滑顺自然的音乐线条
一般台湾设计的线材,经常偏重低频表现,我也经常和国内设计线材的厂商沟通,音乐并不是有砰砰叫的低频才听得过癮,更重要的是找出均衡的音乐重现,不过消费者似乎还是偏好庞大厚重的低频,以為这样才是「升级」。我印象中以前试听谢先生设计的平价线材,低频著墨也较多,不过这次的M3倒是开窍了,它没有一听就觉得低频像吃了大力丸一般膨胀起来的效果,取而代之的是更為滑顺的音乐线条。
重点来了,音乐的线条感是很难表现的一环,线条清晰了,有时候会显得瘦,那又不好,线条模糊了,音乐很柔很顺,但是复杂的音乐场面常常会觉得纠结不清,那又乱了调。M3巧妙地取得「中道」,说起线条清晰,听「贝多芬大提琴与钢琴奏鸣曲」时,大提琴的旋律柔中带刚,那牛筋震动与松香飘散的气质真不错,但轮到钢琴表现的时候,音符的颗粒感与钢琴乐器的形体尺寸,M3也表现得很好。或者说,大提琴重视的是线条的清晰与流畅,钢琴则重颗粒感与庞大的声响,两者在音响效果表现的方向不太一样,要取那一个方向,靠的是设计者的巧思与抉择,而M3似乎两者并重,提琴线条感不错,钢琴颗粒感与重量感也好,居中获得巧妙的平衡。
走中道路线的声音
当然,夸奖M3走了漂亮的中道,也產生了另一个问题,M3似乎少了一些自我的个性,或著说原厂把M3的个性磨得很平,几乎没什麼自己的声音味道。这可不是说音乐听起来索然无味,而是没有太多加料的色彩,反而更贴近录音的本质。我想举陈必先的巴哈录音「Die Kunst Der Fuge」,精彩的赋格从极為简单的音乐开始,一路堆叠,呈现复音音乐的和声之美,最后再回到简单的主旋律,再堆叠发展,代表另一段赋格的开始。这张录音清爽自然,是很有欧陆风格的唱片,用M3来听,录音中的清爽自在,表情自然,我其实很难清楚描述M3究竟增加了哪些「音响性」?不过M3呈现的音乐却是很自然、很舒服、很耐听,如果您要解释為「音乐性」,我也不反对,只是觉得这样的形容词有些笼统,稍不精确。
说实在的,要描述M3的走向不容易,它不显得特别厚重,但音符颇有份量,它也没有穿墙而过的深远音场,但音场的呈现仍颇為自然,或者说,M3没有特别夸张的表现,也没有哪裡特别突出,整体音乐听起来就很顺很耐听。还有,M3的声音毛边很少,这可能是原厂调音的功夫,透过结构与避震修平质地粗糙之处,留下纯度够高的音符。我前一阵子才收到小林研一郎指挥,清水和音演奏的「柴可夫斯基第一号钢琴协奏曲」,这首钢琴协奏曲的气势一开场就很庞大,铜管倏然而至,乐团猛力齐奏,接下来钢琴接手,交响乐团则以柔和面貌出现,这刚与柔的交织,构成导奏迷人的特徵。搭配M3试听,铜管嘹亮而不刺激,厚中透亮,确实有著高价线的风范,而钢琴演奏力道充沛,音符还带著水分,这样音乐厅起来旧部会乾涩,而导奏当中许多如华彩乐段的演出,钢琴晶晶亮亮的,M3都传神地呈现出钢琴演奏者所要表现的旨趣,相当称职。
不妨亲身试听体验
或许有些朋友对Audiopoint还不太熟悉,M3的身价又已经走到了「进阶版」,不够熟又要下手,实在有些迟疑。原厂宣称M3希望挑战十万元等级电源线,虽是宣传之辞,但实际试听之后,M3有著相当不错的水準,它不是追高补低的「调音线材」,M3本身有著均衡的表现,而且带著适当的柔顺感。如果读者对M3声音有所好奇,想亲身体验看看,没问题,Audiopoint是台湾在地的厂家,去谢先生的工作室走一趟,肯定可以实际聆赏M3,顺便向谢先生讨教「调音之道」。
参考定价:19,500元(新台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