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知道大家有没有发现,「音响论坛」已经很长一段时间没有单独评论前级扩大机了?说也奇怪,正当编辑们在纳闷这个问题时,马上我们就接连收到了几台超高级前级,因此想要在最近选购一台高级前级的读者们,千万要留意这几期的「音响论坛」。
为何单独的前级评论越来越少?原因其实不难推测,大多数的高级前级扩大机都有与之搭配的后级一齐送来,我们也很习惯就以一套西装来进行评论;在CD时代,许多音响迷也开始尝试使用高级综合扩大机或是环绕前级来作为音响系统的中心,因此高级前级的重要性与曝光率当然都降低了许多。但是只要自己尝试过搭配组合的音响迷们应该都知道:一台好的前级对于整个系统往往有不可磨灭的贡献,前级不但要负责音量控制、讯源选择等等主要操作功能,还得当作讯源与后级之间的沟通桥梁,也就是阻抗的匹配。又由于前级处理的讯号极小,任何一个组件都有可能改变整体的声音平衡,因此好的前级设计往往需要长时间的细心、耐心微调。只埋首于设计线路,是不可能制造出一台伟大前级的!
回顾音响历史,曾经设计出前级铭器的厂商并不算多。从早期的Marantz、中期的Audio Research、Mark Levinson,到近代的MBL、Burmester等等,真的是用几根手指头就能够轻易算完!近代的MBL与Burmester居然同样都来自于德国,为什么德国人突然变得特别会设计前级?我相信德国一定长久以来就有很好的音响设计实力,只是以往世界贸易不像现在这般发达,所以大家只能听世界老大哥美国的好设计。
与传统机器迥异的操作
Audio Valve也是一家来自德国的厂商,不过以往我们所介绍的都他们的综合扩大机或是后级,单独的介绍前级,这真的还是头一遭,Eklipse也是目前Audio Valve旗下唯一的前级扩大机。漂亮的染色玻璃顶盖、黑色压克力面板、金色旋钮,再配上看得到的的红色线路板,就成了Eklipse优雅华丽兼具的外观。
如果开过德国车与日本车,你一定会对它们截然不同的操作方式印象深刻。传统英美日音响器材的操作方式多半一成不变,但是德国的音响器材却也往往让我感受到不同的操作美学。印象最深刻的当属Avantgarde Model 5,将电源与讯源开关做在同一个旋钮上,看起来突兀,操作起来却格外合理顺手。Audio Valve Eklipse又是一台操作方式与传统音响迥异的德国器材,右边的电源开关同时也负责切换静音与几组不同的前级输出,可以选择1、2或1+2同时输出三种方式。在传统机器上需要三个不同按钮或旋钮来做的事情,在Audio Valve Eklipse身上一个旋钮居然就搞定了,真不得不让人佩服德国人对于操作工学的独特体会。Audio Valve Eklipse身上另外一个奇怪的地方,则是左右平衡居然没有中间固定点,不过这个左右平衡的调整幅度非常小,所以就算稍微有点偏差,应该也没有人能听得出来。
背板上只有一组平衡输出,其余皆为RCA输入、输出端子。使用的料件质量当然维持非常高的水平。其实,只要看过这个机箱,就算不告诉你,你也应该能猜出这是一台德国货。为什么?光从顶上玻璃看进去,线路板的干净、配线的简洁、焊工的整齐划一等等,都让人体会到第一流的工艺水平,除了德国人之外,这世界上还真没几个国家有办法做出这种质量。每声道使用两根ECC82,一根负责增益,一根则负责输出缓冲。从线路板看起来,设计者不但了解技术,对零件的掌握也非常有一手。前端的放大管用的是Mullard,许多电阻看起来也是Dale、Vishay这类高档货色,有些地方配线还用了热融胶固定。
浑厚讨好的声底
在送这台前级来的时候,我们照惯例与代理商闲聊一下该注意的事项,代理商也告诉我,他们用这台前级将许多天价的前级给换了下来。本来斗机换机在本地音响市场算是常事,我也没有给予太多的注意,更不会因为这些话影响我对这台前级的看法。但是在第一次将这台前级接上系统的时候,我马上就发现代理商说的应该不是假话,这台前级的确有些地方,会让许多更高价的前级吃瘪!
Audio Valve Eklipse有什么地方这么强呢?那是一接上系统就会让你发现的特质:强壮、饱满、健康的中低频。请注意,有着正确中低频平衡的前级扩大机并不算希罕,但是Audio Valve Eklipse的这些特质却是如此的明显,可以轻易的主导大部分的系统。而在台湾地区,由于硬调的空间作祟,音响迷们常会为过多的中高频折射、反射量感所苦,系统容易显得低频偏瘦而不够饱满。所以一旦用上Audio Valve Eklipse这种特色的前级,很多音响迷一定会兴奋到晚上都睡不着,因为整体的声音平衡终于可以是稳固、饱满与最重要的,好听。长期阅读「音响论坛」的读者们一定都知道Theta Digital Generation Ⅲ这台著名的数字模拟转换器。它为何能够成为许多本地音响迷们至今仍然梦寐以求的铭器?原因也就在于它的饱壮气势。由此可见,这种饱壮的声音一定是许多台湾音响迷们所乐于接受的。
其实,如果饱壮的声音这么容易制作,那事情不就很简单?只要把所有的机器都设计成饱壮的声音平衡,那不就一切问题都没有了?俗语说得好:「有一好没两好」。饱壮的声音做起来也许不太难,但是要在饱壮之余还能够维持足够的精致与透明度、优美音色等等,就不是那么简单的事情了!很多太有个性的音响器材,都有着听久了容易疲倦、厌烦、生腻的问题。就像红酒如果含太多的单宁,口感饱满之余却盖过了让人齿颊留香的香气,那整体的平衡感就不足以列为上好佳酿。Audio Valve Eklipse的可贵之处就在此。它的声音虽然饱壮,但是不会呆滞或失去灵巧纤细的一面。这种绝妙的声音平衡,让Audio Valve Eklipse的声音显得特别讨好,最适合那些长时间聆听的音响迷们。在杂志社内我多次拿这台前级搭配各种器材,都得到很持续稳定的好效果。定稿时使用的组合则是Philips DVD-963SA DVD/SACD唱盘、YBA 3Δ后级、JBL Ti2K喇叭。
摇滚乐迷必听
什么软件可以听到Audio Valve Eklipse这种饱壮健康的声音倾向呢?就是Pink Floyd的不朽名作「The Wall」。这张唱片不要说音响迷人手一张,摇滚乐迷也不能没有。但是,肯定很少人曾经领略过这张唱片中所有的优秀录音效果。就连我自己,也是在某次Burmester的发表会上听到动人的效果,才回家赶紧从唱片堆中把它捞出来重新体验。如果播放这张唱片没有能让你感动,那无论你音响花了多少钱,我都要说那是错误的!首先,只要有大鼓跟贝斯出没的片段,你都应该要能够感受到饱满又有弹性,带着迷人尾韵的低频线条。如果听起来呆滞或是缺乏冲击力,那系统的低频平衡一定出了问题。播放第四首「Another Brick in the Wall」,Audio Valve Eklipse就让我听到了这种饱满有弹性的低频尾韵。
其次,这张唱片中的许多情境录音,就是考验三度空间解析能力的好片段。像是第十首「One of My Turns」,女性在房子四处走来走去发出赞叹声,Audio Valve Eklipse就能够将音像的移动感、不同房间所产生的不同回声,以及房子关门开门等等的声音都定位得十分清楚。Pink Floyd吉他手David Gilmour是我认为最会调制电吉他音色的艺人之一,里面有许多电吉他的演奏,Audio Valve Eklipse都能让我听到充满湿润光泽的高贵电吉他音色。这张唱片中的人声也录制得好极了,像是第一张最后一首「Goodbye Cruel World」,你有听到Roger Waters歌唱的时候,几乎要哽咽的声音么?不瞒您说,这张唱片我也听到快烂了,但是在Audio Valve Eklipse的润饰下,我第一次发现Roger Waters的唱功原来是如此感人肺腑!像这种让聆听者感受到更佳音乐演绎的能力,就是真正Hi End音响不可或缺的要素。「The Wall」第一片CD听完,我可以肯定告诉大家,Audio Valve Eklipse绝对是摇滚乐迷们不可不听的一台前级,它能够完整重现摇滚乐该有的气势、冲击力与力道。
弦乐与钢琴同样魅力十足
如果Audio Valve Eklipse「只能」听摇滚乐,那我也不敢大力推荐它了。对于需要纤细表达能力的室内乐,Audio Valve Eklipse居然也有很优秀的表现,最让我感到讶异。马友友、欧康诺、梅耶三人的默契之作「阿帕拉契之旅」就是一张室内乐的大考片。播放这张唱片,要能够表现出三人亲密和谐、合作无间的气氛,也要能够表达出三种不同弦乐器的正确音像比例,与高贵的擦弦质感。把Audio Valve Eklipse加在系统上之后,我就觉得每个人的拉奏动作似乎更为明确、运弓时在空气中激起的泛音也更为清晰。在充足的泛音衬托之下,弦乐的高贵质感当然毫无问题。虽然Audio Valve Eklipse的高频延伸并非无穷无尽,但是泛音的结构却仍然十分完整,量感也很充沛,所以并不用担心它无法重现足够的高频细节。
最后我还是要用上一张室内乐软件作为例子。那就是本刊读者应该人人皆备的「希伯莱的遗产」。这张唱片中除了录制极美的钢琴与小提琴演奏之外,还有收录到许多的背景杂音。Audio Valve Eklipse就把钢琴、小提琴与背景杂音都精准的重现出来。我听到了极美、柔软、又有擦弦质感的小提琴声;颗粒清晰、木头味明显、充满梦幻般泛音的钢琴;还有每一轨录音开始时就如影随形、均匀散播在空气中的背景噪音。这些背景噪音在每曲开始时就会大量出现,但是在录音结束时就嘎然静止,这种巨大的差异对比,更证明了Audio Valve Eklipse的特性优异、背景噪音超低。