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台湾待久了,发现这个挤了二千多万人口的小岛有着许多有趣奇的现象。说是世纪末的特色也好,说是威权统治的余毒也好,甚至说是台湾人的本质也好。总之,这些现象是存在的。在台湾,我们有撕票不眨眼的绑票犯、有动辄出人命的海陆空三军、有只作秀不做事的政客、有把饲料当奶粉卖的奸商、也有把口蹄疫病死猪私下流入市面的养猪户…音响界又怎么可能独善其身呢?以下,我将从代理、经销、媒体、顾客四方面,来探讨一些我所观察到的台湾音响界有趣的现象。
1.代理:作为一个优良的代理商,需要些什么条件呢?首先,代理商必须要慎选品牌,确保商品的声音、质量、耐用度等都在平均水平之上,才好引进国内。其次,代理商必须要有足够的财力,才能储备足够的货物、零件、与高级维修服务人才,以备顾客之需。此外,代理商还必须要懂得如何建立品牌形象,使得购买的顾客能够得到心理上的满足。当然,一般商业界的诚信、永续经营等要件,也是良好代理商所必须的。如果拿这些标准来检验国内理商,有几家会合格呢?这方面读者心中自有公论,用不着我多费唇舌。
不过,我倒是听过一些传闻,让我对国内某些代理商的行俓不得不摇头:有这么一个代理商,进了一对顶级旗舰喇叭之后,将之周游列国,供各方英雄豪杰媒体品评,然后以全新品的名义卖掉(代理商自备原厂胶布)—赞曰:这似乎不怎么诚实。
有代理商,手上颇有一些优良品牌,也卖了不少天价旗舰产品,但是旗下几乎没有维修人员,也没库存零件。遇有故障,就交给江湖中的高手维修,否则就待料—赞曰:经营手法聪明,但是与水货何异?
有代理商,开箱就有瑕疵的新品,只负责维修、不愿意更换。理由是,保证条款里没有换新品的条文,而且汔车有瑕疵也没有人在换—赞曰:旗鱼米粉汤吃到一半有虫都可以换一碗了,为什么音响就不行?
当然,台湾音响界也不乏如麦登、承奇、上瑞(抱歉我相熟的代理不多,没有提到的优良代理请勿找我)等服务良好的老牌代理商。只可惜信誉这种东西破坏容易建立难。有时候,一二个代理的独立行为就可以毁掉整个音响界。可不慎乎。
2.经销:一个好经销商要有些什么能力呢?除了为顾客提供专业建议的能力之外,个人认为最重要的就是调出声的能力—包括在自己店里调出好声与在客人家中调出好声二种能力。至于其它一般零售业所必须具备的基本能力当然也是必要的。
为什么我会强调经销商要有调出好声的能力呢?想想看,如果一个经销商连自己店面里的声音都弄不好,他拿什么来判断是否要进某一器材贩卖?又凭什么来建议您该买什么东西好声?不要告诉我经销商店面东西多,客人试听的东西又杂,所以很难弄出好声。这是借口。同样凌乱的环境,就是有人总是能调出好声。同样是临时接好的系统,多注意一些基本的细节,就是可以提升整体的效果。所以,如果您在经销商那里没有听到美好的声音,请不要犹豫,换一家经销商就对了(这里有个例外:300b等直热三极管扩大机对电源极度敏感,确实很难在店面里得到好声,除非斥巨资整理电源。放眼当今台湾,除了一些财力超强的音响前辈之外,即使评论也免不了要为这个问题头痛。因此,我们也不好苛求经销商甚至制造商)。这里也有一些关于经销商的传闻,提出来希望相关业者有则改之无则免之。
某经销商,带着新真空管前级到顾客家中试听,结果大获全胜。顾客很高兴,就订购了新前级,结果送货之后完全不是那么一回事。原来,经销商在试听的时候,换过了私人珍藏的古董真空管—赞曰:既然扩大机换管之后有此实力,何妨在交易时连真空管一并出售?
某经销商,在顾客家中用一七八万元定价之前级击败了另一部定价十余万元的前级。由于顾客对音响不熟,经销商遂以定价二倍之价格售出了让前级—赞曰:诚信!诚信!日久公道自在人心。
有一经销商,在顾客欲试听某一扩大机搭配celestion喇叭之时,答以本店无此喇叭,不过elac喇叭声音近似,可以瓜代。顾客信其言,听后满意,便付钱定—赞曰:如果celestion与elac声可以近似,我们何必需要经销商提供专业建议。
有某经销商,顾试听时喜用切换器示范。但在切换器后,以质量较佳之讯号线喇叭线连接利润较高之器材,以使顾客在聆听时得到声音较好之错觉。又有某经销商,在示范小喇叭时例开超低音,以增加低频效果。如遇顾客要求切换其它喇叭试听,则于切换时私下关掉超低音,以凸显喇叭之效果—赞曰:如此经销商,也难怪顾客只懂杀价,不问质量。
当然,服务也是要有合理的利润来支持的,就像诚品书局的书价永远不会与光华商场一样。您不能既要马儿跑又要马儿不吃草。如果顾客们一直只重视价格的话,台湾当然也只会利下如菜市场一样的音响经销店。
3.媒体:媒体在音响界的任务其实很单纯,就是「告知」与「评论」而已。什么是「告知」呢?例如新产品报导、厂牌介绍、设计师访问等等,都只是将既有事实转述给读者而已,相当单纯。至于「评论」,大家平常也都看得很多,我就毋庸浪费篇幅说明。
既然任务单纯,理论上,音响媒体应该是比较玩不出什么花样啰。错啦!就如同所有的报章杂志一样,音响媒体可以玩的花样也是很多。且让我逐一说明。
在「告知」这方面,媒体最常用的手法就是「选择性的告知」。其实这也无可厚非,因为任何媒体的篇幅都有限,不可能将所有音响界发生的事情完全报导,所以编辑部自然得作些筛选工作。这在全世界、任何一种大众传播媒体里都是相同的。
理论上,编辑们应该利用专业知识,审慎地选择所有手上的新闻,然后再根据其重要程度,来决定是否刊登。但是,现实中,编辑个人的喜好、广告客户的压力、代理商经销商与媒体之间的交情…等,都会影响到原本应该专业的决定。举例来说,某喇叭品牌与某扩大机品牌同时推出新产品,但是因为前者的代理商与媒体交情较好(或者广告量较多),媒体就将篇幅给了喇叭而不给扩大机。有的时候,甚至可能只是因为某代理商招待了某媒体记者编辑一顿大餐,该代理商所代理的产品便能在该媒体上亮相(据我一位曾在报社民生版跑化妆新闻的朋友表示,她免费的样品真是多到用不完,全是代理商为了拢络记者送的,以便能多在报纸上曝光)。而某些平日特别龟毛的代理商,很可能就会遭到封杀的命运(换个方式来说,编辑部少作少错)。这是国内外音响杂报纸音响版都曾经发生过的事情。
比较特别的例子是,某国外厂牌推出了新产品,但国内代理商尚未引进,所以与该代理商有交情的媒体便在代理商未交代的情况下自动压下此新闻不发,到代理商旧货售罄,新货进口为止。当然,媒体会告诉您,国外出新产是国外的事,国内反正买不到,所以报导也没有意义,而且江湖中自会有消息流通的管道,毋庸媒体枉作小人。平心而论,这诂倒也不没有道理,只是不免在新闻伦理上会有所争议。
至于「评论」的部份,除了「选择」的权力之外,媒体用什么方式来写评论也是重点之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