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想CD的「黄金年代」,我当时在一家主要的外商唱片公司工作,负责录音工程。这家来自德国的唱片公司,在欧洲地区拥有数家世界级的CD製造工厂,然而,不知是幸或不幸,这家公司在日本从来没有建立完整的CD生产设备。
这家欧洲主要唱片公司每个月推出超过500张专辑,当某张专辑当红大卖时,我们必须立刻在市场上推出超过200万张唱片,以满足消费需求。为了达到充足的供货,我们同步将CD母带送到世界各地的主要生产基地,生产才能赶上消费的需求。
然而,在负责CD样品检查的过程中,出乎我的意料之外,几乎每一家压片工厂生产的CD,音质特徵都不一样,而且各自有固定的声音模式。
举例来说,A公司的CD样本听起来显得溷浊不清,而B公司的声音则相对乾淨而清晰,好像经过绢丝滤过,而C公司的音场表现特别庞大,彷彿歌手长得一副血盆大口。而更令我感到挫折的则是在日本生产的特定CD,播放起来甚至缺乏音乐应有的动态。更精确地说,这些CD播放到了最高潮的乐段时会产生过载,好像经过了限制器(limiter)调整过了一般。
早期日本製作的CD和德国製作的CD听起来很不一样,并且经常受到国外音乐演奏家的批评。虽然两者使用的音乐母带同样来自欧洲原厂,但日本製作的CD在音色上的差异,明显地改变了音乐的听感。
因此,我认为有必要去研究此一现象背后的原因。我认为CD製作过程中造成音色上的改变,主要原音来自两个方面:雷射母带製作(master cutting)与CD压片过程(replication)。我询问了唱片公司协力压片的下游承包商,请他们协助研究此一问题的原因,请工程师们一起来研究这个课题。
Fine N&F的福井末宪长期为日本唱片大厂担任录音师,也是Exterme Hard Glass CD的催生者。
然而,我仍然无法找出明确的因果关係,说明CD母带与压片製作的成品之间,为何会产声音色与测量上的明显差异。当我正在期待至少可以瞭解,究竟是母带还是压片过程是此一问题的元凶时,前任三洋公司(Sanyo Electric Company)的工程师Mitsugi Ikeda(现任Toemi Media solution公司)拿给我一张新的样品:使用强化玻璃与全新製程製作的CD。那是1996年的事,也是我第一次见到玻璃CD。听过玻璃CD所表现出来的音质音色,我发现答桉彷彿就在面前了!
这张玻璃CD提供了解决问题的线索,解答了CD音质差异的环境因素谜团,逐步揭开改善音质的工法。不仅如此,玻璃CD自然的音质表现更让我难以抗拒其诱惑。从此,我开始在公馀时间投入玻璃CD的研发工作,以追求玻璃CD的成熟製程,而能成为创新的数位音乐载体。
我期待唱片能够受到尊重:将目标设定在「创造唱片的永恆价值」
十年前首度遇见的玻璃CD,拥有绝佳的保存特性与超凡的音质特色。然而,玻璃CD的製作并不是准备要拿来大量生产的,也无法跟着唱片发行,每个月推出大量的CD上市,因为玻璃CD必须仰赖手工製作,一片一片慢慢地製作。我之所以投入玻璃CD的研发,只是希望在我有限的能力与录音艺术家工作当中,有生之年内可以看到玻璃CD成为最高品质的数位储存媒体。抱持这样的理念,我神圣地将此玻璃CD命名为「Extreme HARDGLASS CD」(N&F公司的注册商标之一)。
即使在数位透过PC聆听如此普及的时代,特别是iPod如此流行,依然有许多音乐爱好者,希望在有生之年内建立起有价值、有品味的珍贵音乐收藏,并以高品质的媒体储存。从唱片问世到现在,已经出现了极为大量的唱片,其中有许多珍贵杰作与演出录音,值得透过恆久不变的载体,千古流芳,成为人类共同的文化遗产。
这是我对Hard Glass音乐CD的真诚期待,从Mitsugi Ikeda先生共同加入研发,加上我们公司的努力,藉由永不变质CD的问世,可以将音乐流传至往后数个世代。我更希望玻璃CD可以促成音乐CD文化的进步,让更多人体验录音艺术的真正价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