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音箱系列 > 英国 PMC OB1经典落地音箱!成色极新!

英国 PMC OB1经典落地音箱!成色极新!

英国 PMC OB1经典落地音箱!成色极新!

  • 价格请来电商议
  • 商品点击数:34702

简单描述:成色极新


联系人:陈木 13925429480 业务信箱:516862239@qq.com


经销地址:广东省广州市海珠区南华中路(高盈音响城)附:佳乐音响城 一楼1AF021号 凯天音响

英国 PMC OB1经典落地音箱!成色极新!

英国 PMC OB1经典落地音箱!成色极新

二十万元以下难逢敌手-PMC OB1

 

     OB1瘦高的体型和它的声音形成颇大的对比,除了音量不能大到「把人吓跑」之外,它完整的全频段表现、尤其是极低频的延伸能力与大型落地式喇叭十分接近。

    〔背板〕落地式喇叭,三音路三单体传输式音箱结构,采用170mm低音单体一只、75mm纤维软半球中音一只、27mm软半球高音一只,标示阻抗:6Ω,建议扩大机功率至300W,效率:87dB(1W/1m),最大音压:110dB以上,频率响应:22Hz~25kHz,分频点380Hz/3.8kHz,4阶Linkwitz Riley分频网络,配备Tri-Wire/Tri-Amp喇叭端子,尺寸:200×1025×325mm(宽×高×深),重量:21.5kg,参考售价160,000元,进口总代理:莹声(02-28053569)

    〔参考软件〕玉置浩二的Best Harvest(完美收成最精选)收录了他在1990年代后期至2000年后专辑中的歌曲,以成熟的嗓音诠释脍炙人口的抒情歌曲是本片魅力所在。至于录音方面,在表现丰满中低频的同时,还要有丰富的层次与细节,这都是对音响系统的考验。先前玉置浩二的「重返安全地带(港译:酒红色的心)」如今台版片一片难寻,而在Best Harvest中则有几首「重返安全地带」中的歌曲,建议您不妨买一张来听听看。(BMG 82876-51976-2)

    想要挑选一对喇叭,每一个人评估的价值标准都不一样,若是以外型为优先考虑那也就罢了,我不能给您什么建议,但回归到音响器材的本质,以正确的录音回放为目标的话,选择的方向就明确得多。我个人偏好的是录音室用的鉴听喇叭,尽管在各知名厂牌的鉴听喇叭之间,还是有相当程度的差异,然而要作专业用途使用的东西,会被要求规范得较为严谨,至少它们要能够敏锐地反应录音的成分与调整前后的变化,一般消费者选购这样的产品是很保险的作法。本篇为您介绍的就是英国专业鉴听喇叭名厂PMC的制品,该厂是由制作BBC(英国国家广播公司)使用的鉴听喇叭起家,在早年只制作专业用制品,开始生产「家用型」喇叭还是近几年的事。各位或许要问:「家用」和「专业用」的差别在那里?其实纯粹从「正确回放」的立场上来看,两者之间的目标一致,是不应该有差别的,然而「家用」和「录音室用」在聆听空间与使用状态的差异却不小。以录音室的环境而言,鉴听喇叭不是摆在Console上、就是嵌入墙中,因此不论制品大小,几乎找不到什么落地式的例子,中小型制品清一色都是书架式喇叭;但若是以家用市场为诉求,喇叭箱体的高度可以有更大的容许范围,对一位有经验的喇叭设计者而言有更自由的发挥空间。既然在家使用书架式喇叭还得加上喇叭脚架,何不将书架式喇叭的箱体「向下延伸」?这样也不会多占空间嘛!


传输线加长、低频延伸更好


    对一般的喇叭结构来说,把喇叭箱体拉高,可以取得更大的箱内容积,让低频有更好的延伸,在作成书架式喇叭的型态时,低频大约可延伸至50~60Hz,以近似的型态长高成为落地式喇叭时,低频就可以延伸到40Hz左右。不过PMC向来以制作复杂结构的传输线式音箱为主,在它长方形的箱体内部是一条折迭绕行的「管路」,这条管路就是所谓的「传输线」。管路的头端是低音单体的后方、末端则是在喇叭箱体的正面,此种设计是利用低音单体的背波补偿低频的下段,让体积较小的制品也可以拥有更好的低频延伸能力,至于可以延伸到多低的程度,除了低音单体以外,决定性的因素在于传输线(管路)的长度,传输线越长,喇叭的低频延伸越好。因此若是设计成落地式的型态,势必可以拉长传输线,而传输线的长度为最低再生频率的1/4波长,作成落地式喇叭之后,即使喇叭所使用的低音单体口径不大、喇叭箱体仍维持瘦高形,低频延伸的能力却是十分可观。先前PMC推出的FB1就可以证明这一点,FB1使用的中低音单体也不过是170mm口径,但由于内部的传输线长达三公尺,使它的低频响应可以延伸到22Hz,远胜于同体积的落地式低音反射式与密闭式喇叭。OB1则可以视为FB1的进化型,由FB1原本的二音路改为三音路,箱内传输线的长度同样是三公尺,您也许会感到好奇:同样都是PMC的制品,工法差不多,只是从二音路变成三音路,表现能有多大的差别?况且OB1的效率比FB1还要低3dB/1W/1m,假使听起来都差不多,把效率作得更低岂不是自找麻烦?

为追求理想所付出的努力


    尽管从数据与外型两方面来看,OB1与FB1的相似度很高,然而在设计概念上的差异却不小。FB1比较像是TB2的大型化制品,所使用的单体也与TB2近似,而OB1则像是把PMC大型鉴听喇叭做成小型化、落地式的设计,尤其是在中、高音单体的运用上。OB1和许多英国系的专业用鉴听喇叭一般,采用较大尺寸(75mm)的纤维凸盆半球形中音单体,在单体的后方密闭成为一个独立的箱室,使它在工作状态下不会受到低音单体背波和箱内压力变化的影响,此中音单体所负责的范围是380Hz~3.8kHz,涵盖了音乐回放最重要的频段。在高音单体的部分,OB1选用了一枚75mm丝质软半球单体,在音圈与磁铁间灌注磁液以利于导热,让它在持续高功率输出的状态下音圈温度不至于太高而影响效率(热阻效应)。仔细观察OB1中音与高音单体前面板在靠近凸盆振膜外缘的部分,都做成略微内陷的「短号角」状,我想提高效率倒是其次,推测应该是控制中、高音扩散角度的意义比较大一些,配合OB1窄长形的面板,可以想见中、高音绕射波在喇叭面板上的反射极为有限。因此只要OB1不让距离背墙太近、或者是在喇叭后方墙面(与中高音单体同高的位置)略作吸音,都可以有效降低绕射波能量的负面影响,使音像的定位更为精确、前方音场也能有足够的深度。


    由于OB1采取三音路结构、且承袭了鉴听喇叭高阶分音惯用手法的缘故,使得它的内部分频网络相当的复杂,零件的用量足足是FB1的五倍之多。OB1采取的是四阶分音(分频斜率为24dB/Oct.),高通(连接高音单体)、带通(中音)和低通(低音)滤波器输入端各自独立,因此不只能够作双线接驳(Bi-Wire)、双扩大机(Bi-Amp),要是想要玩得更彻底,甚至还能够作三线接驳(Tri-Wire)和三扩大机(Tri-Amp)呢!在分音器的作工方面,分音器电路基板选用铜箔超厚的PCB以降低信号损失,电路板上的组件采手工插件,以含银焊锡焊制而成,PMC在这些看不到的地方作工都如此讲究,足以显示他们对音质的要求有多高。


    OB1之所以要如此大费周章地做成三音路,最主要的原因是希望能够提升中频与低频两方面的表现。一般二音路的低音反射式结构,若是做成OB1的大小,并采用相同口径的单体负责中低音,低频延伸大约只能到35Hz左右,假使要把效率提高,低频延伸的能力就更差了。在另一方面,单体的物理特性和再生频率有绝大的关连性,低音的振动频率低、振幅较大,音盆材料的选用是以坚固、不易发生形变为优先考虑,且音圈必需使用口径较大的线材绕制,让它足以承受较大的功率,在此两者相加后,势必使得运动质量(Moving Mass)提高,不利于较高频率的振动,在中频的部分则要作得更「轻量化」,使它的反应较为灵敏。以30Hz到3kHz为例,两者间的振动频率足足差了100倍,实在是难以兼顾到低频下段与中频上段两端,如果要低频表现良好,势必会压抑中频上段的延伸,况且OB1还是采取传输线式的结构,更不可能舍低频就中频。因此若要能够让中频与低频的音质完全发挥出来,还是必须做成三音路的型态,PMC明知这样会让成本提高许多,还是毅然地作下去,这就是追求理想所付出的代价。


试图彻底发挥OB1的性能


    我知道有许多读友们对我们评论器材的过程与判断标准相当好奇,事实上每一位评论者的惯用手法都不近相同,对我来说,要把这些器材搞得好听是很简单的事情,更何况有很多器材原本的「天赋」就不错。但是要让我落笔写下最后的结果,我还要确认一件事:这项器材的实力我发挥了多少?从OB1送来本社到我开始写评论历经了两个月的时间,其间我还听到各方对OB1正面与负面的看法,并尝试许多不同的器材搭配,在这段过程中我发现影响OB1表现的最大因素在于扩大机,尤其是后级。在此之前我听过一些PMC大型鉴听喇叭成功的搭配例,它们的瞬时反应良好、能量饱满且分辨率高。OB1不论是价位或是体积,和PMC的大型专业用制品还有一大段距离,但我一点都不认为「家用喇叭」就得表现出比较温和的面貌,我相信让家用音响系统能表现出接近专业系统的性能才是PMC想要作的吧!于是我一直更替不同的搭配,在过程中OB1似乎一再跟我暗示:还不够…这样稍微好一点…。就这样朝鉴听喇叭的个性走下去,让我体会到OB1的潜力已经超出初试机时的预期,就在我还在怀疑「还能更好吗?」的时候,在11月底我帮Prime AV测试ATI AT1807(七声道后级),为了考验此机的推力,我把它接上了OB1(只用两声道),没想到这两者的结合却让我听到了更浓厚的鉴听喇叭个性。但是AT1807是七声道机种,虽然它的参考售价仅11万,我总不能建议两声道玩家只用此后级的2/7吧?

回想起以前大型PMC系统,「成功案例」往往是使用多路电子分音加上一堆后级,或者用到「双扩大机」把中、高音和低音分开推。再看看OB1背板上的三组喇叭端子,这回我得好好试试以「三扩大机(Tri-Amp)」,共计六声道的功率放大电路来伺候这一对OB1。


还它PMC本色!


    本次试听我搭配的器材为Philips DVD 963SA(SACD/DVD兼容机)和AudioValve Eklipse真空管前级,选用这两款器材并无特殊原因,只是它们驻守本刊试听室已久,我已经充分熟悉它们表现的缘故。这回Ekilpse的三组前级输出我全用到了:两组非平衡输出加上一组平衡输出,其中的平衡输出我把它先转成非平衡(只取正相输出)再送往后级。您看完此篇之后,若想采取相同手法亦可:倘若前级只有一组输出,请制作一对「一分为三」的信号线,并需留意前级的电流输出能力,若配管前级则不宜选用输出交连电容数值太低者(低频延伸会受到影响)。接线完毕后,看看阵仗还蛮吓人的,总共用了六条喇叭线和八条信号线,线材的用量简直就像是在玩多声道系统,只为了搞好一对OB1,这么做值得吗?


    其实早先用两声道推OB1的时候,这对喇叭的音质表现就相当不错,它的中、高音都颇为圆润,低频的量感适中、响应平顺,如果在较小的空间(不大于五坪)中聆听,已经可以满足大多数音响玩家的需求。而在改用Tri-Amp状态后,整体的表现又起了大幅度的变化:动态显著增加,中频与高频段层次变得更为丰富,而在低频段的部分,量感并没有显著的提高,但速度却明显加快,并且能让我「很确实地听到」相当低的低频下段。这才是我熟悉的「PMC风格」嘛!先前还没玩到Tri-Amp的时候,总是觉得表现有些保守,「黏性」稍重了一些,而在OB1经Tri-Amp调理过后,则是火力全开,转向PMC高性能鉴听喇叭利落、精确、开放的「性能派」表现方式。尽管OB1的低音是采取传输式设计,但速度绝对不会慢,无论是量感或速度都中高频衔接良好,而OB1的低频量感并无夸张膨胀的倾向,也没有刻意强化低频的轮廓与Punch(这是和同厂大型鉴听机种比较不同的地方),松紧之间恰到好处,我想原厂似乎有意在性能要求之外,还希望玩家们在家中可以更轻松、无压力地享受音乐,才会这样做的吧。OB1在音质表现上最引人入胜的,则是在中频部分显得非常的细腻,主要、次要声音的比例正确,即使是微弱的细节也不放过,在播放钢琴演奏的片段时,触键力道强弱的差异明显,再配合高音的部分,可以让我听到相当完整的泛音与堂音。而当OB1在诠释小提琴的音色时,擦弦的细节和琴身的共鸣都有充分的描述,在高频最上段有轻微修饰,变得圆滑一些,但仍有足够的光泽感。


    本次试听我采取的是标准的「正三角形摆位法」,喇叭皆向内Toe-in 30度,高音单体精准地对着耳朵,OB1在此摆位下,音场在前方展开成一个均匀的半圆形,音像的方位、远近、高度与形体感都能准确的呈现,即使是音量刻意加大,仍不会发生前冲或是混乱的现象,玩家们常说的「让喇叭消失」,对OB1而言轻而易举就可以达到。以这回OB1在本刊试听室中音质音色的表现,在「二十万元以下」的价位带中恐怕很难找到对手,我仔细回想以往听过的许多此价位带的喇叭,有机会与它相抗衡者恐怕不超过三款,而OB1低频下段的完整性同级对手更难以办到。


    为了让OB1的表现更全面,多花点心力绝对值得。PMC不会作没有意义的设计,他们一定早就试过Tri-Amp,此番使用这样的手法,不只是要让大家知道OB1有多大的本事,同时亲自实验提供给玩家们让OB1彻底发挥性能的方法(后级的价格还比喇叭低一截)。以价论声,OB1的实力足以赢得本刊的最佳推荐,在十坪以内空间中使用,十年内您可能都不会兴起更换喇叭的念头。

    焦点:借着落地式的音箱,将箱内的传输线管路总长增加到3公尺,使这款体积不大、也没有用到大口径低音单体的喇叭低频可下潜至22Hz。采用与中、大型鉴听喇叭相同的75mm软半球中音单体则让中频表现出极佳的质感。


    搭配建议:几经多次尝试,最后还是以Tri-Amp方式驱动OB1表现最全面。若玩家们不想这么费事,只想用两声道后级,我建议选用每声道输出400瓦左右的专业用后级,可望在速度与动态两方面都有较佳的表现。

看了又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