音响系统是否好声的听感直接判断


以前玩JBL+哈曼卡顿相对低档系统的时候,为了高频的过亮,中频的浅薄,低频的浑浊,费尽心机。改造电源,拉专线,埋地线,买稳压器,铺地毯,挂墙毯,选窗帘,加强吊顶,换信号线,淘汰音箱线,比较数码线,订阅杂志,翻看专业书籍,学习声学理论,能够想到的办法几乎全做了实践。甚至听信杂志写手之“胡言乱语”,不远千里,长途跋涉,去广州买回了一只1500元左右的低音炮。

 通过多方努力,效果如何呢?可以说每个分项的改变,都对音质起到了一定的改变作用,尽管这个分项的改善微不足道,但总是有了可闻的听感变化,而且多项微不足道相加,整个系统的听感已经今非昔比,明显的感受到音质产生的巨大变化。高频由刺耳转变为柔和,但还谈不上耐听,中频的厚度有限的增加,而感觉不到迷人的温润,低频的量感充足,而质感不是很清晰,且隐隐约约感到下潜深度不够。这个时候,深深的感受到量变毕竟是量变,它离质变还有十万八千里!低档系统可以改善而不能够彻底产生质变!

看起来质变的途径相对来讲只有华山一条路——换器材了。于是,逐步把器材彻底的换掉了。一套中挡的天龙+MK系统代替了原来的箱子和功放,音源部分没有动,还是LD+DVD。由于价格的不小差距,器材本身的素质也产生了很大的距离。加上原来已经大致做好的电源,环境,调声等方面的辅助准备,声效自然于以往不可同日而语。

“唱片还是原来的唱片,D9是原来的D9 ,重新再听,这个唱片还是原来的唱片吗?”这疑问是重新开机后的第一感觉,因为同一张唱片换机前后的感觉真的是盼若两张。雅尼有一张钢琴专集,叫做“在晨光里”,用原来的系统听的时候,感到声音大一些刺耳,小一些急人,少有低频,失真严重,真真是难以多听一分钟。再放这张专集,钢琴独有的中低频音符缓慢而悠闲的流出,回荡在听音室的整个空间。使人感受到一种自然的温润厚度和内在力度。以前只是从理论上知道钢琴的下潜深度是27到28HZ吧,当你真正听到钢琴的下潜深度的时候,你才会感到它浑厚的深不可测的内在力度。假如小花同志听了的话,说一般的卫星箱子能播好钢琴,只怕打死小花,小花也不相信!

最早让我感动的音乐会DVD是雅尼的《雅典音乐会》。世界历史文化遗产与各国古老文化圣地的结合,表现了雅尼音乐创作的匠心独具,而更令人难忘的则是音乐演奏者形体语言的大量应用。(尽管这种创新的形式争议颇大)你可以认为第一小提琴手的自然形体偏胖而不符合东方人的审美习惯,但你不能不为她娴熟的演奏技巧而折服,也不能不为她运用身体的转动,面部表情的表达,所体现出的非同寻常的敬业精神所感动。印象颇深的还有架子鼓鼓手,以两只小小的鼓锤牵动了众多观众的心眩,敲出观众心中的一片蓝天。坐下轻奏,急敲,站起,摘耳麦的动作令人过目难忘。。。。。。之后欣赏过他的续做还有一片《从泰姬陵到紫禁城太庙》。(好象扯远了!)在欣赏这类音乐片的时候,其实要求的器材素质远比看影碟要高。音乐会中的乐器音域宽广,要求器材的两端延伸要好。场面宏大,众多乐器合奏,要求器材的解析力要足够,否则不但听不到弱音和细节,还会有乐器定位混乱的感觉。如果你在听这类音乐会碟子的时候,感到音乐乱七八糟,小音量高音不清晰,大音量低频乱成一团,请不要先找碟子的原因,请先看看自己的器材搭配是不是能够满足音乐重播的需要。一套合格的系统必定能基本播好音乐会碟子。

在90年代中期,我到海印电器城买过两张正版唱片,价格是每张130元人民币,也是我买的唯一超过100元人民币的两张唱片。是太拉克(TELARC)公司出品的《水滴》(SURROUND SOUNDS)和《1812》。当时JS给《水滴》的第十五首试音的时候,用的就是当时大名鼎鼎的美声753播放的内容是《未来战士》的序曲。其最大的特色就是中频的甜润,厚实,耐听。乐曲所要表达机器人的冷漠,强悍,战争的残酷,在所谓英国声的演绎下荡然无存。当然,这并不是说英国声不好,仅仅是个人的,局部的,有限的感受。当我要求试《1812》的时候,JS干脆顾左右而言他,间接的拒绝试音。这个也是自己在以后的选择当中,要求音箱相对全频的潜在原因。但自己并不否认美声箱子表现一般音乐是它的强项。

曾经在网上看到一个网友表达的换了系统后的一番话。大意是说升级了系统以后,大有把自己以前听过的唱片重新听一遍的冲动。什么意思呢,有过类似经历者应该很好理解,以前在老系统上面听起来很难入耳的唱片,在升级后的系统上面也会变成相当优美的旋律。自己的体会是,99%的唱片,如果系统能够正确的表达录音水准的话,音乐是不会难听的。假如唱片演奏者本身的演奏不能入耳,又有谁敢拿出来丢人现眼呢?换句话来表达,如果你正常收藏的唱片大部分听起来不顺耳的话,大多是你的系统不合格。

可能是自己语言表达的欠缺,再者也是分段写的,主要的内容没有写完,所表达的不是这个主题。“走弯路”是必须的,一般的发烧友在发烧的初期,大多没有一步到位的经济能力,我自己就是如此。在“走弯路”的过程当中,不仅仅是损失了资金,同时因为没有足够的银两去一步到位,就迫使自己苦思冥想,千方百计,想方设法的去思考如何少花钱来提高音质。诸如改造声学环境,学些摆位,调音等技巧,是十分必要的。器材无论升到哪个级别,没有一些这个“专业”的调教知识,也很难发挥器材应有的水平。当然,这些道理大家都明白。


编辑:18928843168 微信:gzhifi E-mail:gzhificom@163.com 用QQ登录论坛,参与分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