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peakers for Live Music Lover Eggleston Works Andra III(2)


饱满通透的中高音

发烧友对美式喇叭一般先入为主的印象是“弱音细节多,Hi-Fi感强烈,高中低频段分析力高,中低音厚实有力而且拳拳到肉,中音饱满有肉,高音伸延足有光泽,平衡度倾向up-front,但欠缺耐听的音乐性,通常适合播放流行、爵士及大型摇滚音乐。
   
毫无疑问我们日常听到的现场音乐或真实乐器演奏中,大部分都是中频成分居多(约占60%),而要还原好各种音乐的中音频段,不仅要求喇叭单元的分析力高、失真度低、瞬态分析力好、扩散度良好、还要求单元的承受功率大,声音无压缩。
   
Andra III以小提琴天皇Heifetz拉奏的Bruch Scottish Fantasy初试啼声,G弦及E弦的纯净发音均平顺,绝不起丁点毛噪,高音伸延虽比起钻石或钛质高音稍欠悦目的光泽,但胜在自然悦目,泛音及谐波满溢;中音开扬而从容,伴奏的LSO乐团弦乐部发出的Antiphonal声音效果活灵活现,音场向左右两边及后方大幅撑开,Kingsway Hall的舞台感特别强,值得笔者一赞的是Andra III于低音频段的分析力非常高超、质素绝不下于同价的Wilson Audio Sasha,低音澎湃而有弹力,论扎实程度Andra III绝非Wilson Sasha般rock-solid,但充分可以忠实还原这个录音中细微的“附带噪音”如伦敦地铁驶入Kingsway Hall附近隧道时所发出的隆隆巨响及演奏中的ebb & flow、乐团各声部的切入及淡出效果!难得美式喇叭拥有彷如英式喇叭般醇厚清新,松香味扑鼻而来的中高音!

这个Kenneth Wilkinson于1962年为RCA制作的录音,是考验器材的频段平衡度及低电平弱音分析力的绝佳试音碟,音乐容易入耳,值得乐迷买一只看门口。
   
再以另一个由Kenneth Wilkinson制作的DECCA名曲名盘:Benjamin Britten与其“挚受”男中音Peter Pears演奏舒伯特的《冬之旅》,此名盘历经40载依然备受乐迷的追捧及行家们的赞赏(我国钢琴家傅聪曾大赞此名盘诠译,主要是因为身为作曲家的Britten深谙Schubert的语法,以清晰的断句及丰富的琶音来处理每个和弦,加上Peter Pears略为忧郁而沧桑的噪音、悠然地带出寂莫难奈、患得患失的心情)。之前曾经于不同高价组合试播此曲,有朋友以为一把男中音及一个钢琴容易播放,若你以为如此,那阁下真是too simple and too naive!曲中存有大量抑扬顿挫的强弱音乐段,男中音的吐纳运气、咬字、甚至是运用变化多端的德文腔调(accent),每个字句的高低起伏均可牵引听众的思绪及追忆,曾经在一些所谓高价High-End组合试播此曲的每一cut、男中音往往多番的声嘶力吭、时而低迂的泣诉,时而高亢的咏唱,画诉心中的郁结难解之苦,是考验器材的音色平衡度是否“正确”,若喇叭的中高音能量过强、人声起承转合的旋律线及大量美声将会变得“恶形恶相”,那高低迂转的美感及起承转合的诗意将会大打折扣!
   
过于Andra III绵密厚实但通透的中音,笔者可以轻轻松松享受Peter Pears无比感人的噪音,定位结像及形体感特别玲珑剔透,却是有文化有品味的表达手法,那悲凉孤独的感觉令笔者不停repeat第一轨的歌曲,诗意盎然的钢琴声更令人舍不得停下来细嚼,这是笔者首次由头到尾听完此碟的一次试音;那种不言而喻的感动,真令人拍案叫绝!

钢琴声从未如此“真实有肉”

今次笔者再用最近颇为喜欢,被英美炙评界誉为“Horowitz托世”的俄罗斯钢琴家Denis Matsuev的专辑试音、一来SONY/BMG的录音既采用DSD录音,若非注明DSD的话,SONY Classical都会采用多咪多轨的PCM格式以32bit及高取样率(SONY采用业界最高到394Khz)录音,利用PRISM SNS编码器(Abbey Road及荷里活大型录音室才负担得起)将32bit数码流down-convert到red book CD(16bit 44.1Khz)的规格,这个由Matsuev与Yori Temirkanov及圣彼德堡爱乐者乐团合作演奏柴可夫斯基及萧士塔高维契的第一钢琴协奏曲,那宏伟浩翰的管弦乐Intro徐徐展开,Matsuev弹的柴可夫斯基第一协奏曲是少见的Iyrical弹法,一改第一乐章猛拍琴键的主流弹法。Matsuev弹不到快及响所以才弹慢?又不对,因为在第二乐章中段的最急板,他的速度却是现代钢琴家少见,确实有点几十年前的大师的味道。回到Iyrical的问题,Matsuev则有太收敛的倾向,有时弹得太抑郁,例如第一乐章最后的华彩乐段。Matsuev强调柔情的弹法不是人人能接受,我能接受,但不喜欢。后半的Shostakovich则没有太多可以令他抑郁的地方,第一乐章一开头已有年轻人的冲动。到第二乐章才有内省的乐段,他与小号独奏配合出寂静的气氛。第三乐章略欠火候。想听Matsuev的高难度弦技,始终都是柴可夫斯基第二乐章最好。
   
再播Alex Andra Tharaud弹奏萧邦圆舞曲,琴音清脆有力,琴腔反射的共鸣感及强烈的堂音反射,令笔者可以悠然享受,Andra III可以仔细分析12度不同音阶及纤体(Scale)的些微分别。

笔者不得不承认Andra III是历次试音中播放钢琴声,音质及音色平衡度最接近“真实钢琴”的一对喇叭(另外本刊参考喇叭Wilson Sasha亦有那种触手可及的质感,但中低频段仍稍嫌浓了一点,虽然Sasha的音色平衡度及整体分析力更高章)。要知道钢琴是众多乐器中,频谱阔度横跨低音至高音其中一种最阔的乐器之一,对喇叭的瞬态速度及动态的要求极高(那急停急动的按键,偶然的attack感及踏瓣的使用),先天性瞬变稍差的动圈喇叭确是不及铝带屏风及静电喇叭般快如闪电兼“准确”的回放,但屏风及静电却又难以回放出那质厚浑圆的中低频,快则快矣却欠缺温厚的「肉地」,钢琴那独特的低频伸延及琴腔震动的谐波却往往贫乏(当然视乎喇叭摆位及与房间合耦的效果),我想说的是Andra III既有弹跳力满分、质感强烈而厚润的低音伸延,亦有如静电喇叭般澄澈纯净的高音,却不流于刺穿耳膜的锐利感,令笔者真有冲动抱Andra III回家逐只播放笔者收藏过800张钢琴CD!总之一句到尾,Andra III是钢琴迷必要的利器!

气势磅礴 直达天庭

笔者最近在睡前甚喜冥想静修,甚喜播放由日本EXTON为资深指挥家朝比奈隆出版的HQ SACD,由他的子弟兵大阪爱乐的版本,但论录音质素,这个2001年的现场录音令笔者每刻均念兹在兹,那全息图般的音场透视力,密度甚高的细节讯息量(如弦乐组群奏的起伏、指挥的揭谱声),“看”得见的乐器群奏定位,Andra III均好整以暇,不慌不忙地有机重演,那些旋律彷如被灌注无穷跃动的生命力,那深潜的顺流、逆流及横流的暗涌,川流不息向笔者扑面而来,进入聆乐涅槃之最高境界!那音乐像是自然而然流出来的,注意力已经不是判断那些重播准则做得好与否,而是与现场融为一体!Andra III彻彻底底隐形了!

宽阔而深邃的音场

笔者决定一不做、二不休以著名的发烧碟《黑教堂》(Cantate Domini)试音(FIM K2HD),播放第一轨的人声合唱团及管风琴,Andra III有本事把这个近乎无压缩的录音以全息图般精确重现、管风琴低音直下30Hz彷如食生菜般轻松,反应快速有变化,每个合唱男女及童声声部均如立体般重现,高音段响彻整个教堂,泛音及残响丰富,Andra III适当而有品味的修饰,使这个录音更加锦上添花!

再播Stacey Kent的新碟Raconte Moi…及Miles Davis的名盘Cookin/with the Miles Davis Quintet,Stacey Kent的齿音清晰,人声甜美厚润,Miles Davis的小号既有铜质的光泽,Double Bass有股嚼口香糖的爽劲,音场画面绝无散乱,效果见树亦见林。

由于著名的制版录音师、Gateway录音室主理人Bob Ludwig亦使用Eggleston Works Ivy,笔者亦所以特别以Bob Ludwig经手的摇滚名盘Dire Straits:Brothers in Arms (SACD)试音,中低音Punch感特强,结像及定位均有血有肉,电结他擦线及扫chord等的手指动作均栩栩如生,鼓声实净但未够Wilson Sasha般rock solid,音场较前倾,但亦反证Andra III有全面及过人的分析力,虽非Wilson Sasha般中性少音染,但这种有品味有内涵的修饰确令笔者更投入这些名盘录音。

结论

忌配铜线及慢声的放大器,比较适合快速通清声底的后级!


编辑:18928843168 微信:gzhifi E-mail:gzhificom@163.com 用QQ登录论坛,参与分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