法国micromega米格TRIO旗舰转盘+解码器三件套!成色极新!
一部晚了十年到達的 CD Micromega Trio 唱盤 |
|
二十世紀最大的悲劇莫過於類比錄音的消失。在商業掛帥的唱片界急急忙忙地推出數位錄音時,LP突然地受到腰斬,而非得慢慢地凋零。這是多麼不公平的事。 |
美麗的謊言 當電子界的巨擘飛利浦於八十年初推出CD唱盤時,音響界正如大旱之望雲霓,以為如此一來所有傳統唱片的缺點都會消失,擺在眼前的應該是一片坦盪光明的高傳真。然後在日本工業界的推波助瀾下,CD機由第一代、第二代,發展到第三、四代。解碼的方法也由14 bit往上提昇到16 bit。日本工業界甚至往High Bit發展,推出18 bit及20 bit的機器。然後到一九八九時飛利浦又突然地推出1 bit的「Bit Stream」。在短短地十年內解碼的方法一變再變,這對於參予製造的廠商當然是一種R&D的浪費,而對於消費者更是一大負擔。對於CD機器,全然沒有一代銘機的尊稱,多半在觸領風騷不足周歲就被科技的巨輪所壓碎,然後被人們淡忘。 在CD的發展中,逐漸地形成三大集團,一是以飛利浦為中心的一些小廠如Meridian及Micromega等,專以修改及再創造著稱。一是日本的集團有自己的科技及發展,其中也產生了如Accuphase, Sony, Denon, Luxman及Teac等等出名的機器。第三集團則為美國的一些小廠,有的以飛利浦的機器改以真空管類比線路,如VTL及California Audio等。有的則為後起之秀,在D/A的方面下功夫。Krell的SBP-64x為其中之一,而Theta DSpre及Wadia則以微電腦的處理方式著稱。至於Bit Stream的新方法,在日本已有一些中級機出現,而在歐洲則有Meridian 208使Micromega Trio發表。 CD的未來 近來來發展競爭的結果,使得廠商將CD機器的價錢推上了雲端。一些較出名的機器如Accuphase,Krell, Wadia, Theta等等都不是尋常薪水階級可以負擔得起的。但由於電子科技的進步,今日的尖端又將是明日的黃花。我們以個人電腦PC為例:七年前辦公室買第一台PC-XT,既無硬碟,也無彩色螢幕,就被IBM敲掉二十萬。在三年前買台製的286 AT+30Mega硬碟及EGA已降到五萬,而目前386+40Mega硬碟及VGA Monitor也才五萬多。對於動輒幾十萬元的機器我們當然不希望每年去更換。所以對於CD機器製造廠我由衷地提出幾點建議: 1.機器要有Update的能力,以更改模組來達到升級的目的,減少換新機器的浪費。 2.CD機器的D/A線路應該參考PC的設計,全世界應達成一個工業標準。正如PC板的標準化,讓使用者本身都可以自己更換PC板。有朝一日更換D/A板正如換唱頭一般,那玩CD唱盤就更人性化了。 3.及早提昇CD錄製的標準,在Bit Stream推出之後,原來的標準已不夠了。軟體製做的提升可以更進一步地改善CD的音質。 在經濟掛師的民主時代,購買者有多大的選擇自由只有天才知道。希望飛利浦要稍有良心,否則明年又將Bit Stream給改掉,那會害很多代理商跳樓的。 CD的優劣 早期的CD為人詬病的地方不外乎冰冷的數位者,音質低劣呈現三角形的毛病。通常低頻的速度快,有些數位低音更是類比所不足。而上到中頻時音質就開始衰退,而失去了溫暖的感覺。三角型的尖端就是音質最劣的高頻,尖銳而又金屬味重,對於樂團最重要的弦樂再生就完全沒法度。有人認為是CD機中類比輸出路線的問題,修改的結果是柔化了中高頻而也付出了低頻的速度及量感的代價。根本的問題在於解碼的困難,致使正確的情報量減少,最後使得音的密度減少、音場縮小、舞台空洞、泛音不足及不夠溫暖等等。 CD也並非一無是處。類比在CD的衝擊之下,更是精益求精。一些製造Hi-End唱盤者仍忙著推出新的唱盤及唱臂。還有像Versa Dynamics及Basis等新廠也很勇敢的推出處女產品。而像Koetsu, Ikeda及supex等日本MC唱頭專家不管是自製或代製也是忙得不可開交。當然類比的提升也非全無代價,唱頭也是炒到雲端上,價錢也不比鑽石便宜。 另一方面CD也促使老廠將一些阿公級的歷史錄音再版推出,大賺死人的錢,也使我們有機會享受到大師們的錄音。再另一方面過早放棄LP的愛樂者,也造成LP二手市場的熱潮。如有人要拋售LP,請即刻和老劉聯絡,他一定肯出高價的。這是CD的另一項功勞。 TRIO的參考標準 在找Trio的參考標準時,我面臨了一個難題,我不知道該拿它和其它的CD機比還是和LP比。由於它是屬於新發展出來的科技,拿它和其它傳統解碼的CD比有失公平。而在這一年中我也聽過好多的頂級CD機,但我覺得Trio是其中最有生命力者之一。最後還是決定以LP做為參考,因為到目前為止我尚未找到各方面都勝過LP系統的CD機,而CD欲取代的不正是LP嗎? 我所使用的盤是Linn LP-12配上EKOS臂及Spectral的MCR唱頭。這種組合還稱不上是昂貴的器材,但卻帶給我無比的樂趣。唱盤是在音響教父柯逸郎兄的堅持下買進的。柯兄同時使用六台唱盤,庫存而尚未使用的古董也還有一堆。對於唱頭、唱臂的收集那更達mania的地步,他說該買的準錯不了。前些日子他因為積勞成疾(多半是搞機器搞壞身體),玉體微恙而進醫院休養,在此祝福做早日康復。(詳情參閱音響春秋No.12,13) Spectral MCR唱頭是一年多前由歐美代理進口的。初期的使用者多半因為它的輸出低而不得不放棄。恐怕目前仍在使用者並不多。李富桂兄碰巧就是其中之一。我先前用來推Beta中高音的VTL 300就是經由李兄推薦的。數周前的一個雨夜裡在曹永坤先生家中相遇時,李兄很興奮地告訴我,他將MCR脫去外殼後的經驗。看他那壓抑不住的喜悅,和略帶潮紅的亢奮臉頰,我頗能領悟那種滋味。回家後立刻就剝掉那外衣,我的感想是披著薄紗、若隱若現的美女當然要比在光天化日下脫光衣服的裸女更能引人遐思,但當燈熄之後誰也不希望仍然隔著厚重的衣裘來擁抱它。的確,去掉外殼的MCR在各方面都上了一層樓,頓時懊惱自己為何那麼膽小而沒有早日動手。另外在動手時由於笨手笨腳而將一條線圈抽頭弄斷,幸虧志仁老板娘顏太太的巧手挽救,特此感謝。 Beta的高音一面有著纖瘦的感覺,尤其在聽過本刊劉顧問的IRS-V之後的感覺更明顯。IRS-V在中高頻的密度是Beta萬萬不能相及的。前些時侯老劉(鬍子)到舍下拜訪時提及VTL-350的種種(見本刊18期p.53~61頁)。當時並不在意,直到最近好友相借VTL-300,不得已才向文鴻借來一對VTL-350,一試之下真是感慨萬千。由於受預算的影響,我一直以為會抱著VTL-300終老,原本也知道有些微的毛病,但還不至於不能忍受。在換上VTL-350後明顯地覺察到中高頻變得平滑而溫暖,再加上馬力加大,MCR更是生龍活虎。對於Beta的音色應該就是這樣的成見就此打散。再下來的問題是VTL-350的價錢也已不是原來地下工廠時的水平。它已配上了面板,也有把手,早已擠上了高價位的時代列車。我知道銀行替無殼蝸牛辦房屋貸款,但不知肯否替人辦Hi-Fi貸款。美麗的錯誤 若說歐洲的唱片工業集團停止LP的制造是一個錯誤,那飛利浦這一次D/A的改革就是一個美麗的錯誤。LP沒有得到公平的待遇,根本還沒有遇到CD對手時就被唱片公司給暗算掉了。當你在市面上早已買不到LP時,第一台堪與傳統唱盤比擬的CD機才出現,足足遲來了十年。 Bit Stream的理論可以提高「正確」的數碼消息。它沒有辦法增加原有的情報量,因為目前仍然受囿於CD錄製的標準。但相對於傳統解碼方式,他對於大小訊號的再生則更精確。有關此類的理論我們可以要求本刊的技術主筆再詳細為我們解說。初次接觸到Trio時的感覺就是他再生音樂的密度非常地高,那種活生生的感覺只有LP可以比擬。這種感覺就如同用高級的MC唱頭換下次一級的唱頭的經驗,突然間您會覺得整個樂團像睡醒了一般,霎那間多了許多細節,空間加大了而聲音也甜美起來了;也就是我們常常提到的有生命的活的音樂。LP的溝紋內暗藏了大量的情報,經歷幾十年的發展之後,唱頭的製造者也不敢說有多大的把握使它再生。曾與柯逸郎先生閒談時,他透露日本製造MC唱頭大師Ikeda氏曾對他表示過,到目前為止他所製造的MC唱頭僅能從唱片溝紋中拾取百分之六十的情報。以Ikeda唱頭在世界上備受贊揚的情形,而本人仍然如此謙虛,可見LP仍未達藝術之巔。相同的CD未來之路仍然漫長遙遠Trio的到達不代表CD已達State of the Art,只能說才開始打開了音樂重生的藝術之門。 LP的終結者 在老劉所寫的「驚世駭俗的Krell MD-1與SBP-64X」一文中(本刊19期p.56~63)已輕輕地、暗示地告訴我們LP系統已非全然凌駕於CD系統,一個嶄新的數位時代已經來臨。當然在文中有些論點可能會有些爭論,例如低頻再生的速度和量感、所用唱臂Souther的直切臂可能較不具說服力。相同地在Trio的比較上,因所使用的錄音版本上CD和LP可以說不分軒輊。原則上CD來得乾淨、速度快,而LP則較寬廣而有延伸。但在某些優良的CD錄音中,高低頻的動態則非LP可以比擬。 中頻部份兩者的差異較少,CD的人聲已有相當豐富的情感。以Sheffield Lab CD-13「Growing UP in Hollywuod Town」為例,Amanda McBroom的聲音在Linn上的表現多一分傷感與滄桑,而在Trio上則多一分甜美與柔婉。是否因為錄製轉換或是唱片再生上的唱頭差異則不得而知。在真善美的原則上,兩者有不同的表面,但都可以勾起人們內心的情愫,不可否認的都是很好的錄音。 在往中高以上的登展則內缺低頻再生如此驚人的成就。然而小提琴的泛音卻可以優美地再現。MC唱頭在小提琴方面的成就,可能是CD將來需要急起直追的地方。Trio在這方面有不俗的表現,那惱人的數位聲已不見,代之而起的弦樂充滿了溫暖與透明。但如果以CD與LP作AB Test,我還是可以明顯地發現CD的高頻情報量仍沒有LP多,也就是它的音的密度仍不夠多,而影響了音質的成就。但當你不注音時,Trio的弦樂當會使你誤以為LP而忘了LP的存在。 歷史的見證 當我在1984年買了第一部CD機時,內心充滿了憧憬,認為從此可以在數位無雜音下擺脫LP的種種不便。但當你換了好幾部機器,買了幾佰張CD後,除了一些不曾錄成LP的爵士樂外,卻也不曾在CD中得到更好的音質。此時望著CD真是兩眼茫然、啼笑皆非。等你回過頭來,LP有錢也買不到了。在工商社會的今日,一切都講求便利、快速。長部頭的小說沒人看了,需要時間的消遣文化消失了。速食文化如麥當勞者充斥,有人笑謔文章的長度應該短到廁所內可以了結,是所謂「廁所文學」。我也常笑稱家裡的CD是廁所音樂,因為只當背景,而且不需你去關心卻能增加情趣,方便之至。 Trio可以使許多錄音重獲生命。值得您將庫存的CD片一一再聽。最令人感動的莫過於再版的AAD或ADD的一些大師作品。Heifetz在RCA的CD以往是最令人傷心的收藏。因為在這些CD中你聽不到原來在LP中令人心動的美妙。小提琴聲音乾澀且沒有光澤,非常的不自然。然而在Trio的表現下,處處都向原板的LP拉進了一步。失而復得的寶藏,內心的愉悅真是不可言喻。這對所有的再版老錄音皆然。而且ADD和DDD的錄音也有先天存在的不同,呈音染或是錄音標準不同所致則不可得知。ADD的版本似乎和傳統LP有較多相同的醇味。 對於數位錄音的老祖宗Telarc所錄製發燒片的爆棚迷更是有福氣,在Trio的再生中我聽到更多的超低頻、更強烈的強弱對比,當然「時光隧道」及「星際大戰」中許多低頻都非自然的音樂,如果純粹要秀您的音響,請千萬注意您的喇叭在大音量下是否吃得消如此龐大低頻的再生。當然Telarc的錄音不光是在低頻上班門弄斧,他們在古典音樂上的錄音也有相當的成就。整體的錄音聽起來就是非常的平順自然。很顯然地目前CD錄製的標準是遠超過再生的標準。有那麼一天,CD的錄製標準再提高時,不知會呈現何種面貌。 在體Trio時我有一個感想,當CD機已達到此水平時,如果您在再生環中所用的器材無法相配合時也是枉然。正如喇叭系統無法有效地將超低頻再生,也就無法領略數位對低頻掌握的能力。還有前後級的速度和解析力是否都相配合也是很重要的關鍵。以dmp的The Pugh Taylor Project(CD-448)為例,Trio透露了前所未有的消息。對於少量樂器的銅管再生,Trio的成就非凡。以BIS「The Virtuoso Trombone」(CD-258)為例,伸縮喇叭與貝森朵夫鋼琴的對談正如在您面前一般,非常的活而有生氣。 對於單一樂器如鋼琴,Trio的成就不在LP之下,有時候還有更好的動態。而對於某些人聲它的效果也不差,正如Tracy Chapman所唱的純人聲Behind the Wall(WE 851)反覆比較之下CD和LP實在沒有多大的差別。在大樂園的再生方面卻仍有些微不及LP之處。以Telare成名的之作Stravinsky:The Firebird(CD-80039)及Respighi的「羅馬之松、泉組曲」可以知道,整體的密度下及同廠的LP,認真比較之中還是在堂音及活性中略遜一籌。但如果以合成音樂居多的Enva:Water Mark(WFA 246006-2)而言則兩者相差不大。若以Wilson Audio的幾張出名錄音而言,純爵士而不重弦樂者的差別並不大,如S'Wonderful Jazz(WCD-8418)的表現就各有千秋。鋼琴樂的表現差別極小,但小提琴獨奏方面仍然少了一點點韻味。 Trio的構造 Trio顧名思義就是三件頭的組合。他的設計上相當的獨特,以電源、D/A及CD Transport分開的三件疊合在一起。每一件機體下有三點著地,只有左前方的一點為尖椎,三體的尖椎準確地落在同一點上(有承應接合)而達到共同的一點機械接地。電源位在最底下,分別供應D/A及Transport。D/A只供CD使用,所以只有一同軸數位或光纖通到Transport。D/A面板上提供mute、-12dB衰減及正反相位選擇。Transport是傳統的Micromega的做法,為上方上片。厚重透明的壓克力蓋子兼有起動電源的作用,附有專用的CD鎮。不使用CD鎮時也可以操作,但有時CD片會跳開而停止,而且音質變差。唯一不便是壓克力蓋沒有油壓,而且只能停留在直立的角度。 隨機附有同軸線及光纖,在使用光纖的情形下各方面都略勝一籌。將來光纖還可以Up-Grade。D/A面板上的衰減可便於前級音量的控制,有無使用衰減在同音量之下比較音樂性並沒有多大差別。Transport面板上給予的功能和一般的CD機差不多,由於是平面分佈操作不是很方便,但隨機附有一簡單型的遙控器(很可能也是飛利浦的),操作上相當的方便。 機殼尺寸和原來的Duo一致,當Trio架上之後,外表十分的美觀。透明的壓克力面板,配上三件起的黑機殼煞像是一件藝術品。歐洲人在工業用品的設計上總是比美國人有品味多。家用電器用品歐洲的路線是往小而精緻的方向去走,而地大物博的老美就往往走上大而無當。當Trio和Linn LP-12放在一起時,非常的協調。這就是在告訴我們CD與LP已將要平起平坐了。或許LP的停產並不值得那麼令人感傷,而數位時代也已真正的來臨。 Micromega Trio三件頭的設計小巧典雅,沒有美國貨的粗大,也沒有日本貨的「機械性」。三件機體是疊著使用的,而每件機體都有如Goldmund一般的機械接地。 這麼好的CD機應該值得我們高興嗎?彷佛我們又找到了取之不盡的CD音源,從此可以高枕無憂,不怕買不到唱片。但是,請不要高興得太早,因為:Trio的價錢是原來Cuo的兩倍以上。Duo已算是上高價品了,更何況是Trio呢?我們為Trio喝采,歡迎Bit-stream的來臨,但卻也為高價位音響的同時來臨而感到點然與無奈。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