實戰與測試並重的研發投入-千錘百鍊的TcM與Power Source


要能自創品牌,還能接國際大廠的OEM、ODM訂單,TcM的口袋裡可得有兩把刷子。在研發過程中,TcM有兩個重要根據地,一是工廠,一是鄧先生的家,扮演不同的功能,這兩個地方都在桃園。在工廠裡配備了HP高階測試儀器,一部要價近兩百萬台幣,這還不包括分析所需的軟體,幾乎任何線材的電氣特性,都可以從這部測試分析儀器當中得到答案,這是TcM研發的重要武器:從數據中找基本配方。

鄧先生說,高階測試儀器告訴我們的,是最基本的資訊,但卻也是一切設計的根本,電氣特性超好,不等於在音響系統上的聆聽效果最好,但是測試數據必須要到達一定的標準,才能開始講究音質音色這些「形而上」的聆聽感受。換句話說,TcM的設計之路還是「有所本」,一切先從基礎材質與結構的研究出發,把應有的測試規格做好,再來講究結構設計與實地聆聽,音質音色滿意了,再回到實驗室裡面測試電氣特性。

基本的物理測試,確保所有線材的「安全規格」達到標準。要做OEM或ODM,測試一關絕對不可免,沒有安全規格數據,產品絕對沒辦法走出國門。

不過工廠裡可沒辦法實地試聽,道理很簡單,各種生產機具產生的噪音,肯定沒辦法聽出個所以然,所以在這裡完全是實驗室的型態,純粹從客觀數據找設計線索。各種基本的安全測試,包括耐壓度、抗拉力等等,也都在工廠裡面的實驗室完成。

不折不扣的音響迷

TcM做研發測試的另一個根據地,就是鄧先生的家,這裡隨時準備各式各樣的音響器材,新舊皆有,種類繁多。他可是不折不扣的音響迷,每天早上起床第一件事,便是打開音響放音樂,我這位「常客」,連鄧先生的小女兒都跟我熟了,好幾次向我抱怨,爸爸每天早上都要把音樂開得好大聲,害她連假日也不能睡個好覺,我的回答則是:「這樣好啊,用好聽的音樂當起床號,可說是最幸福的事了!」

平常我住在台北,不塞車40分鐘就到桃園了,興致一來,隨時可來鄧先生的家,每次來搭配的音響系統都不一樣,好像沒有哪一部器材真能他家能停留超過半年的。我常問鄧先生,到底有沒有他真正滿意的參考系統,聆聽總該有個根據吧?鄧先生反問我:「你當評論員這麼多年,到底有沒有哪一個系統能當作最佳參考?」這一問反倒讓我氣結,支吾半餉沒答案。

確實,這些年來無論是評論試聽,或是走訪歐美原廠採訪,各家總有偏袒自己產品之處。做喇叭的人,肯定用自家頂級喇叭當參考,搭配各家訊源、擴大機和線材,自然就讓自己的喇叭成為「參考標準」。就算要比劃,也是拿自家中低階喇叭,來比對高階喇叭,答案早就已經了然於胸。這還算好的,有些廠家從訊源、擴大機到喇叭,一應俱全,甚至連線材都是自家產品,全套搭配自然不留和其他廠牌比較拼鬥的空間。還好各家有這樣的「成見」,所以我們這些寫音響評論的人還有空間,可以大方地拿著別人家的高檔產品,關起門來比對試聽。

器材更換如流水

話題再回到TcM的試聽室,這裡總是隨時有各種「神兵利器」進出。為了從實戰搭配當中驗證TcM線材的特性,鄧先生可是「不計成本」地頻繁換機。我常開玩笑的說,鄧先生其實是特別愛換音響,為了怕人家說他浪費錢,所以來做音響線材,這樣不管他怎麼換機,都是為了線材研發所需,理由光明正大,暗地裡其實是要滿足他三天一小換、五天一大動的私慾。 

談起換器材的經驗,鄧先生的話匣子就打開了!他說從50年代的真空管機開始,到2000年以前的各家旗艦產品,他幾乎都買回來玩過,口氣可真不小。不過認識他這麼多年,倒是在這裡賞玩了不少珍奇銘器。幾年前還曾經在這裡看過全新未使用(NOS)的McIntosh 275後級,裡面配備的還是英國大金獅管,光是全套隨機的真空管,就可以賣上好幾萬。而大功率的怪獸,更是此地的常客,像是Krell、Jeff Rowland、Mark Levinson、Audio Research等等,都在這裡進出好幾回。旗艦級的喇叭,像是PMC BB5、JM Lab Utopia、Duntech皇帝,都曾經在此駐紮。但是再好的夢幻銘器,也強不過鄧先生愛換機的慾望,總是玩上一陣子,覺得聲音搞的很好了,就會來個大搬風,全部重新來過。

不過因為鄧先生家裡常有好貨,我也樂得常來此走動,看看會遇見哪些「巨獸」級的器材。就拿最近的農曆年前後來說,年前來這裡,喇叭擺的是Sonus Faber經典的Electra Amator,年後再來不過間隔十來天,就已經換上ATC SCM100。為了「征服」出名難推的SCM 100,一口氣搬來三部Proceed後級,豪氣地以Tri-Amp驅動,以超過千瓦的總輸出功率,展現SCM100磅礡的音樂氣魄。談到這裡,你就知道鄧先生是怎麼樣的音響迷了!

音響線材是理論還是神話

從聽音樂到玩音響,從玩音響再到自己設計線材,鄧先生完全是抱著一股熱情投入。記得去美國Ayre採訪時,當時Charles Hansen也開始著手設計Ayre線材,學物理出身的Charles說:「如果告訴我的大學老師,說換線會讓聲音改變,肯定會把我的基礎電子學分給當掉。」究竟音響線材是神話還是科學,我想在一般人眼光中,可能是信者恆信,不信者恆不信。

早年我屬於不信者,認為線材安不安全,有基本電學可依循,也有客觀標準可檢驗,但換線會好聽,恐怕是聆聽者的心理作用,自覺花了大錢,理當聲音會更好。既然那時候這麼想,自然也不會花錢買昂貴線材,在專門電料行選擇線徑較粗,包覆材質看來厚實的切售線,準備焊槍和美工刀,再加上各式各樣的隔離網、色彩鮮豔的熱縮套,要DIY出像樣的線材實在不難。如此聽了幾年,換機也不曉得換了幾輪,卻總是難以達到心中企求的天籟美聲。

不認同線材理論的想法,一直到我專職投入音響評論工作,才有所改觀。道理很簡單,不相信昂貴線材等於好聲時,自然也不願意花錢買好線,也不懂人家售價可比一部小車的神線,究竟在搞什麼名堂。音響系統搭配不盡人意時,便以為是系統哪一個環節出了問題,一下子怪訊源不夠好,過幾天又覺得後級驅動力不夠,再弄不好,肯定是挑錯喇叭,就這麼讓器材循環換過好幾輪,總是不滿意。當了評論員,雖然還是抱持不相信高價線材的觀念,但高價線材的評論總會送到手,這下子可好,不用花錢就能試用頂級好線,何樂而不為?

就這麼一路聽過各種品牌的珍品奇線,無論是Siltech、Transparent或是MIT這些成名已久的歐美名牌,或是平價好聲的QED、Supra,以及台灣設計製造的TcM、Power Source、Xsymphony與Neotech等等,這些線材無論價格高低、質素良莠,在音樂表現上都有著各自的性格。聽得越多,越覺得音響線材不能單純以客觀測試直觀,一樣採用6N無氧銅做導體,不同品牌的電源線聲音就是不一樣,音樂明暗程度有別,音質細膩粗糙有異,已經讓我「不信高價線材神話」的想法為之動搖。幾年下來,我雖然仍抱持高價未必等同好聲的信念,但卻已經相信線材自有其玄妙之處,其中某些結構可以找到合適的理論解釋,但真正要掌握箇中三昧,可都是各家線材廠商的不宣之秘。

不容易問出名堂

既然我認為音響線材還是要有若干理論根據,那麼TcM的理論根據在哪裡?每次要寫線材的評論,總會和原廠聯繫,詢問相關技術細節,寫TcM的線當然也會問鄧先生,不過就像開頭所說,這老兄經常懶得回答,最常得到的答案是:「你聽聽看再說。」要是回他:「聽過幾天了。」接下來鄧先生可能的回答是:「還沒Run夠,再聽聽吧。」熟悉他這樣的標準反應,我大都聽了一兩天,就先打電話告訴他初步印象,不急著多問,等聽過半個月以後再來詢問技術詳情。

聽了半個月,真到了問有所答的光景,鄧先生的回答經常也讓我啼笑皆非,大約是導體選用若干N的無氧銅、結構採用多股絞繞、端子材質為何……等等,對我而言無關痛癢的答覆。我真正想知道的是:「究竟怎麼把好聲的配方給調出來?」但是鄧先生從來沒有讓我一問就滿意。當然,也不只鄧先生如此,歐美原廠也得花上好多時間和設計者熟識,還得問對問題,才能窺見部分堂奧。

絞繞之後還要披覆絕緣,這部份交由機器製作,品質才能一致。

這下讀者可知道評論員多難當,發問之前得聽個十天半個月才能動作,有問必答時又是無關痛癢的答覆,再問得深入,就回到「繼續聽吧!」的原點,於是我也只能回到主觀聽感來寫評論。這次可讓我找到機會,看TcM到底會不會把底牌給掀出來。

慢聊理出頭緒

鄧先生倒也不是口風緊,而是這老兄性子急,心思又多,常常聊到音響話題時,就天馬行空,話頭多,也不及收尾,所以每次聊到線材設計,總是讓旁人聽來不著邊際。趁著這段工作空檔,我一連跑了好幾趟桃園,兩人閒著泡茶聽音樂,慢慢聊出個頭緒。

對鄧先生而言,世界上沒有定於一尊的絕世好線,或者說,所謂的絕對線材恐怕只是海市蜃樓,窮畢生之力也無法到達。如果套在TcM與Power Source身上,那表示他們家的線材也沒有「絕對」者?鄧先生爽快的回答:「沒錯!音響線材和系統是共同搭配的,拿我所做的最頂級線材,也未必所有系統都適用,而最便宜的線材,也未必不能匹配頂級系統。」看來聊出點東西了,讓我們繼續往下挖,看能找出怎樣的寶。


编辑:18928843168 微信:gzhifi E-mail:gzhificom@163.com 用QQ登录论坛,参与分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