5成导体7成威力
最后我把SP3.1用在功放上,对手是导体用多一倍同厂级别高两级的SP6.1。由于功放耗电量大,电源线导体较粗就更容易取得在声音上的质感动态力量等优势,只要导体不是粗得过分便可。从表面看来SP3.1不会是SP6.1的对手,而在实际聆听上亦是如此。不过,在这个位置上的聆听却给我知道了三件事情。首先,若重播一些小品录音,如Carol Kidd《Dreamsville》SACD中的“When I Dream 2008”,SP3.1的整体表现原来可以跟SP6.1非常接近,人声的美态和吉他的轻快弹力可取得SP6.1的8、9成水准,可见SP3.1是一款相当全面平均的电源线,无论是用在哪个位置都能表现出相当高水准来,而我最喜欢用它的位置是前级。至于在重播刘志刚近期大力推荐的Han-na Chang EMI新CD《Vivaldi:Cello Concertos》,第1首“A minor RV420. Andante”有轻快优美的小提琴群奏,cello亦美,音场广阔,第3首是快板Allegro,节奏快速,cello演奏得充满动感,余响复杂多变,韵味十足,Double Bass又沉厚稳重有力,于是SP6.1的优势就可表现得更明显,皆因录音有着更广阔的空间、更大的动态、更多的低频和更饱满的乐器形体。当SP3.1跟SP6.1用在功放上比较时,我会说前者以一半分量的体积取得后者7成的音响威力。
第二,SP3.1虽然每极只用上一条铜导体,分量不算太多,用在低耗电量的音源和前级上固然恰到好处,然而用在高耗电量的Bryston新一代功放上竟然也不失礼,虽有瑕疵但依然有可取处。
第三,初时我不知何故,总觉得两条GutWire电源线的音色有点差别,SP6.1会显得较明亮清澈半分,不知是否这条电源线被用得较多,还是两者在编制结构上有所分别?后来得到代理报料,才知原来SP5.1及以上型号的每极导体都有独立的Mylar层屏蔽,而SP3.1就只用一Mylar层一起包裹3条线芯。另外,在SP6.1及以上型号用多了一种Electron Rectification Process电子流动修正处理技术,可让电子流动得更畅顺,所以SP6.1虽只比SP5.1用多1条线芯于地线,但因经了这技术处理,所以效果就倍加优胜。想来,SP6.1比SP3.1的更清晰效果亦会跟这技术有关。
相关阅读:
走进GutWire 阐述线材靓声之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