重音乐又不失HiFi极品级的[平价]KONDO G70前置放大器(2)


空气感无敌立体感超卓

G—70好在那里?我认为最突出的是它的感。空气感好,连带立体感也特别强,音场更活。就以听得快烂的『蔡琴老歜』为例(这未必是录音最佳的蔡琴,却是我最喜欢的,因为歌曲对耳),琴姐的口型是在我家听所有 放大器以来最满意的一次!它当然不大,但也不特别小,总之就能给人最自然的感觉,总之就让你觉得,就算真人站在那里唱亦是这个口型了!『蔡琴老歌』另一个较为难搅的是那低频,很容易变【肥婆】。但G—70第一下大牛筋一出,就让人放下心来,完全没有问题。至於人声的细节,唇、齿、舌音,亦一律不缺;但它不会多到让你觉得喧宾夺主。我就觉得它出来的效果最能令我集中在歌声上,但如果把注意力转一转,那些细节却又清晰可闻。我认为能做到这样重音乐而又不失HiFi感的,很不容易。胆机最怕一个慢字,用G-70听了【绛州大鼓】中的『牛斗虎』,你就绝不会说它慢了,而且那气势真是惊人。可能气势主要是来自後级的功力,但若前级不能从千军万马般的内容提供抽丝剥茧的讯息,任你後级再强,也於事无补。

泛音丰富零舍鲜活

听弦乐当然又是G-70的强项。我认为它的弦乐动人之处在於它的丰富泛音。听罗斯卓波维契拉舒伯特的“Sonata for Arpeggione and Piano,丰富的泛音,就使大提琴听来份外『烟韧』,有更强的音乐感。这也是为甚么发烧友要追求靓声器材的原因。很多人都不明白,以为贵器材和平器材都是播同样的东西,差别真是那么大吗?可能真是不那么大,可是更强的音乐感,能使人更投入,更能享受音乐的美妙,这才是他们追求器材的正确目标。小提琴当然更要有丰富的泛音。可能一支小提琴在普通器材下表现平平,却因为在有更丰富的泛音的器材而显得更加光辉,神采飞扬。几乎任何一张小提琴碟,只要录音水平正常,G—70都能给我这样的感受。其实不止弦乐,所有乐器,钢琴、色士风、鼓、以至人声,都有它们的泛音。泛音丰富,就会表现鲜活,否则,就会变得呆滞了。 G—70的频应由10Hz直上240kHz,就是其中一个丰富泛音的来源。

层次分明音场从容

因为G—70是用RCA,  而我的C—3800是XLR,所以比较是很容易的,两个前级分接到後级的RCA与XLR输入,一按掣便能转换了,不需熄机、换线。我的一位朋友来我家听了两个前级的比较,以一张【重译  陈洁仪】为例,他很容易就听到G—70的人声是较为退後的,整个人的立体感也更鲜明。这也是我在一开始时所说的优异的空气感,单人演唱,简单乐器固然受惠,大场面就更显得从容不迫了。这优异的空气感最能表现大乐团的层次。我试了Ansermet指【俄罗斯管弦乐选曲】中的【鞑靼舞曲】,乐团的层次就非常分明了,弦乐、管乐、敲击、合唱团,一层一层的,绝不平面,那深度实在使人难忘。还有就是音乐的层次,虽然与空气感好像没有甚么关系,也因为音场的开扬,有如一层层的架叠上去,最後达至最宏伟的结构。可以说,最能发挥G—70的优点,就是不同类型的古典音乐了。要人墼出得甜姜,很多胆机都做得到;要像G-70那样,对各种古典音乐,从简单的罗西尼奏鸣曲,到莫扎特的弦乐小夜曲,或者巴赫的勃兰登堡协奏曲,以至好像布鲁克纳、马勒、华格纳等大型作品,都无一不精,就不是那样简单了。它那撑得深、阔的能力,使音乐听来更流畅,更从容而没有压力。

虽然这次试听用的是原子粒功放,未能体会全套Kondo瞻机的威力,但已使我十分满意,亦证明了Kondo的胆前可以配搭其他牌子的功放,有很大的灵活性。我自己作为金嗓子用家,我就认为金嗓子前级配其他功放未必有这样高的灵活性了。说了这么多,我好像把我的金嗓子C-3800说得很不堪;其实不是的,C—3800仍是我负担能力以内的最佳选择,不与G-70 AB比较,我是绝无投诉的:只是G—70实在太强了,而且价钱是C—3800的两倍,只能说句【一山还有一山高】。我相信当G-70遇上Kondo其他更高型号前级时,亦会落得如今次C—3800的下场!)

结语:

近藤公康於数年前(2006)在拉斯维加斯CES音响展期间,在睡梦中逝世;他留下众多的经典作品,相信永远都是胆机经典,其他制造商,包括Kondo本身,亦难(不敢说不会)有重大突破。作为一个音响器材设计师,能做到这样,夫复何求?Kondo继承他的路线,庆幸仍能保持他绝不妥协的工作态度,就算暂时未能突破,但起码保持一贯高水准,亦十分难能可贵;事实上,他们的产品至今仍是众多发烧友梦寐以求的oG-70只是Kondo最便宜的前置,已经有这样石破天惊的表现,足证近藤所奠下的基础,是多么深厚和牢固。


编辑:18928843168 微信:gzhifi E-mail:gzhificom@163.com 用QQ登录论坛,参与分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