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行开发的D类放大线路
可是话说回来,为什麽连发烧友都「尊A类,鄙D类」?难道发烧友都被蒙蔽了?当然不是,以工作原理比较,纯A类自当优于AB类,AB类又该比D类好一些,但那是「理想值」,以最优秀的电路设计加上最严谨的製作,可能纯A类还是最佳选择,但这并不代表D类不能发出好声。而NuForce可说是D类放大的专家,他们一开始就专注于D类放大,但他们并不是一般的设计,而是自行开发新的D类放大线路,而且他们并不是用现成的零件,而是仔细从电路原理一一纠错,寻求好声之道。
自己开发线路一定会比较好吗?不一定,但现在大多数D类放大后级多使用现成的ICE Power,这个由B&O提供的放大模组性能很不错,但是完全无法更动线路,设计者仅能针对机箱、电源供应或机内配线着手,ICE Power模组可是一点也动不得,设计上进步的空间受限。NuForce另闢蹊径,倒也不是一帆风顺,早先NuForce开发自家D类放大,线路本身还会发出高频震盪,甚至会和家裡的遥控器相互干扰,后来美国原厂因缘际会,找到了现任技术长(CTO)袁大伦,研发之路才逐渐导向正轨。袁大伦何许人也?早年他就读台大时,就曾经为音响杂志撰写专栏,当年VTL着名的管机天书翻译也出自其手,只不过当年很多发烧友拜读他的文章,看内容深入详实,还以为袁大伦是老资格的DIY玩家,管机线路知之甚详,勘误除错言之有物,没想到当年大伦兄还在台大念书。台大毕业之后,大伦兄负笈美国,毕业后就在美国工作,没想到多年以后还是回到了音响产业界,贡献所长。
CTO谈内部设计
因为Reference 18机器拆不动,便宜行事只能用在内部照片上,设计详情我还是得要请教方家,于是走访了袁大伦兄在台北的工作室。虽然目前大伦兄担任NuForce的CTO,但人在台湾的他还要兼任NuForce的总代理,身兼两职,但我则讨个方便,不需要E-mail往返问问题,直接见面聊就是了。我第一个问题是:怎麽Reference 18听起来比之前的Reference 9V3SE要好那麽地多?难道NuForce加了什麽仙丹妙药,一下子就把Reference 18的功力提高那麽多?大伦兄毕竟是技术人,他很仔细分析了技术要点。一般纯A类放大线路因为损耗很大,只有很少的电力转化为功率,其他都是转为热能散失,但也就是这些损耗,让纯A类后级好听,套用在D类放大也略有相通之处。他说D类放大其实就是「抽税」很少的放大线路,大约95%以上的电力都能转化为实际功率,这时候「适度地」降低一些效率,多「抽一点税」,对声音帮助多多。
那麽Reference 18降低了多少用电效率?大伦兄说大约是85%,比理想值略低,但用电效率还是远高于AB类,而A类更是不用比了。可是为何适度降低线路工作效率可以提升音质?大伦兄说实验上看出来涟波与噪讯都会降低,也因此让音乐听起来更纯。这样的技术分析轻描澹写,但从95%到85%,这当中不晓得经过多少次的反覆实验,才让线路底定。不过关键的技术就藏在这裡!因为NuForce的线路是自己设计,交换式电源和放大线路是两个部份,因此NuForce可以藉由调整交换式电源的「切换」(Switching)频率,降低电源的噪讯,但是一般ICE Power则是把交换式电源和放大线路合而为一,而且无法调整。读者看懂关键了吗?别管那些涟波或噪讯值,NuForce之所以让工作效率「适度」下降,就是要降低交换式电源的切换频率,与放大线路相互配合,找到声音最乾淨的「甜蜜点」,但是用ICE Power者就被模组限制住,不能调整了。
电路佈线最佳化
以体积来说,Reference 18并不算大,但却已经比原本Reference 9V3SE要大一倍了。大伦兄表示Reference 18的电源供应下了重本,机板上的「电容群」可说是超额设计,这听起来很合理,新问世的「参考级」后级,下重本理所当然,不过大伦兄在这裡透露了很不一样的「祕密」。在Reference 18精美的说明书裡面写着「Cross-Matrix Array」(CMA)这项独家技术,我反覆阅读这几段英文,却是越读越不懂,搞不清楚这CMA葫芦里卖的是什麽药?大伦兄说那很正常,因为行销部门想要为这项新技术取一个响亮的名称,感觉是很高深的技术,但又不能把文字写得太白,感觉上没那麽厉害,所以名称听起来很厉害,但文字有点模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