance 我觉得似乎低频的速度跟不上中高频的速度,而稍稍滞后,一方面摆位l需要进一步的调整,另外MAX652的功率在我50平米左右的试音室中也偏小了一点,如果把功放的功率加大,而CD机的价格也适当的降一降,可能合理一点。
听第二首 starker plays kodaly Duo for violin and cello 大提琴和小提琴定位明确,也有很好的对话性,细听之下主要觉得大提琴在松软的厚度上要稍欠一些,但是弦乐一直是猛牌的强项,这种欠缺也是在可以接受的范围内的,liangh_001网友本来是要求用202的落地箱,因为不在我这里,我也偷了一点懒,就用相同单元的201来代替了,我想如果是202的话,低音的丰满度可能会有所增强。
在这,我想补充一点,玩音响需要多用一点点精力也要多一点思考,多积累一点经验,多年来我们经常碰到一些朋友声音稍不理想就要换器材,总是怪罪于某一件器材,其实换一个思考的方式、环境、以及摆位等小道具都会对声音产生重要的影响,不同的音箱肯定会有不同的摆位要求,不同的角度自然会对整套音箱器材的平衡度带来不同的变化,甚至于换一根线,可能都要进行重新的摆位以及调整,所以很多同志到我的试音室中来总是见到在地上贴上一道一道的胶带,这也是为不同的音箱不同的摆位所做的大概的记号,但是,这也并不是最佳的位置,因为我使用不同的音箱太多,目前还不可能去尽心尽力的去把每一对箱子都调整到最佳的位置。
所以相同的器材在每一位发烧友手中都会发出不同的声音,玩音箱注重的是一个玩,所谓玩就是要把它的潜能都发挥出来。
粗粗的听过这些以后,从电子城送来了马兰仕的PM6100SA和CEC3300CD机,以及原创的A8SCD机,我要准备下一轮试听。
换上马兰仕PM6100SA和CEC3300CD机已经有将近一个小时了,再听麦景图第一首的火鸟,场面要稍微小一些,特别是高频,没有刚才美国的MAX652和雅俊72CD机展的那么开,但是,在听感上要温和一些,那么整体的中心也稍稍下移,但是我觉得声音的密度和连贯性上似乎要好一些。
那么,连续听了几首曲子,没有第一套搭配那么HI-FI,但是声音自然而且连贯,大型交响乐队虽然交代的中规中距,但坦率的说,还是缺乏大型交响乐队的气势,也就是我们所俗称的动人心魄的“英雄气概”吧!不过在20平米左右的房间中相信声音的厚度和密度特别是低频量感是会有所增强的。小箱在我这个大试音室中听交响乐,总是要吃一点亏的。这点,我也算心知肚明。
唱片放到第九首了,我听到是贝多芬的钢琴奏鸣曲《悲怆》,琴声有很好的离箱感,声场的定位与呈现的规模比较成比例,深度似乎在摆放放大器的位置稍后一点,但与我常听的高价位器材比琴声的高度似乎矮了一点,也欠缺一些光泽度。写到这里我觉得非常的困难,因为这种比较是很残忍的,也是不公平的,因为这里有N倍的价差,所以当这种不同价差的器材传递出来的音乐信息也会干扰我正常的判断,因为我总是会不知不觉当中把它放在一起进行比较。而在高级音响器材中所展现出来的音乐的美感确实是普通音响器材所难以具备的,所以我们要做到客观而公证的评价确实是有难度的,特别是语言描述的时候,词汇的选择让我感到语言的贫乏。
第十三首柴可夫斯基的弦乐小夜曲,乐队左边是小提琴、右边是大提琴组,一目了然的呈现在我们的面前、此起彼伏、相互呼应,旋律的起伏线条流畅而又平滑,这点虽然是比较令人满意的,但是在厚度上特别是重量感上我觉得还没有达到达到我预期的要求。
听了半天,在这个价位中选择音响器材看来是需要做出一些妥协的,因为它的特点也是很鲜明的,就马兰仕和CEC3300搭配,猛牌201声音流畅而平滑,条理清晰声场定位都有良好交代,但是在声音的厚度和气势上与大箱还是有较大差距的。所以,就以目前的搭配而言:在明白了基本素质以后应该说是一个基本可以接受的组合方式,他的长处在听人声和小型的室内乐,听大型交响乐队和比较火爆的音乐时在小居室中是可以胜任的。但在较大的空间中,声音的厚度和气势则会被稀释,所以如果希望有更好的全面性不妨在功放的价格上有所突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