罗马三部曲
雷史碧基,1879年生于意大利的Balogna,1891年进入音乐学校学习小提琴及中提琴,翌年开始学习作曲。1900年赴圣彼得堡担任第一小提琴手,认识了俄国大作曲家林姆斯基高沙可夫,林姆斯基给了他很多关于作曲及管弦乐技巧上的指导,大大地影响了他的音乐个性和风格的发展。1903年至1908年,他创立了Mugellini四重奏团,不久,他放弃演奏生涯而全力于作曲事业,并前往柏林跟随布鲁斯(M.Bruch)学习作曲。
其后他发表了一首钢琴协奏曲、一首管弦乐“夜曲”(Notturuo)和两部喜歌剧,此时,他开始为大众所瞩目。
1913年,雷史碧基受聘于罗马圣西西里亚音乐院作曲系,任教授,从此定居罗马,直至1936年荣归天国。
在二十世纪初期的音乐家中,除了普西尼( Puccini ),雷氏可算是最出名的了。他的管弦乐“罗马三部曲”,即交响诗“罗马之泉”、“罗马之松”和“罗马的节日”最脍炙人口,既富浪漫色彩、又生动反映了罗马风情,将传统因素和现代音乐风格熔于一炉的作曲技巧,既富有新意又美妙动听。这“三部曲”使他闻名全世界,如果我们分析他的作品所表现的特色和优点,就不难了解其成功之处,由其管弦乐法则可看出雷氏独特的创造力,形成了独特的雷史碧基音响。
雷氏这三部交响诗以其配器辉煌宏大,色彩变化多端、旋律甘美而为人赞赏,配器上以正规的乐队为基础,但同时还额外应用了管风琴、两架钢琴、曼陀林琴,夜莺的叫声和敲击乐器等等。每部交响诗的总谱上都附有雷氏的亲自附注,用文字述说罗马昔日的情景。而音乐部分即等于是附注的延续,用不同乐器及和声来描叙古罗马周围的一些景致。
罗马之泉
“罗马之泉”是雷氏以罗马为题材的三部交响诗中的第一部,完成于1916年,翌年三月由罗马圣西西里亚音乐院乐团作首演。雷氏的注释写道:“对一个大型现代化乐队进行富有想象的探索,意图表现四个罗马喷泉中的每一个与其四周景色协调的那一瞬间,或者在向观赏者显示出最美的一刹那,所唤起的情感和想象。”
全曲分四个乐段,各有标题:
(一)黎明时朱丽亚峡谷的喷泉
充满田园景味,一开始,由小提琴制造出一片晨曦微茫,曙光初现的情景,双簧管奏出田园牧歌风味的主题及其发展,描绘了在清新而湿润的雾气中,一群温顺的牛群从喷泉边蹒跚而过,隐没在远方朦胧的晨雾中。
(二)早晨的特里顿喷泉
三支圆号在乐队的震音上吹出响亮而紧迫的号声,引来一群男女水仙和海神,在喷吐着水花的泉流边追逐起舞,由疯狂而渐趋平静。
(三)中午的特莱维喷泉木管乐器吹出胜利凯旋的主题,接着圆号与小号附和着。看!海神的马车由海马拖曳着,掠过波光闪烁的水面而逐渐远去,最后只剩下微弱的号角声在远方发出回响。
(四)日落时的梅迪奇别墅的喷泉
长笛和英国管奏出忧郁而哀怨的主题:“夕阳无限好,只是近黄昏”,这种迟暮之感,也许就是雷史碧基在落日余晖中观赏梅迪奇别墅喷泉的感受;接着小提琴的旋律优美抒情,圆号的低吟情意绵绵,长笛的小鸟啁啾声,进一步渲染梅迪奇别墅的暮色。黄昏降临大地,空气里荡漾着钟声、鸟语和树叶的簌簌声,最后都融化在安谧宁静的夜色中。
罗马之松
“罗马之松”为三部曲之第二部,完成于1924年,同年十二月也是由罗马圣西西里亚乐团作首演。作曲家说,如果他的前一部作品“罗马之喷泉”是寻求用乐音来表现大自然的印象,那么在“罗马之松”中,他则以大自然为出发点,旨在唤起回忆和幻觉,那些最能代表罗马风景的百年老松已成为罗马生活中重大的见证者。
乐曲也分四段,标题如下:
(一)波尔盖塞别墅之松
座落在辽阔的公园中的波尔盖塞别墅是十七世纪罗马贵族的别墅,有亭子、喷泉、雕像和瀑布,景色非常秀丽。一群天真活泼的儿童在别墅的松林里唱歌跳舞、模仿“枪仗”,陶醉在自己的喊声中。最后他们奔跑而去,像燕子般消失在落日余晖中。
(二)陵墓旁之松
在笼罩着陵墓入口处阴影的树荫下,可以听到从昏暗的松林深处发出的悲伤的赞美诗歌声。歌声转入庄严的颂歌,逐渐增强,过后又神秘地消失。
(三)雅尼古伦山之松
雅尼古伦山是罗马七座小山之一,相传这七座山是罗马城的基底,皎洁的月亮,轻盈的微风,在明亮的月光下清晰地显出松树的影子,松树枝头夜莺在啼啭。
(四)阿皮亚大道之松
阿皮亚大道是罗马的著名古迹,由古罗马监察官阿皮亚于公元321年开拓的一条重要干道,距今已有1670多年的历史,沿大道有许多古墓与孑立孤松。暗淡的薄雾笼罩着黎明的阿皮亚,孤寂的松树犹如哨兵一样,守卫着罗马战争的凄惨景观。由弱而强、由远而近的步伐声中,一支古罗马军队沿着神圣的大道得胜而归,直至响起铺天盖地的鼓角声,在阳光四射的大道上,以胜利者的气概登上了雄峻的卡皮托利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