特别企划 - 第18届TAA台湾国际Hi-End Hi-Fi音响展
老实说,我从来就不觉得Lars Goller进驻GamuT是个好主意。一位极有经验的喇叭设计者到一个扩大机公司担任总经理,这不是太奇怪了吗?但是,今年与他再次访谈让我发现我错了,这人很可能是二十一世纪重要的喇叭设计大师!
Superior 9是Lars Goller呕心沥血的旗舰產品,其实早在CES就已经展出原型机,但是大展时来到台湾的这对,却是第一对正式生產的產品!為什麼要这麼久?因為这对喇叭的设计的确是十分复杂,绝对超乎音响迷们的想像。
在这之前,也许我们应该先介绍一下Lars Goller的背景。他是位音响工程师,专长在於音响心理学。1992-2002年间他在Scan Speak担任研发经理,2002年开始则在母公司DST集团担任研发主管,许多厂商如Thiel、DALI都曾经是他服务的客户。到2005年开始则被GamuT延揽。
一般厂商设计喇叭,重点大概不出「最好的单体、最坚固的箱体、最简洁的分音器」等项目,但是Lars Goller从音响心理学的角度出发,将喇叭视為一整个系统。不过,要达到这样的目的并不简单。
Superior 9製造上最困难的地方在於箱体。如果只要把箱体做得很「死」并不难,只要增加阻尼就好,但是Lars Goller强调,任何材料都有其谐振特性,如果这个振动能量不能顺利排除,那麼就算坚硬的箱体也会產生有害的谐振。因此,Superior 9的箱体用MDF与枫木夹板构成,由弯曲的枫木夹板将MDF紧紧包住,不利用阻尼材料,也可以让箱体仅有极小的、不损害音质的谐振。更进一步的,Superior 9测板在内部还隔出几个小的区块,让谐振不会集中在单一频率,而是均匀分散在几个频率中(而不会產生强大的单一频率谐振)。
再来是分音器。音响迷常说「少隻香炉少隻鬼」,音响零件用越少,声音应该会更好。但是,Superior 9光是高音单体的分音就用了十二个零件组成!為什麼要这麼复杂?因為Lars Goller认為时间一致是喇叭听起来栩栩如生的关键,而不管单体怎麼排列,要让所有单体在同样的时间发出声音,只能用分音网路来控制。这麼多的分音器零件,就是為了要将各个单体的发声时间调整到完全一致。
Superior 9另外一个麻烦处是单体。Lars Goller认為低音单体振膜不能太轻,由於DST无法提供足够质量的低音单体,因次他想到在防尘盖上下功夫。木材是他认為非常好的防尘盖材料,可以有效增加振膜的重量,但是有个问题,那就是木头在每个部位都有不同的密度,因此切出来的防尘盖会有些微的重量差异。怎麼解决呢?他们在黏著用的液态橡胶上下功夫,较轻的木头就多加一点橡胶、较重的木头就少加一点,让每个防尘盖都对振膜增加同样的重量!这些程序都只能用人工完成,可想而知Superior 9的製作有多复杂。
其实Superior 9的设计重点与Phi系列的喇叭大致相同,但是由於预算的限制,Phi系列喇叭得做出不少妥协,而Superior 9不但从开发Phi系列上得到不少灵感,完成度也更高,可说是Lars Goller心目中的理想终於具体实现。
Lars Goller為何会有这麼多创新点子?他说:他所用的所有技术都不是新闻,都是早在90年代就用在开发战斗机侦测系统、潜艇监听系统上的研究,而且早就有详尽的文件解说这一切,端看懂不懂得运用这些知识。Lars Goller强调:他理想中的喇叭是一个可以再生音乐的乐器,所有的乐器都是利用箱体、空腔等共振,让弦或是簧片的声音能够毫无障碍的传出,对他来说,设计喇叭就如同设计乐器一般,是要让能量毫无障碍的传递到人耳中,而且要有极低的失真,让聆听者听到足够的讯息,以还原乐器在三度空间中的位置。(刘名振)
同场加映:GamuT RS380M后级扩大机,侧面的木板使用与Superior 9相同的谐振控制原理,不但有自动侦测晶体温度的线路,还有风扇可让晶体永保在最线性的温度下工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